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床的类型和特征

祁连成矿带金矿分布广泛,包括伴生金矿、独立岩金矿和砂金矿。伴生金矿与海相火山岩系和沉积岩系中的多金属矿床关系密切,如红沟、白银矿田(折腰山、火焰山、小铁山等)。)和锡铁山。其特点是金与主要元素矿物多数情况下共存于同一矿体中,少数可能有独立的金矿体,但仍共存于同一矿床中,其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时代与主要矿物一致,本节不再叙述。

该区砂金矿分布广泛,覆盖了整个祁连成矿带。据统计,全国共有矿藏41处,其中中型3处,小型9处,如天蓬河中型砂金矿、川茨沟小型砂金(铂)矿、哈腾河砂金、洪水梁小型砂金(铂)矿及党河南部多处砂金点。本区砂金属冲积和洪积砂金类型。例如,天彭河砂金矿床位于ⅵ级阶地,金品位为0.044 ~ 10.74 g/m3。川茨沟小型砂金(铂)矿位于河流底部、ⅰ-ⅴ级阶地和冲积扇中,金品位为0.065 ~ 0.984 g/m3,伴生有砂金铂。洪水梁小型砂金(铂)矿床位于ⅱ-ⅳ级阶地中(俞普生等,2000)。砂金矿的存在为该区寻找原生金矿提供了有利线索。根据砂金矿的分布特征,本区许多岩金矿床是通过溯源发现的,因此砂金矿可作为寻找原生金矿的重要标志。

该区已发现独立岩金矿床57处,其中大型1处,中型6处,小型21处。就独立岩金矿床而言,其矿床类型可分为两类,即构造蚀变岩型和热液型(包括应时脉型)。根据其成矿构造环境,均可归为造山类型(包括板块俯冲造山、弧-陆碰撞造山和陆-陆碰撞造山等)。).换句话说,它们是挤压构造环境的产物。该区形成了寒山、鹰嘴山、黑刺沟、青龙沟、滩间山、野骆驼泉、红柳沟等大中型金矿床。热液型金矿床(包括应时脉型)以桐子坝、曹家口、庆丰岭、车路沟和壕泉沟为代表。

一、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1.寒山金矿

该矿床位于北祁连造山带西端,昌马-冷龙岭-永登加里东岛弧带。矿区出露地层为早奥陶世下水道群,为岛弧环境下形成的一套火山沉积岩系,岩性包括安山岩-英安岩凝灰岩、安山岩、枕状熔岩、砂(板岩)岩等。工业矿体产于片状凝灰岩中,容矿岩石具有较高的孔隙度(50%)和有效孔隙度,有利于热液迁移。区域金背景值高(17.74×10?9)化学活动强烈,有利于热液交代和矿床形成(夏等,2001)。在矿区南部,闪长岩侵入奥陶系,其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370?马25?马~347.1?马6.4?马.矿区断裂构造发育,由区域北西向构造和近东西向构造组成。矿体发育在NWW脆韧性剪切带中,长10km,宽200~600m(图3-50)。

图3-50寒山金矿地质图

(引自毛景文等,1997)

1-四元;2-中奥陶世窑神山灰岩;3-下奥陶统玄武安山岩火山岩;4-下奥陶统玄武安山岩熔岩;5-下奥陶统砂岩板岩;6-故障;7-翻译错误;8—矿体和编号

自1994发现该矿床以来,矿区已圈出65条矿化蚀变带和31矿体。矿化蚀变带长100 ~ 10~30m,宽10~30m。该带地表为土黄色-灰白色黄钾铁矾或褐色铁染碳酸盐岩和褐铁矿强片岩,其中有矿体产出,强硅化蚀变岩及充填其中的应时硫化物脉金大多达到工业品位。矿体总体呈东西向分布,倾向南方。大多数矿体呈近平行或梯形排列,在剖面上呈叠瓦状。单矿体多呈长透镜状、条带状,沿走向和倾向有胀缩、S形弯曲和分枝复合现象。矿石类型有黄铁绢云母片岩、黄铁应时绢云母片岩和应时脉型。原生矿石矿物主要有银金矿、辉银矿、黄铁矿和毒砂,其次为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铜矿,其他金属矿物有磁铁矿、辉锑矿、辉钼矿、锐钛矿和钛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应时、绢云母、铁白云石和重晶石,其次为绿泥石、白云母、伊利石、高岭石和锆石。次生矿石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和银金矿,以薄膜状、粒状和丝状分布于蜂窝状绢云母片岩的解理面、微裂隙和蜂窝状中,局部形成次生金线。其他包括褐铁矿、辉铜矿、辉铜矿、浅蓝色、臭鼬石、方铅矿、铅矿、黄钾铁矾和孔雀石。金的平均品位为5×10-6。在不同方向断裂的复合部位,矿体规模大,矿石金品位往往高。

与矿化密切相关的围岩蚀变为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臭化和碳酸盐化。矿石结构呈浸染状、细网状脉状、块状、粉状和蜂窝状。根据构造与矿物的共生组合,其成矿作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成矿作用以大规模微晶应时绢云母化为特征,含少量硫化物;第二阶段为富含硫化物的中细粒绢云母,硫化物含量高,种类多;第三阶段是粗晶石英碳酸盐矿物。

稳定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寄主火山岩,成矿流体为低温低盐低密度溶液,成矿流体为以大气降水和岩浆流体为主的混合热液。区内多期侵入的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热源,韧脆性剪切带是其容矿空间。成矿作用受碰撞造山期间(及以后)的断裂系统控制,特别是叠加在韧性剪切带上的脆性剪切断裂(强面理带)。初步认为该矿床为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成矿时代为395Ma±46ma ~ 303Ma±100Ma(夏等,2001)。

此外,与寒山金矿相邻的鹰嘴山金矿也是一个构造蚀变岩型矿床。矿床的成矿构造环境是板块碰撞边界的俯冲杂岩带。区内出露地层为中寒武世大陆裂谷环境下形成的火山沉积岩系(黑刺沟组)。侵入岩主要为加里东期脉状超镁铁质岩,构造主要表现为NWW向脆韧性剪切带。该矿区矿化主要沿NWW向断裂分布,圈出的11矿体一般长50-600米,厚0.5-4.7米。矿体受超镁铁质岩与周围粉砂质板岩的接触破碎带和北西向断裂控制。矿化类型为蚀变岩型,少量应时脉型穿插,矿石矿物复杂,以黄铁矿为主。金主要以单一矿物存在,附着在应时和黄铁矿颗粒上,其次是银金矿床。围岩蚀变发育,包括硅化、蛇纹石化、滑移石化、碳酸盐化等。,具有明显的分区性。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成矿物质直接来自于超镁铁质岩(夏等,2001)。金品位为1.5×10-6 ~ 9.6×10-6,矿体中铅、锌、铜、银含量均在截止品位以上。

初步认为鹰嘴山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内生矿)可分为两期。第一阶段为微晶石英岩化,形成致密块状石英岩,宽几米至十几米;第二阶段为脉状应时硫化物阶段,叠加在第一阶段的石英岩上,表现为中粗粒石英脉或硫化物应时脉。该矿床含金硅化蚀变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465,438±0.3Ma±5ma,成矿时代为晚志留世。其成矿流体主要由深部上升流体(岩浆水)混合少量浅部沉淀组成,成矿温度低于200℃。初步认为是与超镁铁质岩有关的低温热液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2.滩间山金矿

滩间山金矿位于大柴旦西南约75km处滩间山金龙沟一带(图3-51),位于赛什腾山-锡铁山裂谷带。本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万东沟群,属一套遭受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的碳质泥质碎屑岩和富镁碳酸盐岩。矿区内构造活动强烈,既有断层,也有褶皱,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构造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构造格局。万东沟群北西向大剪切带中沿北北东向-南北向次级褶皱轴部和两翼的断裂破碎带是本区的控矿构造。矿区岩浆岩以侵入岩为主,酸性为主,中性次之。岩石类型包括斜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花岗岩细粒岩、斜长细粒岩、闪长斑岩、闪长细粒岩和黄云岩。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和青海省地质勘查局的近期工作,斜长花岗斑岩的K-Ar同位素年龄为294.7?马3.8?马~309.87?马4.77?Ma,Rb-Sr同位素年龄为330.03?马,花岗岩细粒岩全岩K-Ar同位素年龄为308.8?马5.4?马,成岩年龄主要在华力西中期,而蚀变花岗斑岩型金矿年龄为268.94?马4.31?马(K-Ar),脉状金矿体细粒脉体云黄岩年龄为288.9Ma(K-Ar),表明成矿时代晚于成岩时代,主要发生在华力西中晚期。根据侵入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判断成岩环境。该矿区中酸性岩体形成于碰撞造山环境,其中以同碰撞造山环境为主。柴达木盆地北缘成矿地质环境及多金属矿产预测。2000。

图3-51滩间山金矿区地质示意图

(引自张德全等,2000)

1-四元;2-碳质千枚岩和片岩;3-大理石;4-斜长花岗斑岩;5-堤;6-矿体;7—地质边界和产状;8-故障;9—背轴;10—径向轴;11-勘探线

图3-52滩间山矿区金龙沟C-D剖面图

(引自张德全等,2000)

1-四元;2-碳质绢云母千枚岩和斑点碳质绢云母千枚岩;3-白云石大理石;4-花岗斑岩;5-金矿体;6 .推断金矿体;7—钻孔和编号;8—脉冲穿孔和编号

矿体均产于万东沟群碳质千枚岩和片岩段中,严格受北北东向和北西向面理带中的破碎带(脆性断裂)和层间走滑断层控制。主要工业矿体(占储量的90%以上)均产于褶皱轴部和两翼的北北东向-南北向断裂破碎带中,少数矿体呈北西向分布。矿体多呈脉状、分支脉状、透镜状成群出现,沿走向和倾向有分支复合和尖灭现象再现,与蚀变围岩无明显边界,呈渐变过渡关系。主矿体倾向SE,倾角陡(60° ~ 70°)。矿体长20 ~ 430米,宽0.6 ~ 62.38米,变化较大,最大倾角控制在100米(图3-52)。

本区矿石主要为构造蚀变岩型,根据蚀变岩原岩的不同,可分为蚀变碳质千枚岩片岩型和蚀变脉岩型。蚀变千枚岩片岩型矿石是一种“点状”碳质千枚岩和碳质片岩,经历了构造破碎、蚀变和金矿化。蚀变脉型金矿是被断层切割或与地层同步褶皱,经热液蚀变金矿化的花岗岩细粒岩(或斜长石细粒岩)、闪长玢岩、黄云岩、花岗斑岩。矿石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银金矿、黄铁矿、毒砂、含砷黄铁矿及少量金银矿石、锑铜银矿石、含银辉砷镍矿、闪锌矿、黄铜矿、钙长石、方铅矿、磁铁矿、赤铁矿、锡石、天蓝色、斑铜矿、富钴毒砂、镍毒砂、磁黄铁矿、天然铋和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应时、绢云母、石墨、无定形碳、绿泥石、绿帘石和白云石。矿石结构主要为黄铁矿自型至半自型粒状结构、环边环结构、筛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眼球状构造、块状构造、细脉-网状脉状构造等。金的平均品位为3.9×10-6 ~ 13.4×10-9。

围岩蚀变主要包括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和少量碳酸盐化。成矿时代为华力西中晚期。

矿区矿石稳定同位素综合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中的水是变质水和杂色岩浆的混合物,矿石中的硫主要是岩浆硫,矿石和方解石中的碳主要是岩浆碳,矿石中的铅是岩浆铅和变质地层铅的混合物,证明该矿床的成矿物质部分来源于杂色岩浆。成矿温度为232 ~ 278℃,属中温成矿。

图3-53红柳沟金矿区地质土壤调查异常图

(引自张德全,2000)

1-四元;2-新近纪;3-下侏罗统;4-下石炭统;5-上泥盆统牙克山组;6-覃健山群;7-晚华力西斜长花岗岩;8-加里东期闪长岩;9—花岗斑岩;10-应时脉冲;11-实测地质边界;12-反向故障;13-性质不明的故障;14-地层产状;15-金矿体;16—1: 10,000土壤异常(最外圈起2,4,8,16,32,64,128,256×10-9)。

3.红柳沟金矿

红柳沟金矿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高铨煤矿以南的红柳沟地区。它位于赛什腾-锡铁山加里东裂谷带中西部的赛什腾山火沉积盆地。矿区出露地层包括滩间山组(O2ST)、上泥盆统牙克山组(D3m)、下侏罗统(J1)、第三系和第四系。该构造主要是一条断裂构造(图3-53),是一条发育在覃健山群中的大型北西向韧性剪切带,褶皱构造不明显。岩浆活动强烈,有加里东期闪长岩、华力西期斜长花岗岩和斜长花岗斑岩。应时矿脉主要有三种类型:含铜应时矿脉、象牙应时矿脉和方解石应时矿脉。已发现的金矿体均沿北西向大型韧性剪切带旁的近南北向韧脆性剪切带群(F5和F6)控制的构造破碎蚀变带分布(见图3-53),容矿岩石为绢云母石英片岩、绢云母片岩和滩间山群蚀变安山岩。矿体形态呈脉状、透镜状,分枝复合、膨胀收缩、尖灭特征明显。

矿床主要矿体走向近南北向,近垂直或向东急倾斜。矿体规模普遍较小,单个矿体厚度变化较大,平均为0.32 ~ 6.09 m,矿体控制长度为62 ~ 196 m,该矿床金矿可分为应时脉型和蚀变岩型。应时脉型金矿往往能形成独立的金矿体,而应时脉型金矿由黄铁矿(1% ~ 5%)、黄铜矿(1% ~ 2%)、天蓝色(1%)、自然金(微量)、褐铁矿(少量)和孔雀石(少量)组成。矿石构造以脉状、脉状、透镜状为主,其次为稀疏浸染状构造和糜棱岩构造;矿石构造包括碎裂构造、交代穿透构造等。蚀变岩型金矿由黄铁矿(1% ~ 2%)、黄铜矿(1% ~ 2%)、自然金(微量)和黄铁矿氧化形成的褐铁矿、应时(30% ~ 50%)、绢云母(10% ~ 30%)组成。这两种矿石除了金属矿物含量高,脉石矿物主要是应时外,其他差别不大。矿石中糜棱岩构造和磨盘构造发育,鳞片粒状变质构造和交代结构特征明显。矿床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应时)、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其次为表生形成的黄铁矿、黄铜矿和褐铁矿。

总之,红柳沟金矿赋存于滩间山群地层中,矿区位于团鱼山岩体东南侧的外接触带。早加里东期区域造山作用形成区域北北西向片理带,晚加里东期岩浆侵入作用形成团鱼山岩体。华力西期,伴随着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红柳沟金矿区形成了近南北向的压扭性断裂构造、韧脆性破碎带、斜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等小型侵入体和岩脉。初始岩浆热液主要由硅质组分组成,沿早期近南北向张性断裂形成无明显矿化的乳白色应时脉。岩浆热液的进一步演化,增加了成矿物质和水的成分,在应力作用下,沿后期韧脆性破碎带渗透,形成应时脉型金矿体。同时,成矿流体渗入破碎围岩,使其发生蚀变和金矿化,形成破碎蚀变带和蚀变岩型金矿体。因此,该矿床形成于华力西期,是一个由构造岩浆作用形成的含金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床。

2.热液金矿床(包括应时脉型)

本区热液金矿床(包括应时脉型)主要形成于陆内造山阶段,可形成单一矿床,也可与其他类型叠加形成复合矿床。这里只解剖热液矿床。

1.庆丰岭金矿

庆丰岭金矿位于甘肃省天祝县。由甘肃省第六地质队于1985发现并勘探。金矿床产于奥陶系中酸性火山岩、碳质硅质板岩和华力西角闪石二长岩中,受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张性断裂控制,由多期热液叠加形成。矿床位于北祁连加里东岛弧带中段南山-冷龙岭复背斜的次级褶皱——庆丰岭向斜的北翼。

区内出露地层为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奥陶系呈北西向延伸,形成庆丰岭向斜构造,分为上、下两组。下组为一套浅海碎屑岩,上组为多期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组成的海相火山岩-碎屑岩,为青峰岭金矿含矿地层。泥盆系由红色碎屑岩组成,石炭系由海陆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组成,二叠系由湖相碎屑岩组成,三叠系由河流相碎屑岩和有机砂页岩组成。

岩浆活动频繁,主要为加里东期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其次为华力西期角闪岩二长岩(308 ~ 290 Ma)。华力西角闪石二长岩仅分布于青峰岭地区,沿向斜轴部和两翼以岩枝形式侵入奥陶系,与金矿关系密切。

金矿床位于青峰岭向斜轴部,矿体受奥陶系海相火山岩、碳质黑色岩系、角闪石二长岩及NW、NW、ne向断裂控制,特别是断裂交汇处。金矿体主要产于蚀变角闪石二长岩及其外围带中,严格受挤压破碎带控制,以应时脉型为主,其次为破碎蚀变岩型。矿区分为南北两个带。北带位于蚀变角闪石闪长岩体内近北西向的挤压构造带,主要为蚀变岩型,断续长度1100米,宽度20-95米,有17条脉状、透镜状矿体,矿体长25-155米。南矿带产于应时脉、蚀变岩及部分围岩中,受岩体中北西向压性剪切带控制,以应时脉型为主,伴有蚀变岩型。矿带断续延伸,长660余米,宽30 ~ 65438+50 ~ 150米,有32条矿体,呈脉状、层状,倾向东北或西南,倾角60 ~ 68°,卧于西北,长15 ~ 310米,宽0.8。矿石类型为应时脉型金矿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矿石的矿物成分包括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磁黄铁矿和微量磁铁矿、针铁矿、钛铁矿、黝铜矿、闪锌矿、毒砂、孔雀石、天青石等。脉石矿物有应时、重晶石、方解石、绢云母、白云石、绿泥石等。应时脉型金矿构造为异形粒状、粒状、细脉状构造,星状稀疏浸染状破碎构造;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具有自生、半自生、异形粒状构造和块状-稀疏浸染状构造的特征。应时脉状金矿富含金,平均品位为21.46×10-6,最高为36×10-6 ~ 183.3×10-6,银含量为0.5×10-6。富金区铜、铅矿物多,铜含量0.01% ~ 0.03%,铅含量0.02% ~ 0.06%,锌含量0.00% ~ 0.02%。一般来说,应时矿脉两边丰富,中间贫乏,脉体分支部分丰富,扩张部分贫乏。构造蚀变岩型金矿金品位为1×10-6 ~ 7.87×10-6,最高金品位为11.8×10-6,银品位为0.0× 10-6。

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白云石和铁白云石)、黄铁矿化、褐铁矿、高岭土、硅化、部分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金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有关。

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奥陶系中基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平均含金量为14.8×10-9,局部高达179.3×10-9 ~ 660×10-9)。华力西期岩浆侵入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量、动力和部分金来源(角闪石二长岩的含金量为0.3× 10-9 ~ 47× 10-9,部分为173.1×10-9 ~ 65438)。因此,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可分为区域变质期和热液成矿期,后者是主要成矿期。

2.郝圈沟金矿

蒿泉沟金矿位于白银市北部,北祁连山加里东东段。矿区位于北西向的石青洞-苏家湾区域性深大断裂(即北祁连山南缘断裂)的东北侧,黑石山火山穹窿的南缘。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海相酸性-基性火山岩,酸性侵入岩二云斜长花岗岩以珠状侵入酸性火山岩中。该区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为近东西向的压性断裂,其次为南北向的压性断裂,在平面上呈X形(图3-54)。

矿区出露三条二云斜长花岗岩体,分布方向近东西向,与区内主要断裂构造一致。岩体普遍含金,平均含量为0.179×106,比维氏酸性岩高36倍。岩体中断层发育,其中南北向断层规模较大,延伸稳定,充填松散的断层角砾岩、蚀变岩和应时脉,一般宽0.4 ~ 1.0m。这组断层既控矿又容矿,主矿体产于这组断层中。一般东西向断裂宽度小于0.25米,主要被应时脉充填,金矿化不稳定。只有少数断裂含有金矿体,其他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均为成矿后断裂,规模较小,破坏了金矿体。含矿岩石经历了晚期岩浆自变质作用和热液蚀变。前者主要是岩石的硅化、白云母化和微斜长石蚀变,与金矿化无关。热液蚀变的发育程度是金矿化和矿化强度的主要标志之一,主要表现在近矿岩石的硅化、白云母-绢云母化(钾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具有蚀变分带性。

图3-54壕泉沟金矿地质示意图

(据王广宁1999)

1-第四纪黄土斜坡沉积;2-三叠系砂砾岩;3-石英角斑;4-无石英斑岩的石英角斑岩;5角闪斑岩,带角砾;6-细碧玢岩;7-千枚岩;8-硅质千枚岩;9-变质砂岩;10—二云斜长花岗岩;11-花岗斑岩;12-故障;13-含矿岩体编号

矿体主要产于岩体中的南北向断裂和部分东西向断裂中,部分金矿体延伸至围岩中。矿体严格受大倾角断层控制,呈脉状、透镜状,局部膨胀收缩,尖灭再现,有明显的分支现象。矿区已圈定表内矿体约50个。单个矿体长度45 ~ 125m,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0.2 ~ 3m,深度50 ~ 100m,金品位一般为3× 10-6 ~ 7× 10-6,最高。分布极不均匀,局部品位变化剧烈,断层交汇处往往形成厚而富的矿体。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金多金属硫化物应时脉型,分布于岩体上部;第二类为含金蚀变岩型,分布于含金多金属硫化物应时脉两侧及岩体深部的裂隙蚀变带中。矿石矿物包括自然金、银金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黝铜矿等。金大多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主要嵌布在金属硫化物的晶界或矿物裂隙中,部分与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共生。,有时它是聚合产生的;脉石矿物包括应时、白云母、绢云母、黑云母、绿泥石和方解石。金属元素除金银外,还伴有铜、铅、锌等有益成分,可综合回收。研究表明,该矿床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岩体(王广宁,1999)。

3.党河南山金矿

党和山金矿床位于祁连山党和山加里东期陆内裂谷带。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该区发现了黑刺沟、甲公台、振兴梁、郎岔沟等一批金矿床、矿点和矿化点。以与早古生代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碎屑岩或火山碎屑岩有关的蚀变岩型金矿和产于中酸性侵入岩内外的应时脉型金矿为特征,分别以黑刺沟和甲公台金矿为代表(彭德奇,1999)。各自的成矿特征见表3-15。

三。成矿地质特征

根据以上对典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和热液型金矿床(包括应时脉型)成矿特征的论述,结合区域内其他类似金矿床的成矿特征,可以看出,对于造山型金矿床,虽然金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和物质来源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多经历了强烈的造山作用以及与造山作用有关的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和改造,因此可以说金矿化的基本条件如下。

表3-15党河南山金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对照表

注:根据殷先明等(2000)和长安大学。陇南祁连党河北坡金铜矿床成矿规律、控矿因素及找矿靶区优化研究。2000。

(2000)等有关材料。

物源:金多来自含矿地层(包括火山岩)或早期形成的岩体。含矿地层岩性多样,时代各异,有元古界(如滩间山金矿)和古生代,但以早古生代含矿地层为主(如中寒武统、下奥陶统和上奥陶统火山岩)。岩体以高金背景值的基性超基性岩体为主,形成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床,如鹰嘴山、龙孔金矿床等。

热源:大部分有助于含金矿物组分活化、迁移和再富集的热源和动力,与含矿建造形成后造山作用引起的构造动力热变质、岩浆侵入及其伴生的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对于热液型金矿床,加里东板块俯冲造山作用侵入的中酸性岩石和后期陆内造山作用造成的一些华力西-印支期侵入岩(如柴达木北缘)与金矿化密切相关。据统计,北祁连地区一半以上的金矿床和矿点产于这些侵入岩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俞普生等,2000)。因此,对于整个地区的岩金型金矿来说,侵入岩对金矿化的贡献不仅为成矿提供了热源,而且提供了矿源,如门源县巴拉哈图金矿的Xi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和青海省第二地质队。青海省门源县巴拉哈图地区金矿初步调查报告。1999。

即某些金矿床的成矿物质直接来自岩浆侵入体(如贾公台金矿)。这就是金矿床或金矿体在空间上与中酸性岩体伴生的原因。

空间:构造控矿是该区金矿最明显的特征。所有已发现的金矿床和矿点都与断裂构造(包括韧性剪切带、脆性变形带及其叠加的韧脆性和脆韧性构造变形带)密切相关,矿床往往位于北西向与北东向、南北向构造的交汇处。矿体和矿化体大多产于构造破碎蚀变带中。这些构造带不仅是大气降水渗入和深部岩浆热液混合引起的循环对流的通道,也是含矿溶液向上运移和金矿物沉淀聚集的良好空间。富矿体往往存在于几组断层或裂隙的交汇处。

由于成矿带金矿化的上述特征和条件,决定了:①本区金的围岩不具有排他性,任何地层、岩石和元古宙变质海相火山岩均可成为容矿场所。②围岩蚀变因岩性不同而异,但与金矿关系密切的蚀变主要是硅化、绢云母化、(铁、镁)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其次是毒砂、黄钾铁矾和绿泥石化。(3)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其次为铜、铅、锌等硫化物,其中一些与火山岩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金属矿物组合相对复杂;矿床产于深大断裂或大型韧性剪切带的侧面及其与北东向和南北向断裂的交汇处。(4)成矿作用往往具有多期性,所以在一个矿区内,矿床类型往往复杂多样,往往表现为一个占主导地位,另一个叠加其上,或兼有构造蚀变岩型和热液型,但热液型往往晚于构造蚀变岩型。⑤金矿找矿实践证明,金矿床及矿点附近普遍存在地球化学异常,异常元素组合一般为金、砷、锑、铜、铅、锌等。,而砂金仍分布在下游河谷。

pt" src="../css/tongji.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