李的详细介绍
传记:
李出生在一个官员家庭。后其友袁枚称其为李弼(非李弼),其六祖在明户部任大夫,其父李在两广、云南任知府、知府,后调至福建粮邮道,主管粮食运政,两度入京为官,后为福建按察使。
雍正六年(1728),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举荐制度,更新吏治,李被举荐为“贤能之祖”。次年,李赴北京述职,34岁的李随父赴京。谒见时,雍正帝可怜李玉伦年迈,问:你有儿子随你来吗?”对:“四儿子跟你走。"问:"是什么职位,比官强吗?"是的,我说,"当一名官员是不合适的,因为你是一名学生。”雍正笑着说,“没有一个人是学了养子再嫁人的。“就是他被主管河南、山东的河东巡抚田文景召见,特命为沿海知县。
雍正八年(1730),李被任命为山东乐安县令。那年夏秋,乐安被淹,数千人漂泊,情况紧急。李未经上司批准,擅自开仓救灾,下令动用库存的1200石皇粮,并聚众筑堤救灾。但他因私开官职被青州政府弹劾。省长田文景没有注意到它,但赞扬李的非凡勇气和功勋为人民服务。灾后,李经过实地考察,撰写了《小清河议》、《民生概论》、《山东水利》等书。雍正十年(1732),因有功被提升为莒州周知。雍正十二年(1734)调回乐安郡,同年冬任兰山。
雍正十三年(1735),他反对新任巡抚王文君的填海令,上书直言自己的缺点,触怒上司,被罢官下狱,成为当时震惊朝野的“兰山冤案”。民众一片哗然地说:“如果公众为人民定罪,请看看流通中的监狱。“岚山、莒州农民成群结队,带着鸡、小米、米酒来青州监狱参观。在不允许狱卒见他们的情况下,人们将他们带来的钱和食物扔进监狱的高墙,留下的罐子堵塞了监狱的大门和隧道。这座不公正的监狱已经拖了三年了。直到清乾隆元年(1736),乾隆调查填海失误、忧民之事,王士军才被制止,平反。当日二鼓,文书到青州,当夜释放李。李进了京城,站在丹雍的槐树下,军机室里。大学者指给王看,说这是不准开垦的知县李岚山。那些想看却挤不上前的,举手远远的看着说,是那个长眼睛的瘦瘦的吗?赵的父亲和宗伯的弟弟李是同年进士。他们握着李的手说:“李公男有个儿子。”后谒见,调任安徽任知府,李请假回老家养母,不赴任。
乾隆四年(1739),李父母相继去世,在家守丧六年。驻防制度期满后,被任命为安徽潜山县令,拥有滁州知府权,不久调任合肥县令。这时,遇到饥荒,李按照以往的惯例制定了自己的救济措施,并拒绝“孝敬”他的上司。他眼红,太守被控“贪赃枉法”,被罢官。做了20年县令,三次被太守困住。李感慨道:两汉为官之治,太守继位;后世官僚,太过守势,不好。
李辞官后,居南京,借金陵(南京)香园。他借自己的名义做了园主,经常去扬州卖画换温饱。晚年写诗:“常乞米无田,梅园终日卖梅花”,画中常盖“换米为生”。生活在南京的大诗人袁枚与篆刻家沈峰是挚友,经常结伴而行,被称为“洞外三仙”。
在南京,李还结识了篆刻家丁静。丁静为自己的骄傲而骄傲。当时难得得到一枚女儿的印章,李却得到了几枚丁静刻制的印章。有人觉得很奇怪。丁静自己在《印跋》中说,通州的方莉傲骨豪放,画中之美。被罢官,留宿金陵项园,天天与沈不落、袁子材来往...为了爱他的诗,我发给你打印聊天,给了他们一片春天。
乾隆十九年(1754),在南京卖画五年的李因身体不适回到家乡。病重之际,曾挣扎着给袁枚写了一封信:“两天就回来了,他病了!今天,我将向阁下介绍我的背景和事件。方盈生而无闻,借幽宫子之荣也无妨!九月二日白拜”。这是袁枚为自己写的墓志铭。袁枚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李已经去世多日了。据使者说,这“我主死的前一天,命袁助我,我被迫苦读”。也就是说,9月3日(1754),他59岁,患了“噎死病”(食道癌)。医生说:“气郁之奇,无药可解。”临死前,他在棺材上写下了一生的遗憾:“不惜死,惜手!”"
李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虫、鱼,亦能画人物、山水,尤以梅子为佳。作品天马行空,笔墨饱满,粗枝大叶,不拘小节,意在常春藤、柏杨、朱涵之间。梅画以细硬著称,老茎新枝,侧边弯曲。著名的《论梅画》诗中有“不灭不怪”这句话。我也喜欢在大风中画松竹。只有二十六首诗,大部分散见于画中。传世画作有《风竹图》、《鱼游图》等。
艺术生涯:
南通著名画家李,既不是扬州人,也没有像黄慎、金农那样长期居住在扬州卖画。为什么他一定要在“扬州八怪”之列?关于这个问题,中国文史第三辑1980发表的关锦程手稿《李传》已经考证,其要点如下:
一、人物、绘画等七人(按李善、蒋、高翔、金农、黄慎、郑燮、)计;
2.雍正元年(1723)之前,通州只是一个隶属于扬州府的散州,康熙五十七年(1。
李绘画作品(26)
718)他入学时的籍贯是扬州府通州,所以是广义的扬州人。李与扬州八怪之首的交谊,从上述几个人共同创作的《花图》、《三友图》中可见一斑。
首先,郑板桥非常钦佩李的绘画技巧,并给予高度评价。墨竹是最拿手的绝技,但他还认为李的墨竹“东坡,牛逼”,连墨竹大师苏轼都“怕它”,可见他的评价之高。至于李最擅长的墨梅,论述更具体,评价也更高。在李死后五年写的《李画梅长卷》中说:
每个人都画的朱兰的画并不好。梅花,世人所不为,更甚。只有庸俗的和尚才这么做,每次看到一大段木炭撑起我的眼睛,就恶心,恶心。清江李四哥一个人在天下行动的时候,很难看到他有活干,他守口如瓶。故其梅画天下第一。白天凝视,晚上构思,忘了衣服,忘了味道,然后引梅之神,引梅之性,引梅之韵,引梅之情,梅也服从,切不出。所谓裁缝从不裁剪,而是真的裁剪;所谓刻画,从不刻画,才是真正的刻画。以停乐为宜,人不为事。如果还有人不知道,去问清江,他们也不知道,也不能告诉任何人。来到通州看到这一卷,精神加深,兴趣滴。古干,这一卷的新分支,充满了舞蹈,很难找到它的起伏。我想坐在它下面,做十天作业然后去耳朵。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谢浑身是疑问。
在这幅画中,他还写了一首四言诗:梅根咬人,梅台叶叶,几瓣冰魂,古雪。
据同时期的郑板桥《黄慎画丁有鱼画像》(《板桥书画拓片集》,原件藏于南通博物馆)“清江巩俐之仆郝香山,珍藏主人笔墨如拱墙,求题词于板桥老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夏,68岁的郑板桥第二次来到通州。李的侍者郝香山拿出他拜访过的主人的画,请题词。郑见他与李交谊甚深,又见郝香山对他师父忠心耿耿,欣然题诗一首。郑板桥这次来到通州,住在城北20多里的秦灶,并去参观了狼山。在他的收藏中,留下了游览白狼山的七大奇观。
此碑文首先批判俗工僧画的梅花令人作呕;接着,他称赞李悝英的《梅花图》“难见其工”,“天下第一”,并详细描述了他画梅花不剪不雕的艺术经验,这是遵循梅花的自然,没有看到人工雕刻。最后,他对《古干·新枝·杂质舞》这幅梅画表示了极大的赞赏,他愿意“坐在它下面做十天功课再去”。这个碑文如此具体深刻,充满感情,也反映出郑板桥与刘云英交游已久,交往之多,见识之深,是他们深厚友谊的重要见证。
李被贬合肥知府后,在南京借用项的园林,以借园为号,从此定居下来,直到二十年秋(1755)因病返回通州。这期间,他经常追随当时文坛泰斗袁枚,谈诗谈画,关系十分密切。袁枚在给李的诗中写道:“我爱鲁人李清江。梅花很顽强,就在春风。越过锯屑,它像一支笔直的箭落下。偶尔手工做一把刀和水。两个打架的都是刮起风,掉头回场。我见白下山,借园居此。水在窗前闪耀,新花插在房子的底部。我喜欢你说的,我也喜欢你说的。陈尊是穷客,Xi是乐死。如果是生活中的朋友,为什么会想家?”李在乾隆二十年初春回通州一次,袁枚也送诗。《诗集》第十一卷载有《送李清江回通州》三首。首诗有云:“只有梅花被雪覆盖,画梅花的人才飞走。一登淡泊春酒,四海更稀。”确实是初春的景象,“春”字标注的很清楚。
李喜欢画竹子。他的《潇湘风竹图》描绘了一个臭石,几根竹竿,竹尖弯曲,竹叶朝一个方向飘动,表现出大风的景象。画一首诗:
画史从来不画风格,我擅长困难。
请看潇湘竹脚,满耳。
李的《风竹图》寓意深刻。他在另一个标题《风竹图》中写道:
海浪在海上飘,种竹子,学画画。
自嘲是勇敢的,但仍然爱着风。
松中怪石诗
你没看到吗,今年的寒冷,
何处求草。
再见,乔·派恩,
青少年康复。
天地无心,万物真。
挺拔刚强,川粤,秀美无比。
历经千年冰天雪地。
支持天爵高而坚定,
在干燥的春风和蓝天下。
他做了三十年地方官,受过几次重创。雍正八年(1730),在乐安郡时,因没来得及向上司请示赈灾,被弹劾。雍正十年(1732),在兰山时,巡抚王士军盲目下令开荒,官员乘机敲诈村民。他坚决反抗,却被扔进了监狱,在那里遭受了一年的冤案官司,最后坐了十四年牢。这些都是他所谓的“浪涛在海上飘”官场太黑,他弃官职去学画竹子,当了“画师”。他的性格保持不变。“自嘲是勇敢的”,他藐视传统,藐视权威,爱画狂风,以寄托自己与恶劣环境坚决斗争的不屈精神。丁幼玉曾说,“(李)谢了他之后,他的画有利可图,他又是当官的主力,又用在绘画上,所以他的画有恃无恐,远近闻名。”在李的作品中,大风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只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反映了他与邪恶势力的斗争。另一方面,他对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促使他作品中的风化成为使一切蓬勃发展的春风,使劳动人民得到温暖的微风。他在《画梅》一诗中写道:
纸上墨痕新,梅花最赏心悦目。
我愿意乘着风吹向远方,我的家巷将是一片春天。
其实,方莉的爱美是爱美的本质,爱美的性格实际上是自我人格的反映。知者说,巩俐为自己写生,清江只是笑笑。《为自己家写生》充分体现了李画梅花的心态和内涵。它的书名《梅花卷》说:把爱给梅,就是看不见梅,看见的也不过是梅。太阳,月亮,星星,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山川,姑娘,舞女。李的好友袁枚评价她的梅说:“傲是梅树之根,奇才散如梅花,独揽天地之风,霜降香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