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评剧团简介
多年来,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下,剧团坚持走改革之路,大胆创新,以改革求发展,以艺术求生存,走出了一条“做人、演戏、出效益”的改革之路, 被中宣部、文化部树立为全国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宣传。
大厂评剧团先后创作演出了《未婚少女》、《水墙》、《男女导演》等八部大型现代戏。这些剧目受中共宣传部、文化部邀请,先后三次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专家和首都观众的高度赞扬和好评,被称为“一桌两菜吃,城乡都喜欢”。8部剧目获省文艺振兴奖,3部获国家剧目一等奖,5部获省、国家百场以上演出奖,3部被拍成电影,3部被拍成电视剧。《水墙》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全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填补了我省一部剧同时获三项全国最高奖的空白。这八个剧目被全国十几个省市剧团移植演出,成为大厂剧团的保留剧目。剧团创作并演出了30多部小品,包括《除夕吃饺子》、《我的妻子。由赵、、、等著名喜剧演员表演的《我的妻子》、《新传》、《卫报》,在中央电视台《春晚》、《综艺节目》播出。其中,“我的妻子。《我的妻子》、《生和死》、《子夜猫叫》分别获得全国小品大赛一等奖和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
剧团常年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他们每年在农村演出多达400场,有数千万人观看。为了方便农民,他们投资几十万元开发了新的移动舞台,受到了农民的好评。为了满足各行各业的需要,剧团还创作了十几个反映各条战线生活内容的专场文艺晚会,真正达到了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极大地推动了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大厂评剧团六次被中共宣传部、文化部嘉奖,两次被省委、省政府嘉奖,两次荣立二等功,荣获“全国扎根基层模范剧团”、“服务人民先进剧团”、“全国下乡先进剧团”等荣誉称号。剧团党支部被中组部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党支部”。
这是一个县级剧团,却被誉为全国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这是一个从庄稼中崛起的剧团,却抢占了全国城乡的文艺演出市场;这是一个30年前成名的剧团。在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后,不仅昙花一现,而且享誉全国。这是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和大厂文化繁荣的一张“王牌”。
一到段家岭,白天剧团已经演出三场,晚上为全国农村文化工作会议专场演出。专场结束已经是晚上11点了。身心俱疲的演职人员正准备卸妆休息。他们发现成千上万的观众不能进入剧院,也不能离开警戒线。他们说,“我们不能白跑一趟,不管花多少钱,我们都想回去看一场演出。”看着热情的观众,剧组忘记了疲劳,在深夜11:40,为观众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水墙》演出。演员们唱得沙哑,但情绪依然饱满,观众掌声不断。很多专业的文艺团体看过大厂评剧团的演出都说:“大厂评剧团之所以有这么多观众,是因为他们心里有观众。”
毫不夸张地说,大厂评剧团是一个传奇。它已经把舞台放到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城市和乡村,把节目送到了全国亿万家庭。其创作和改编的话剧、小品、电影、电视剧先后获得文化部文华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并先后八次被中宣部、中组部嘉奖。
大厂评剧团成立之初,主要在县城城乡演出。由于“老戏老戏”、剧团经营不善等因素,路越走越窄,效益不好,人心涣散,难以维持。1982,赵德平任团长。同时,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剧团的发展,赋予团长赵德平“人权、财权、舞台剧权”,为剧团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被文艺界称为剧团的“三大法宝”。
面对当时国剧的衰落,赵德平果断提出“剧团以小为主,剧目以现代为主,客户以农民为主”的方针,对剧团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在队伍建设上以“小”为主,将原来的70人减少到32人,将原来的“多人一角”改为“一人多角”,打造文艺演出轻骑兵。剧目中突出“现代性”,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工资分配中注重“贡献”,实行全额工资浮动。随着机制的改革,大厂剧团generate焕发出勃勃生机。剧团每年推出剧目10余部,演出400余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被誉为“人、剧、效益”的优秀剧团。
这个出身于农田的剧团深深了解农民的疾苦。赵德通常会对演职人员说:“五块钱买一张票,要知道,农民可能把票都汗流浃背了,也可能辛辛苦苦卖了五六天的小葱。对得起观众。”这种“观众情怀”已经深深扎根于大厂评剧团每一位表演者的心中。
为了方便农民看戏,剧团投资几十万元开发了一个移动舞台,上面有棚,下面有座,自带发电设备。为了抓紧时间演出,演职人员有时会一天不吃东西。有时候房子紧张,演职人员就住在棚车下面。夏天蚊子咬,冬天脸冻。以苦为乐的大厂评剧团,被群众称为“人民自己的剧团”。
除了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常年在全国各地农村演出,大厂评剧团也没有放松对城市市场的占领。他们为许多大中型企业集团举办专场演出,仅这个剧团一年就收入30多万元。据报道,今年该团已在上海、青岛、大连等城市举行了多次巡回演出。随着剧团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许多企业找上门来与剧团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利用剧团的“金字招牌”进行宣传,剧团获得经济收入,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