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

日前,面对元旦后即将到来的又一轮求职高峰。焦点一:劳动力市场与教育体系没有有效衔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社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车伟研究员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与劳动力市场没有有效对接。”“由于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渠道不是特别畅通,很多单位和企业急需大量技能较好的大学生,却找不到。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在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哪些?国内某门户网站近期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1500多名受访者中,55%的人认为教育体制不适应社会需求,只有10%的人认为人才过剩或大学生太有才找不到工作。“到目前为止,大学教育提供的知识确实很难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因为市场是多变的。目前的教育成果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有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改革和调整来改变的。”赖德胜说。专家说,比如一些学校单方面以某个专业的学生人数为标准来宣传和评价该专业的成功,扩大该本科专业的招生比例。其实有些同学很可能是因为专业不好就业而被迫选择考研。可想而知,继续这样招聘的大学生就业率会有多高。“一些大学或部门的利益很可能与学生的利益不一致。所以在一些学校,我认为学校的利益损害了学生的利益,这可能是一些学院或专业就业率低的根本原因。”焦点三:就业压力与国民福利、民族差异、城乡差异等有关。据赖德胜介绍,发达国家很多大学生8年后才毕业到12,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工作的动力——博士生待遇好,享受很多补贴,就业压力没有国内那么大。在中国,很多农村学生花五六万元上大学,毕业后却没有就业,压力很大。“发达国家的市场发育非常规范,所以就业非常均衡,城乡无法区分。而我国的国情是城乡经济差异很大,导致就业环境差异很大,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赖德胜说。焦点四:扩招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我不认为扩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劳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常务理事杨宜勇研究员认为,分析扩招和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要考虑我国高等教育是否存在过度投资的问题。如果有过度发展或者过度投入,那么就有大学扩招过度,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事实上,中国有2000多所大学,没有一所倒闭。一流大学的毕业生找工作并不难——清华北大的供需比为100%,而一些三流大学、三流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可能低至30%甚至更低。所以根本的区别在于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通过扩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上大学。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和教育,我觉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力肯定比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生强很多。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杨宜勇强调说。焦点五:部分招聘会成为形象工程。“有些招聘会成了形象工程,形象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杨宜勇说。据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招聘大会偶尔会召开,但很少,更多的招聘工作是在专业分工中进行的。在大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一些专业的人才服务机构会打印出厚厚的人才需求清单,放在学校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供学生随便浏览。“我觉得有些招聘会效果不好。客观的说,首先这个招聘工作不专业。另外,一些参加招聘会的招聘公司是出于广告目的,更多的是展示企业,而不是招聘员工。”赖德胜说。“招聘会上光看热闹是没用的!随着市场的细化,未来这种‘大而杂’的招聘会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张车伟说,在美国,大学生毕业后只需要向每年的专业会议投简历。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哪里能找到工作都很清楚,这个渠道也很畅通。比如学服装的会去服装协会组织的一些年会,学经济的会在年会的圈子里找。每个行业,每个专业需要什么人才,都很清楚。焦点六:户籍和档案制度改革要在大学生层面更快进行。"目前,劳动力市场上谈论最多的障碍是户籍障碍."张车伟呼吁,“一些户籍制度、档案制度对大学生就业有限制。户籍制度改革应该在大学生层面更快地进行。”“如果现有户籍政策不能马上全面放开,可以减少限制,逐步放开是未来改革的方向。”张车伟表示,户口不应该成为限制劳动者在城市生活的因素。“对于有稳定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在大城市生活是有保障的,针对这部分人的户籍改革可以先行。”焦点七:大学生不是劳动力市场的弱者。“以前大学生统招统配是一种‘包办婚姻’的制度。现在大学毕业生搞市场化就业是一种‘自由恋爱’的制度。现在就业遇到了困难,很多人都怀念那种被安排好的制度。我觉得这不太现实。我相信大学生在新成长的劳动力中绝对不弱。”杨宜勇说,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政府资源是有限的,安排所有的大学生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四五十岁的下岗工人,政府现在首先要做的是把这些人包下来,而不是大学生。”“我个人认为在未来的中国,65%左右的大学生就业率可能是常态。据我所知,最近美国大学毕业生离校的就业率大概是55%到58%。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形势可能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杨宜勇说道。张车伟认为,从大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一个“产品”进入市场总会有饱和的时候,而这种饱和是一种常态。也就是说,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是跟着社会需求走的,但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找到工作。“可以看出,人才市场经过调整已经逐渐成熟,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也逐渐成熟。我个人认为,过去大学生找工作太容易了,但这不是正常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业难反映了一种社会进步。也就是说,市场作为一种基本的配置手段发挥了自由,说明我们的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这个领域。”赖德胜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