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一文中引用《中国男人》这首歌有什么作用?
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传记,更不同于普通人写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国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百年民族情结和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感性的语言介绍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爱国者。文章形式“散”,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也插入了古文、诗词、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样的杰出人物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为背景介绍邓稼先。作者以1898年中国被西方列强瓜分的案例来说明旧中国是多么“任人摆布”。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作者这样的写法让读者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个历史人物,一个为祖国和民族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他肯定了邓稼先“两弹之父”的地位,赞扬了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相比较。《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顶尖人物。邓稼先是最不显眼的人物,老实忠厚,真诚坦率,从不骄傲。他是“中国农民气质最淳朴的人”。人们知道他大公无私,绝对信任他,这也是他能带领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从比较中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奉献精神最高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理想的党员."说明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产生邓稼先这样高尚的品格,只有邓稼先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才能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热爱我的祖国和人民。”邓稼先的气质、性格、奉献精神与小平同志的心声是一致的。
在第四部分,作者写道,他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项目是在没有任何外国人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因此他的感受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时间热泪盈眶。这是作者对中华民族和他的朋友邓稼先50年的骄傲。
第五部分,先描述邓稼先工作场所的荒凉,猜猜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下带领部下奋斗牺牲是什么心情;然后指出,邓稼先在这项工作中需要物理直觉、数学洞察力、大胆的勇气和稳健的判断力,关心邓稼先在肩负重任、签署关键方案时手是否颤抖。然后写出邓稼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敢于冲锋陷阵,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引用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与第一部分相呼应,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近百年的历史背景中。
在第六部分,我引用作者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和信件中的一些段落。这几句话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渗透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这一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
二、问题研究
1.全文的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子”,相当于一顶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对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拓展,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气质、性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阐述邓稼先的伟大贡献。这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延伸。第五部分重点论述了邓稼先深厚广博的民族文化背景、非凡的创作能力、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他是中国男声里的“男人”。这部分是第二部分的体现。
2.为什么作者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的创始人,文章应该重点描述邓稼先对“两弹”发展的巨大贡献。现在这样写的原因是: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侧重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气质、性格、价值观和人生道路,而不是侧重于事件具体细节的描述。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50年的交情。写这篇关于邓稼先的文章,包含了作者对故友无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轨迹,渗透着他生活中一些和邓稼先一样的东西。所以这篇文章往往是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交流的角度来写的,所以势必不会着重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和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交情,但两人隔着大洋相隔20多年,不可能对邓稼先作品的具体情况了解很多,也不可能掌握很多材料。另外,这又是一篇短文,不要摊开来写。所以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聪明的。
3.有人说这篇文章作者大方,哪里大方?
这篇文章的作者有传统的眼光,有历史的眼光,有全球的胸怀,所以文章非同凡响,高人一等,这是一般传记作者难以企及的。比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称赞“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中国农民气质最淳朴的人”。因为作者本身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再比如,文中从中华民族百年来遭受的屈辱和屠杀出发,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和作者小时候跟父亲学的《中国童子歌》,让读者跟随作者,把目光射向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中国人的后代,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他总是从中国近百年的近代史来看问题。再比如,作者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相提并论,总是把邓稼先放在国际舞台上,显示了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对中西文化有着透彻的了解,对世界有着宽广的胸怀,所以他有条件对比中美两国的顶尖人物。总之,由于作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文本内涵丰富,细节深刻,凸显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4.有人说这是一篇发自内心的文章,你怎么看?
作者的姐姐杨振宇女士在《父亲、大哥和我们》一文中说:“这是一篇发自内心的文章,描写了邓稼先的一生。我想这也描述了老大哥的野心。”
亲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和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感情。例如,当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项目在没有任何外国人的情况下获得成功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表现出他对民族和老朋友的深厚感情。再比如,作者在第五部写道:“不知贾宪有没有记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朗诵的《吊古战场》……”“不知道当年贾宪用碎草把同事和下属埋在沙漠里是什么感觉?”"不知贾第一次签密约时,你的手有没有颤抖?"这几句话,渗透着作者对邓稼先的深情。
实践说明
首先,带着感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意思,完成下面的问题。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勾勒出我们国家近百年的历史?
2.为什么要比较邓稼先和《奥本海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理想的党员."试着解释一下这两句话。
4.“如果贾先重新选择他的人生,他还是会走他已经走过的路。这就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章的意思和邓稼先的思想品德和献身精神;同时练习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
1.先总结一下我国近百年的历史,以说明邓稼先是为中华民族从“任人践踏”到“站起来”的伟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文中对比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可以更清晰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和事业心,自然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事业心最高的儿子。”“是中国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意味着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完全不同。他是最不显眼的人物,老实踏实,真诚坦率,从不骄傲,没有狭隘的心胸,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有着中国农民最淳朴的气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睦相处,诚实、谦虚、真诚、朴素。邓稼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形成了自己的气质。“邓稼先是中国的理想党员”,意思是“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可以说服两个群众组织,可以说服工宣队和军宣队。中国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带领和团结广大人民共同前进。邓稼先把这些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他是一个理想的党员。
4.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一生。这就是邓稼先的一生。是邓稼先的性格和品质决定了他走这样一条人生道路。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重新选择生活,他还会再做一次。这两句话总是形容邓稼先的伟大。
第二,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很整齐,有时长句短句交替使用,句式的使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吗?
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语言的特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参考答案:
有时候句子结构很工整,比如“从‘被宰’到‘站起来’”一节,引用了1898中“被宰”的四个例子;再比如“两弹”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履历和贡献,句式比较工整;再比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工整。
有时长句和短句交替使用。比如“邓稼先和《奥本海默》”一节,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交替使用。
句型多变,起到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句式的有序排列往往营造出一种气势,让读者印象深刻。长句和短句交替使用,形成一种交错之美。长句容易表达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活泼,节奏快。搭配使用,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第三,从图书馆查资料,检索邓稼先等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传记,然后全班出一份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
题目的目的是从课文中延伸和深化课文的主题,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