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简介

纳西族简介

纳西族简介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四川省未夕、中甸、宁蒗、德钦、盐边、盐源、木里、志康县。纳西族原是古代中国西北羌族的一支,公元前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定居。

纳西族讲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种方言。以金沙江为界,西部约有20万人,内部可以互通。东中分为三个部分,各有各的方言,相互之间很难交流。

早在1000多年前,纳西族就创造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和Goba,一个音节的字,是世界上还在流传的罕见的民间象形文字。用这种语言写的经典叫东巴经。中国约9000本,世界其他国家约1.1,000本。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音标方案,现在中文普遍使用。

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玉米、土豆、小麦、豆类、棉花和大麻。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繁多,被誉为植物宝库。手工业也发展起来了,“丽江马”闻名全国。现在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型企业。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特产。

纳西历史

纳西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羌人南迁的一个分支。纳西族的名字来源于古代帖木儿人的一个部落名称。其祖先在《晋朝史记》中称“漠沙夷”、“漠沙”,意为“牧牛人”。他们先向南迁移到岷江上游,然后向西南迁移到雅砻江流域,再向西迁移到金沙江上游。到了唐朝,他们聚集在丽江和永宁,先后被吐蕃(藏族)和南诏(彝族和白族的祖先)统治。三国时期,内部已经有了阶级划分。初唐时设立了《越析诏》(研磨部分诏书),是六大诏书之一,后被南诏所灭。南诏统治者曾将千家万户的磨坊主迁到昆川地区,这些磨坊主后来与白族人融合。明初,很多镇守边关的* * *也融入了纳西族。从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领陆续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袭的封建土司职位,其辖区基本进入了封建领主制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清初,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民族意愿命名为纳西。纳西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东巴文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东巴经是用东巴语写成的东巴教经典,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纳西音乐

纳西族,人口约23万,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 * * *芒康县。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他们有自己的文字。纳西族信仰东巴和喇嘛教。

纳西族的叙事曲、山歌、小调在民间广为流传,音乐回旋。

规律简单,节奏轻快。纳西族人用单一的舞蹈动作演唱,体现了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气氛。

纳西礼仪

纳西族人非常重视人际关系、情感交流、荣辱与共,讲究礼尚往来。尊老爱幼是纳西族的美德。老人在家庭中地位很高,很受尊敬。遇到天灾人祸,婚丧喜庆,亲戚朋友,村民都会主动帮忙,不计报酬。好客是纳西族的传统美德。每当他们打猎回来,所有在卢的行人都会得到一份他们的猎物。客人上门,主人会做六八个菜招待。如果村里或家里有客人,男女老少都会起身打招呼,热情让座。在家里,年轻人应该先照顾老人的饮食和睡眠,并为他们提供洗脸和洗脚的水。这种美德在尤然身上代代相传。

纳西族人庆祝这个节日

纳西族用阴历来标记年份。主要节日有“三月龙王庙会”,农历正月十五的“米拉会”,夏历七月中旬举行的丽江七月会,又称“七月骡马会”。等等。许多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几乎与当地汉族的节日相同。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伴随着许多祭祀活动。

除了过年,纳西族还有很多祭祀活动。最隆重的是“纳西祭天”,一般在正月或正月中旬举行。到时候需要选择祭祀场地,东巴教会教人做祭司,轮流宰杀喂的猪。每家每户都要捐出大麦和小麦来酿酒和做鱼饵。祭祀时,全牲献祭,在场的人都要洗手持香立正。祭祀结束后,用猪血灌肠,猪头和内脏煮汤,煮好后按户食用。大祭祀三天后,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小祭祀。还有“祭三花(土地公)”。纳西族人认为三朵花属于羊。每年的2月8日、8月,羊节,都要祭全羊,丽江地区的纳西族要带着火锅去风景优美的地方野餐。

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摩梭人举行祭拜神女山的活动,这是一个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群众性节日。这一天,身着盛装的人们聚集在狮子山下烧香,喇嘛们念诵佛经,人们向女神供奉酒肉水果,磕头膜拜。

二月初八,北岳庙会在纳西语中称为“祭三花”,也是纳西族向自己的民族保护神或战神祭“三花”的传统节日。北岳寺因玉龙山得名南诏北岳,玉龙山脚下建有三座寺庙。相传古时候,一个猎人在玉龙山上发现了一块奇怪的雪石,并把它带回家。当他到达现在的寺庙遗址时,雪石非常沉重,他休息了一会儿。再想背下去,雪和石头都搬不动。人们认为这是神的化身,就地建庙祭祀。从那以后,人们经常看到一个神穿着白色的盔甲,戴着白色的头盔,手持白色的长矛,骑着白色的马,经常显示他的灵魂来保护上地和这里的人民。纳西人认为三花是本民族最大最权威的神,属羊。每年二八月初八是羊日,要以全羊作为隆重的纪念。庙会期间,正是山茶花盛开的季节,会人山人海。空气中弥漫着烟火,到处鲜花盛开,人们散开野餐,信徒们烧香磕头。这次庙会的庄严和气氛在丽江所有庙会和节日中名列前茅。

纳西族的婚姻习俗

永宁的纳西族自称摩梭人。直到今天,他们仍然保留着婚姻和家庭中的母系传统。在过去典型的摩梭家庭结构中,只有母亲的血亲——祖母和她的兄弟姐妹,母亲和她的兄弟姐妹,母亲的亲生子女和母亲的姐妹的亲生子女,才算是外人。在家庭生活中,女性地位突出,父母都是长辈高的女性。她也是家中宗教祭祀活动的主持人。一个家族的世系是按母系血统计算的,财产也是按母系原则继承的。

适应这种母系家庭的婚姻制度通常被称为“A-note”婚姻。“一张纸条”的意思是“朋友”和“伙伴”。这种婚姻的主要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娶。不同母系血统的青年男女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选择心上人。只要彼此开心,就会互赠手镯、皮带等礼物,开始共同生活。因为他们分别在两个家庭生活和生产,所以男子必须在夜幕降临后拜访他的母亲家,并在第二天早上匆忙返回他的母亲家。同居生的孩子随母姓,由娘家抚养。男人对自己的孩子没有权利和义务。因为这种婚姻家庭在经济等方面没有必然联系,所以男女离婚是很自由的。只要女方拒绝探视或男方停止探视,“阿珠”婚姻就走到了尽头。

纳西族服饰

纳西族受汉族影响较深,男装基本与汉族相同,穿长袍、夹克或双排扣上衣、裤子。女装,除个别地方有穿裙子的习俗外,已改为穿裤子],而是整服。它仍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丽江女子穿大绣袍,腰宽,前及膝,后及胫,外加马甲、西裤、褶腰、船形绣花鞋。衣服多为蓝、白、黑三色,领子、袖子、翻领上绣有蕾丝,简洁大方。已婚妇女头上挽一个发髻,头上戴一顶圆纱帽,未婚妇女戴一条布头巾或一顶黑色天鹅绒小帽,头发编在脑后。

纳西女装最有特色的是背后的七星羊皮披肩,上面并排排列着七个直经约两寸的绣花圆形布圈,每个布圈都有一对挂钉。关于这种服装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更通俗的说法是代表七星,意为“戴星戴月”。据说那一圈布上用丝线绣着细密的星图,挂着的道钉代表着星辰的光芒。传说古代有一位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族姑娘,名叫英姑,与旱魔搏斗了九天,精疲力尽而死。为了表彰英姑姑娘的勇敢行为,白沙三多做了七个被薛婧龙吞下的冰冷的太阳,放在英姑的上衣上。后来纳西族姑娘模仿英姑,把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戴岳的勤劳和勇敢。还有一种说法是,纳西族自古以来就把青蛙视为智慧之神,可以解人之困。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迹。

纳西饮食

纳西族人一日三餐。一般早餐吃馒头或者水煮粑粑,中餐和晚餐比较丰富。一般有一两种炒菜,咸菜,汤等。,尤其是牛肉汤锅和干巴。无论平坝还是山区,蔬菜种类繁多,四点钟就该上市了。山区广泛种植马铃薯、黄瓜、瓜豆,并制作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菜。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的传统菜肴“发酵松茸”是用松茸盖做成的特色菜肴,内填肉末,蒸熟作为祭品,特别供祖先食用。

在古代,纳西族人用的是牛羊肉和羊肉。牛肉、小麦、干稗和根(卷须)是主食。后来,在汉族和白族的影响下,农业迅速发展,生活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丽江坝区以玉米、小麦、大米为主食,山区吃大麦、豆类。泸沽湖。年中,盐源、木里纳西族以稗子、垦克、玉米为主食,辅以养子、大米、小麦、豆类。丽江坝区村民在前屋后面种菜,自己吃。猪肉大多做成腊肉,尤其是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可以保存几年到十几年不变质。出去工作的时候带上巴巴或者巴巴寺。吃饭时围桌而坐,冬天喜欢挪到阳光充足的地方吃饭。

勤劳节俭的纳西族喜欢喝酒,喝浓茶,吃酸、辣、甜的食物。泸沽湖的摩梭人,无论男女,都喜欢抽一种未成型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灵里玛酒”。家庭主妇每年杀猪后都要做腊肉。丽江的火腿粑粑,宁波的琵琶肉,湖谷湖区的酸鱼、鱼干都很好吃,是纳西族招待客人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典型美食有:丽江火腿粑粑、麻布、雪莲拼盘、丽春铜火锅、丽江烧烤粑粑等。

纳西建筑

纳西建筑古朴典雅,丽江古城四方街最具代表性。整个建筑群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建筑上的门、窗、牌楼都是雕刻精美的图案,题材丰富,线条生动,形象逼真,显示了纳西族人民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

丽江古城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另一方面,泸沽湖沿岸摩梭人的木窝棚是整根原木堆成墙,木块劈成板做瓦。整个房子不需要一颗钉子,也不需要一块砖,不仅冬暖夏凉,还特别抗震。四合院直接反映了它的婚姻形式、家庭组织和宗教信仰,是母系社会的一种形式载体。

纳西族习俗

纳西族人热情豁达。具有知书达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要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骂人。骑马到村里之前必须下马,不能把马拴在祭天的地方。不要踩三脚架,不要跷二郎腿;进纳西家,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动进老人、女人、姑娘“花房”的卧室,不能打听“阿霞”,不能在厨房里翻烟灰。祭天、祭祖、祭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切忌坐在门槛上用刀斧砍门槛上的东西。;有的地方还避免在家唱山歌、吹口哨;吃饭时避免敲碗筷、翻菜,或连续夹菜;禁止污染水源,禁止砍伐水源林,禁止猎杀进入家中的小动物。许在黎明时杀了牛、驴和公鸡;避免吃狗肉。

纳西族宗教

纳西族普遍信仰东巴教,也有人信仰喇嘛教。

“东巴”是纳西语,意为“智者”,即巫师和祭司。东巴文化离不开东巴宗教。东巴教形成于唐初,当时纳西族在原始巫术的基础上吸收了藏族文化。东巴多才多艺,集文字、绘画、歌舞于一身,所以他们成为纳西族古老东巴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传承者。

纳西族普遍信仰东巴教(永宁又称“达巴”),是一种受西藏明教(黑教)影响的原始巫术。多神崇拜、山河风火等自然现象视为神,非病死者、敌人视为邪灵。生病,婚丧喜庆,都要请东巴念经。东巴没有寺庙,都是专职农民。纳西地区也是佛教(禅宗)和喇嘛教(密宗)的交汇地。红喇嘛教寺院从藏区传到丽江,山僧寺从内地传到丽江。因此,纳西族也信仰佛教和喇嘛教,以及道教,形成了一个多宗教的民族。

东巴教是纳西族全体人民信仰的古老宗教,起源于原始宗教。其基本内容是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和自然崇拜,主要表现形式是祭天、丧葬仪式、驱邪、防灾和占卜。

东巴教有特殊的法器和服饰,仪式非常复杂。全年几乎每个月都有大小不一的祭祀活动,主要分为祭祀、丧葬、灾难、占卜、命名五大类,其中以祭天最为隆重。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