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存仁简历。
刘存仁的父亲是1898年的广东秀才。1914北京海关学校毕业后,在税务部门工作,定居北京。刘存仁小时候在北京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12岁去上海读书,喜欢读新文学。
1935年,刘存仁从上海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穆先生、罗昌培、郑天挺、孙杰迪等人同年出版《中国文学史》为大家所知。
1937抗日战争爆发时,刘存仁转学到上海光华大学,两年后获得北京大学毕业证。
刘玉生是当时上海中日文化协会等日伪文化组织的主要成员。1942年6月、165438年10月、次年8月,以“上海代表”身份出席在日本举行的大东亚作家会议,积极倡导“大东亚文学”。“他是极其罕见的在作品中明确主张中日友好共存、大东亚共同繁荣思想的作家。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此有着成熟的思考。这最集中体现在他的散文集《乡愁》的序言中:‘我认为,做人最高尚的道理应该是超越以德报恩的观念,对一个人如此,对一个民族国家也是如此。更进一步,我们不仅要以恩报恩,更要用伟大的喂饱饿虎精神拯救全人类的悲惨生活,拯救人类免于战争、免于压迫的自由和真理。“他想说的是,在今天,中国人民也应该‘超越恩恩怨怨’,忘记日本的侵略和杀戮,与敌人握手言和,‘以德报德’。1943年,刘玉生创办了《谈风雨》,成为继《古今》之后的主要汉奸文学刊物之一,由朱浦创办,李周安主编。“它的反共、谄媚敌人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在这本卖国贼刊物中也是罕见的”(张曦予)。1944年用敌伪经费接收太平书店,在汉奸文学上发表了许多积极分子的作品。刘玉生本人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小说,散见于当时的许多杂志,包括散文集《乡愁》和短篇小说《挞妻》。在怀旧的散文中,有那些明显赞美“大东亚战争”和“大东亚共荣”的作品。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被称为上海“汉奸文人”中“最活跃的”,是抗战胜利后少数被中国政府明确通缉为“汉奸文人”的作家之一。
抗战胜利后,65438年至0946年,刘存仁赴港工作,先后在人皇公学和杰弗瑞·诺斯考特师范学院任教。
1957年,刘存仁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论文《佛道思想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65438-0962,刘存仁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文系任教。继汉学家毕翰思、马悦然之后,他成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第三位华裔教授,也是第一位担任中文系“学术带头人”的华裔学者。
1966-1982,刘存仁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中文系系主任。
2009年8月中旬,他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