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后人简历
他的两个哥哥都是为国捐躯,他们家都是英雄豪杰,这就注定了他的不凡出身。
但他一辈子,被父亲的名声拖累,在窑厂搬砖30年。
他就是陈独秀的第三个儿子——陈松年。
陈松年1910出生于安徽安庆市,恰逢反清革命高潮,也是其父陈独秀为革命奔走最忙的时候。此时,他的父亲不是在流放中,就是在流放的路上。
我父亲这辈子娶了三个老婆,原来一个是他的亲生母亲高晓岚,第二个是他母亲的妹妹高俊曼,第三个是比他大两岁的潘兰珍。
当陈松年出生时,他面对的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
此时他父母离异,家庭不完整。他留在安庆老家陪奶奶和妈妈,爸爸和阿姨远在上海。他在十几岁之前从未见过他的父亲。父亲的名声,非但没有给他带来一点好处,反而是另一种不幸。
3岁时,爷爷刚刚去世,全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中。安徽总司令倪嗣冲带着一班官兵来抓父亲。当时陈独秀不在家,官兵没抓到人,就在院子里喊:“搜,把陈独秀的儿子带走。”哥哥延年和乔念一听,跳下墙逃走了。
当时还小的陈松年在翻墙的时候,不小心掉进了邻居的浴缸里。邻居妇女听到声音,迅速从房子里出来。看到这一幕,他们急中生智,扒光了他的衣服,假装开始给他洗澡。官兵们闯进邻居家,问:“看见陈的儿子了吗?”
邻居赶紧说:“不,不,我在给我儿子洗澡。”官兵们扬长而去,陈松年只是逃了出来。
陈松年的兄弟陈延年和陈乔年为了革命理想去了上海和北京学习,也去了法国学习。与他的兄弟们不同,陈松年可以出国留学。虽然他也年轻好学,但成绩很优秀。但考虑到父亲和哥哥已经离开多年,他是家里唯一的男性,奶奶、妈妈、姐姐都靠他,所以还没毕业就辍学了。
陈松年,16岁,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劈柴、种地、挑水...家里的重活都落在他肩上,用来握笔写字的手也变得和老树皮一样干燥粗糙,但他毫无怨言,也没有话梅。反而经常安慰因为太想爸爸而哭的妈妈。
1920年,陈独秀创立中国* * *,作为中国的最高* * *,自然成为北洋军阀和外国侵略者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革命,陈独秀五次被捕,从未向敌人屈服。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影响了长子陈延年和次子陈乔年。
从法国留学回来后,陈延年像他父亲一样拯救了国家,参加了革命。可惜他在1927年“四·一二”政变期间被捕入狱,在狱中被敌人严刑拷打,一字不露。在遭受非人的折磨后,敌人仍然没有办法,只能在他29岁时秘密处决他。
当陈延年的噩耗传来时,我的祖母、母亲和家里的姐妹们痛哭流涕。我母亲告诉17岁的陈松年和她的姐姐去上海料理我大哥的后事。
结果他们到了上海,国民党根本不允许他们收尸体,连尸体都不让他们看一眼。宋念和妹妹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只好在陈延年死去的地方点上蜡烛,烧上几香纸,跪下痛哭。
就在陈延年牺牲一年后,二哥陈乔年也被上海国民党反动派逮捕。26岁那年,他在狱中被敌人毒打,双腿被残害,但他始终咬紧牙关不肯屈服,最后壮烈牺牲。
这一次,宋念和他姐姐去收尸了。
但国民党的态度还是和以前一样无耻,仍然不准他们收尸,甚至不让他们看一眼。
陈松年恳求道,即使官兵们拿枪指着他的头,他们也不退缩。官兵们见他不愿意离开,只好不耐烦地摆摆手:“走吧走吧,看一眼,离开这里。”
陈松年哭着跪在二哥陈乔年的尸体前,却看到尸体上的伤口深深可见。看到这一惨状后,陈松年的手不禁颤抖起来,把自己带来的衣服披在二哥血淋淋的尸体上。
于颖修女看到了她哥哥的惨死,她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刺激。她在回到家乡后不久死于血液崩溃,时年28岁。
陈家的四个孩子,此时只有17岁的。
年纪轻轻,他挑起了所有的家庭重担。他必须忍受悲痛来照顾他兄弟姐妹的事务,还要安慰他悲痛的母亲。谁也不知道他要承受多大的痛苦,从此厄运伴随着松年,他没有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1932年,陈独秀因发表不当言论再次被国民党囚禁。
母亲带陈松年参观了监狱,这是他出生后第一次见到父亲。
因为父亲当年离开母亲,两兄弟长大后一直不愿意叫陈独秀的父亲,像陌生人一样直呼其名“陈独秀”。
对陈松年来说,父亲永远是父亲。
看到父亲衣衫褴褛,胡子拉碴等伤痕,他心痛不已,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陈独秀看到后大叫:“没事,流什么泪!”
从此,他不敢在父亲面前哭了。
哥哥姐姐去世后,母亲因为过度悲痛,一直生病,不久就去世了。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陈松年亲自料理了四个亲戚的后事。
当所有的亲戚都去世后,陈松年和他的父亲成了彼此的安慰。只要有时间,陈松年就会从安庆赶到上海,给在狱中的父亲带去一些食物和饮料,直到1938,日本人来到安庆。
这时,28岁的陈松年,为了保住陈家唯一的祖传财产,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找了几条船,想把家里值钱的家具都搬到乡下去。可恨的是,这些东西被日本人发现,陈家祠堂里的财物被洗劫一空,只剩下一些不值钱的破家具。
但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好消息。父亲终于出狱了,正准备从武汉穿越四川。
得知这个消息后,陈松年非常激动,她立即带着一岁的女儿和奶奶赶到了武汉。陈独秀听说儿子要来,非常激动。他从未写过家信,他迫不及待地写了一封信:
“在宜昌换船的时候,我会为你靠岸。只要你有船,就不用在宜昌等我了...下了船,到了重庆上岸,都要坐轿子,这点小费就别省了...
陈独秀平时不怎么笑,但在这封信里,他很少表现出对晚辈的善意。
你知道,当陈延年和陈乔年去上海的时候,他们根本没有和他们的父亲呆在一起。他们白天在外打工挣生活费,晚上睡在新青年分配大厅的地板上。似乎他们是没有父亲的孩子。后妈高俊曼再也受不了了。她坚持要陈独秀把她的两个儿子叫回家,但陈独秀斩钉截铁地说:“年轻人的未来要自己做主!”
时过境迁,他的二儿子去世了。或许是陈独秀在松年身上看到了二儿子的影子,又或许是他的年龄让人温暖。从“一千万”“一定要”“一千万”这几个字来看,都表现了他那段时间对家人的关心。
也正因为有了陈松年,陈独秀晚年才有了依靠。
尽管陈松年生活贫困,有孩子要抚养,但他仍然从微薄的教学工资中挤出钱来养活父亲和继母潘晓兰。
陈独秀出狱后,国民党多次派人找到他,要他以65438+万元重新组织一个新党,尽管他已经穷得无法靠典当大衣谋生。但陈独秀还是当着这些人的面向蒋介石叫嚣:“...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结拜!”父亲不惧怕有权有势的人的背景颜色,这使陈松年更受尊敬。
自从儿孙绕膝之后,陈独秀快乐了许多,身上的棱角仿佛被磨平了,过上了难得的平静生活。
然而,天空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1942年,陈独秀因吃偏方中毒身亡。临终前,他反复叮嘱儿子陈松年:“一定要把我和奶奶的棺材带回老家。”
父亲的去世使陈松年很痛苦。更有甚者,他因为穷,买不起父亲的棺材。最后,由于一些当地乡绅朋友的帮助,他能够为他的父亲买一口棺材下葬。
父亲去世时,中国正遭受日本的蹂躏,因此陈松年不能立即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家乡,只能葬在四川江津。为了不惹事,墓碑上只写了六个字:独秀先生之墓。
直到五年后,也就是日本投降两年后,陈松年才找到机会搬动棺材。他花了很多钱雇了一条船,把奶奶和爸爸的棺材运回安庆,放在安庆北门叶家冲。
之所以选择此地,是因为这里毗邻独秀山,陈独秀“独秀”之名的由来也由此而来。葬在这里,父亲可以日夜陪伴他最爱的独秀山;其次,父亲和母亲可以葬在这里,完成母亲生前的遗愿。
墓地选定后,如何立碑成了问题。毕竟当时在江津处理父亲丧事的时候,就有反动派来打扰他。如果这时候他用父亲的名字,万一他的老朋友来看望他,会给他们带来意外,很难保证反动派不会来破坏墓地。
经过一番思考,陈松年决定不使用他父亲的名字,而是使用他父亲以前的测试名称“陈干生”,这样外人就不会知道。
有了这份警惕,在反动派嚣张的岁月里,陈独秀的墓得以保留。
1947年,他父母合葬的那一天,陈松年在墓地和父母聊了很久。他说起自己从小家庭不完整,后来兄弟姐妹相继去世。原本热闹的兄弟姐妹中只剩下他一个人,每天都活在思念和痛苦中。最后连他的妈妈爸爸奶奶都相继离开了。他只有37岁,成了孤儿。
那些年,陈松年经常来墓地,他悄悄地来,悄悄地走。
后来孩子陆续出生,他也越来越忙,越来越重。尽管陈松年年轻时从未有过完整的家庭,但他对家庭的感情非常深厚。为了让孩子读书,他和妻子夜以继日地工作,白天在窑厂抬土,在铁路上修路,晚上在家糊火柴盒赚零花钱。
过度劳累拖垮了妻子的身体,没几年,妻子就离开了他。
中年丧妻,他忍住悲痛,继续前行。
作为陈独秀的后代,他坚持子女必须读书。他经常对孩子们说:“陈家子人怎么会没文化!”
为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不辍学,他咬紧牙关,卖掉了一半的祖屋。这么辛苦的一天,直到1953,终于有了转机。
这一年,毛泽东访问了安庆。在谈到陈独秀的后代时,工作人员报告了陈松年的情况。
得知陈松年在窑厂搬砖30年,毛主席陷入沉思,对随行人员说,作为烈士后代,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
在毛主席的特别批准下,当地政府给了陈松年30元的补助,并安排他在当地文史馆工作。陈松年一家的生活终于安定下来,他和他的孩子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好了。
由于陈松年的坚持,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有了光明的未来。
大儿子陈昌奇,读博士,大学教授。大女儿陈长伟和二女儿陈长友都成了高级工程师。小女儿陈昌普喜欢历史,留在当地文物博物馆工作。
1990,80岁的陈松年病逝,脸上带着微笑,非常安详。
与他的父亲和两个哥哥相比,陈松年显得很普通,但没有人能否认他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他的两个哥哥是他的骄傲,他也是陈家人的骄傲。正是因为他,陈独秀才能代代相传。
如今,陈之后的人们都在各行各业忙碌着,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正是牺牲前所说的:“让后人享受前人的幸福!”
陈家史可以说是一部悲壮的历史。陈的英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他们的后代,也是为了你我这样的陌生人。
.结束。
文|陆小姐
编辑|刘业道
排版|日常展颜
往期推荐文章:
颜,民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女士,至今仍然健在。106岁的她,依旧优雅从容。回头看是一个传奇。
最后一个守墓人走了,守护星袁崇焕390岁,大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