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短篇小说《梁启超》

/news/11-3.htm

康有为小时候丢了,一天后被找回来了。他妈妈没有痛哭流涕,而是坚定地说:“儿子是个男人,男人就要自强不息。”

梁启超九岁时,他的祖父梁卫青带着他乘木船经江门到广州参加考试。这是梁启超第一次离开家乡。

当时船上坐满了准备考试的读书人,大家坐在一起讨论知识,吹嘘学问。有一天,我在船上吃午饭的时候,碰巧吃到了白米饭和清蒸咸鱼。其中一个候选人提出要背诗或者打咸鱼。其实在诗歌中用咸鱼是一个很难的话题,因为咸鱼是广东人餐桌上的一道名菜,但终究无法做到优雅。俗话说“久闻鲍鱼香”,其实还是臭的,和“进了兰芝的房间”是对立的。题目一出,船上所有考生一下子被难住了,大家纷纷。

梁启超愣了一下,然后当众背诵:“太公钓后,胶举盐。”在场的人都惊呆了,然后大家鼓掌称赞他的诗很切题,格调高雅,充满诗意,用典恰当,不落俗套。是非常难得的好句子。

后来有人讨论梁启超时,有这样一个段子:“广东咸鱼从此要翻身,进入浪漫高雅一类”,可能是从梁启超的咸鱼诗中得来的。

梁启超智胜寿文(石栖霞)的故事

梁启超十一岁时去省城赶考,一举中了秀才。考试结束后,担任考官的三流官员叶大龙得知广东有这么一个神童,仔细阅读了梁启超的卷子,大为赞赏。他专门召见梁启超和几个比较年轻的学者面谈,和他们谈经学、谈唐诗宋词、谈唐宋八大家。

被采访的新学者一个个进去,很快就退出了,但梁启超小小年纪就什么都知道,回答问题滔滔不绝。叶大龙感到非常高兴,并高度赞扬了梁启超。聪明的梁启超见此,立即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老师,我爷爷今年七十岁了,生日是农历十一月二十一。他的弟子们很快就要回老家看望他老人家了。如果我能在给爷爷过生日的时候拿到老公写的生日祝词,一定能让爷爷延年益寿,也能告慰叔叔和爸爸的孝心,在我们的宗族交往中也会感到更加光荣。“面对这个幼稚的孩子,叶大龙在说出一些大人的句子时大为惊讶,被他的孝心深深打动,于是接受了梁启超的请求,高高兴兴地开始写作,为梁先生写下了寿文。

回到家的时候,梁很认真的在看的第一本书。广东人郑雪是一名朝廷官员,他亲自为自己写了一篇祝寿文章。真是喜出望外。茶坑村双喜临门,马上把梁启超得秀才和梁卫青的生日作为节日来庆祝。

两个考官争女婿的故事(石栖霞饰)

光绪十五年,年仅17岁的梁启超参加广东乡试,举人考试他一次性中了,排名第八。他也是新成员中的最佳候选人和该省最年轻的候选人。

这次省考,梁启超的卷子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气势磅礴,思维敏捷,才情丰富,自然引起了两位考官的特别关注。考官李端棻,贵州朱珪人(现并入桂阳);副考官是来自福建的王仁堪。两人都很欣赏梁启超的学识和才华。李端棻心想,自己当了多年的乡试考官,却从未见过像梁启超这样智力超群的学生。他觉得应该见见梁启超,试试他的真正才智。与此同时,李端棻认为他有一个年轻的表弟正在等待一个女朋友。不如趁此机会嫁了这门亲事,于是他下定决心请副主考王仁堪来说亲。

正当李端棻考虑这件事的时候,副考官王仁堪因为欣赏梁启超的聪明才智,想把他未婚的女儿许配给他。因此,当李端棻请他当媒人时,他傻眼了。但是,因为是李端棻先提出来的,虽然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遗憾,也无言以对了很久,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勉强同意。

后来,李端棻借面试考生的机会,直接向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梁启超一时无法在考官面前拒绝这门亲事,也无意拒绝。他深深感谢考官的好意和栽培,马上写信告诉父母。梁启超父亲得知后觉得很不合适,因为他家祖祖辈辈务农,而李家祖祖辈辈做官,难登大雅之堂,门不当户不对,就婉言谢绝了。李端棻曾坦率地写信给梁启超的父亲,他说:“我也知道齐超出身贫寒,但他前途光明,很快就会飞黄腾达。我家是求才,不求贫富,而且我也知道我表姐懂大义,所以我才敢替她主持这门亲事,所以你要回绝。”

就这样,这桩婚事就定下来了。后来,李小姐在梁启超的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成为一段佳话。

○梁启超大师(刘永忠)

在中考中获得奖学金的梁启超,虽然对自己的成绩并不满意,但仍继续努力学习,就读于广州学海堂。在学海堂,有个同学叫陈,南海县西樵人,和梁启超很亲近,也是学校里的高材生。有一天,他从外面回来,非常激动地对梁启超说:“梁兄,听说南海的康有为先生上书皇上要求变法,但是没有得到皇上的同意。现在他刚从首都回来,我就想去看看他。他的知识超出了你我的想象。如果现在能找到一个好老师就太好了。”

陈见到梁启超时,仍心存疑惑,便向他介绍了康有为的学识和思想。1888年,康有为在北京顺天参加乡试。他写了一部五千字的书《大清书》,问光绪皇帝:“强邻逼出,汉奸存乱,一旦有变,如何支撑?”?他还警告皇帝,如果他坚持旧的方式,试图强大,外国势力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进入该国,类似太平天国的起义将再次发生。本来康早就中了乡试,但铁杆大臣徐彤认为,“像康有为这样轻佻的人,中了试以后必然要上朝廷。”于是拿走了他的试卷,让康有为不幸落榜。但这次请愿在整个北京官场引起了轰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康有为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声誉。陈还说,除此之外,康有为还有许多他从未听说过的反对意见和奇怪的论点。这一消息极大地震撼了求知欲极强的梁启超。他急切地恳求陈说,“陈兄弟,我也想见见这位康先生。请赶快带我去见他。”陈欣然同意。

梁启超见到康有为后,正式拜康有为为师。陈和梁启超还联名要求康有为开办自己的学校,于是康有为在广州长兴创办了“万亩草堂”。梁启超结束了在学海堂的学习。

康有为在1893中标,比梁启超中标晚了4年。在1890年梁启超成为康有为弟子,1891年万亩草堂创立时,康有为仍然没有中标。可见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历史罕见。但也说明康有为真的很有学问,不一般。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富有创新精神。不然中标的梁启超会拜在他家门口吗?同时也说明梁启超是真的虚心好学,不管康有为只是个读书人。只要他有真才实学,能为自己当老师,还是愿意拜他为师的。

○梁启超走向媒体(刘永忠)

梁启超被誉为中国现代传媒的宠儿。他的笔胜过十万士兵。他主编的《世界公报》是他进入媒体的起点。这里我给大家讲讲梁启超主编的第一份报纸的故事。

1895年6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万国公报》。因为他们当时不希望有人买,根本不敢看,所以这份报纸只作为赠阅报纸。他们还和送北京报纸的人约定,要和报纸公门抄一起附在官邸,不收费,并给送报纸的人一定的报酬。当初每期印1000册,每期用纸墨二两,都是康有为筹的。这份报纸的编辑是梁启超和麦。报纸的内容不仅转载了清政府的奏折和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文章,还报道了国内外的重要新闻。其中有一篇“评论”,主要是梁启超写的,像是社论或者短评。官员们在《世界公报》上读到的是闻所未闻的东西,他们的认识和讨论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朝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份报纸办了一个多月,能印到3000份,可以说是近代中国一份辉煌的报纸。

○梁启超的趣味教育(林·)

梁启超一生信奉趣味主义。如果有人问他,你人生观的根源是什么?他会回答:“以乐为根。我这一辈子,一直都是津津有味的做着自己做过的事情,充满了兴奋。什么是悲观厌世?我的字典里可以说完全没有这个词。我做的事情经常失败,但我不仅对成功感兴趣,也对失败感兴趣。”

有一次,梁启超应邀到南京东南大学做学术报告。当时,他给学生们做了一个题为“教育家的家田”的讲座,进一步阐述了教育作为一种职业的特殊好处。他在演讲的开头说:孔子一再坦承自己并无其他过人之处,但他“学而不厌,教而不厌。”他的得意门生惊呼:“我们这样做真的很难。”。梁启超分析说:“为什么做不到?因为学习不难,但不容易孜孜不倦;教别人不难,难的是不知疲倦。无聊是人生的第一罪,第一痛。无聊是你想摆脱活动,换句话说,不想工作的心理现象。不愿意一起工作,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还会生出无穷的弊端,所以是恶。另一方面,不管你是谁,你总是要工作来维持生活。不管你多么不情愿,工作是不可避免的。每天皱着眉头哭着去做自己不想做的苦差事,是必然的,也是不愿意的。不就是把自己活活关在十八层地狱吗!所以无聊是人生第一痛。”梁启超的演讲引起了学生们的广泛兴趣,礼堂里掌声经久不息。

第二天,他为这些学生做了题为“学习的兴趣”的演讲。开头他补充道:“我是一个崇尚乐趣的人。如果我以化学来分梁启超,恐怕就只剩下零了。”这句关于好玩的开场白一下子引入了同学们的听课兴趣。

梁启超接着说:凡人总要活在乐趣中,生命是有价值的。如果你难过了几十年,那人生就成了沙漠,有什么用?我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很有趣,除了一天24小时不能扩展到48小时,不够我享受。我在忙什么?忙碌是我的口味。“我以为这是人生中最合理的生活。”梁启超关于兴趣的经典论述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关注,这种有趣的学习方法对我们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康和梁写了一封信(红字)

古代进京参加考试的举人都是各省派出的,习惯上是乘坐公车进京,所以进京参加考试的举人也被称为“公车”。

在建立万亩草堂和中举之前,康有为曾以平民身份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救国,以防日本进一步侵华。这在清朝是史无前例的,全国人民都佩服他的胆大妄为,所以康有为的名声大大提高,特别是广东的士人都支持他。甲午战争战败,连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都认为康有为有远见,非常重视他。这是康有为的第一封信。

1894是甲午战争,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称为甲午战争。中国在战争中被打败了。1895年4月7日,清政府和谈全权代表李鸿章在日本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停战条约,史称《马关条约》。这一屈辱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当然也引起了在北京参加考试的中国各省举人的强烈反对。

《马关条约》即将签订之际,康有为提议动员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天皇,拒绝签订《马关条约》。在梁启超几天几夜的呼救之后,湖南的举人首先响应,接着是福建、江西、贵州、四川的举人,接着是河北、山东、河南的举人。结果,在北京参加考试的18个省的举人都受到了鼓舞。康有为深受鼓舞。他随即花了一天两夜的时间写了一封一万四千字的《致皇帝的信》,我们历史上称之为“车上的信”。他充满激情地提出了三点建议:拒绝和平、迁都、变法。超过65,438+0,300人在文章上签名。后来,人们聚集在松云寺讨论并通过了信的内容,数百人参加了会议。有数百位学者齐聚北京,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呵呵,可以说这是中国后来学生运动的先行者。

主和派看到这种情况,立刻觉得情况不妙。他们派人到省议会大厅恐吓人民,要求他们撤销签名。一些胆小的举人人在恐吓下这样做了,但最终,603人拒绝屈服,继续保持他们的签名。

当时朝廷规定,皇帝的书不能直接送达,只能通过都察院传达给皇帝。到4月10日书籍送到都察院时,《马关条约》已于4月8日在烟台交换。都察院的官员说,签约不可逆,拒绝收“公车书”。这是康有为的第二封信。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将改革思想转向民间宣传。为了提高普通大众对时局的认识,他们两人在上海写了《在公交车上写信》这本小册子。因为康有为当时在外奔波,接触各方,没有时间写作。他只提供意见,梁启超负责实际撰写。梁启超花了几天几夜才写完这本小书。

康有为在公共汽车上根据书的内容写了第三封信。这一次,请愿书当然是由都察院转来的,但最后还是到了光绪皇帝手里。光绪和恭亲王奕瑾看后非常欣赏。他们还下令复制了四份,一份给慈禧太后,一份给军事部门转发给各省,一份给清宫,一份给秦征厅展览。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亲自拜访了康有为。至此,请愿运动终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梁启超与张之洞的精彩对决(猩红)

据说梁启超到武汉讲学,礼节性拜访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

那时候张之洞是真的看不起梁启超。他总想刁难他,于是狂妄地做了一副对联:四江为第一,夏四季为第二,老人住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幅对联很巧妙。在四大江河湖海中,河流居首位,其次是春夏秋冬和仲夏。江夏指的是武汉。谁是第一和第二?这显然意味着我是老板。

但是,梁启超不愧为大学者。片刻反思,他口中占了一个环节:儒教三教在前,三才在后,童子为儒。他怎么敢在前面在后面!真实是绝对的,很整齐,不卑不亢。三教即儒释道,三才即天地。我不在你前面也不在你后面,所以我和你是平等的。张之洞一看,惊叹不已。我被你说服了。从此我改变了对梁启超的看法,把梁启超当成了我的客人。

○熊塔的故事(猩红)

传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天,明神宗在睡梦中看到一座河流环绕的山升起紫色的烟雾,一只美丽的凤凰在紫色的烟雾中载歌载舞。这个梦重复了三天,他觉得很奇怪,就叫解梦人给他解梦。

解梦人捏着手指半天说:“陛下,这是不祥之兆。紫烟代表皇权,凤凰象征权力和尊严。凤凰在紫烟中起飞,预示着新的皇权即将诞生,新的真正的龙帝或女帝即将出现。”明神宗大惊失色,问有何解救之法。解释者说,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梦里的地方,然后施咒压制这种新的帝国精神,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明神宗急忙叫来画家,在他的梦里画出了这个地方,并把它展开四处寻找。三个月后,我终于在广州府(当时新会属于广州府)找到了和明神宗梦一样的地方。距今100年前,在广州府有一个叫陈白沙的人。他是广东两千年来唯一进入孔庙的思想家、哲学家。明神宗梦里的地方恰好是陈白沙的家乡,梦里的山叫凤山。新会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一个皇权的诞生不是偶然的。

明神宗按照梦者的方法在凤山上建了一座宝塔,压制住了即将腾飞的凤凰;这座宝塔是以文学风格建造的,这使得新会成为一个只有学者才能忠实为朝廷服务的地方。

果然,400多年后,梁启超诞生在凤山之下。他学贯中西,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他的著述达1400余万字,是自古以来作家传世作品中字数最多的。而且梁启超的子孙都是文人。梁思成、梁思成、梁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独特的家庭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