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第一人是谁?
胡适讲白话文的辉煌时,有个同学不同意,问,胡老师,你敢说白话文一点都不?胡适笑着回答:没有,学生想起黄侃对胡适的调侃,反唇相讥:为什么没有?白话语言复杂,电报用词太多,不实用。
胡适说:这未必是真的。我们为什么不做一个实验呢?前段时间,行政院的一个朋友写信给我,邀请我去行政院当秘书。我不喜欢政治,就发了电报,拒绝了。回复是用白话写的,很实惠。同学们不妨一试。你可以帮我用文言文写个留言,看看哪个省钱。
不出所料,学生们积极参与起草草稿。最后,胡适挑出了一篇字数最少,表达最完整的手稿。它的内容是“我害怕我不能胜任,我不会去做。”胡适看完,笑着说:“这封电报只有十二个字,简单明了,但我觉得还是太长了。我只用了白话五个字:我做不到,谢谢。”
后来胡适解释说:“我做不到”有孤陋寡闻怕胜任的意思,“谢谢”既有感谢朋友不辞辛苦介绍的意思,也有谢绝的意思。可见语言的简洁不在于用白话文还是文言文。只要用词得当,白话文可以比文言文更简洁。
扩展数据:
白话文早已被自由使用,对今天的人们视而不见。但在100多年前,它是彻头彻尾的新事物,是崇尚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之一。
今天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胡适先生逝世55周年。此刻回顾白话文的普及,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白话文是一种以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处理的书面语。一般来说就是“我手写我的口”,白话文是以现代中国人的口语为基础的。
现代白话文主要有四种,即官话白话文(京白话文)、吴白话文(苏白话文)、粤语白话文()和(明白话文-中州白话文)。除了这四种,还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白话文,合称为“白话”。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白话文,就是指普通话的白话文。
其实白话文并不是近代的产物,它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为了弘扬佛教和禅宗,唐代僧人通过音乐、绘画和歌唱的方式将佛经中的故事表演给大众。其中,图片被称为“变相”,说唱故事的原版被称为“变体文”。
“变文”是韵白结合,通俗易懂,贴近口语,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孕育了早期的白话文学。宋仁宗盛世,评书这种带有白话性质的表演艺术形式诞生,留下了许多剧本,如《水浒传》就是由宋代剧本改编而来。
元代的杂剧和元曲中也有不少白话句子。到了明清时期,很多白话小说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而且“文而不文,俗而不俗”,即使不识字也能欣赏。其中,《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
民国时期,大量白话版本的古籍整理出版,白话小说、白话诗等白话文学作品蓬勃发展,中小学教材开始使用白话文。这些措施的实施逐渐使白话文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文体。
人民网-白话文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