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宗教事件?中外的人都想知道。
经政府批准获得合法地位的中国宗教目前包括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道教。此外,在学术界,认为可以体现中国宗教精神的,有没有宗教组织和活动的儒家,有零星活动但没有合法地位的民间宗教,还有不可忽视的“新兴宗教”的社会倾向。
中国宗教的现状是继承了几千年的传统和近百年的历史形成的。
几千年的传统,主要是多神教。中国的地方神大致有两种起源:一是血神,即由祖先崇拜衍生到一般民众信仰的神,如黄帝、颜地;另一类是自然神,即由自然崇拜演绎为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如天地、雷公、风伯、山神、水神、树神等。前者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后者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两者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往往是一神二性。比如天帝,不仅是自然天顶的象征,还有名字、籍贯、履历。他是中国人。
中国曾经相信所有这些神。但是,中国毕竟是礼仪之邦,还是要和上帝做一些等级上的区别。所以中国传统的神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是世界上等级制度在彼岸的反映。中国的多神教崇拜并不像王文想象的那样“太多”那么混乱,缺乏“特异性”。虽然这种崇拜的对象是许多个体,但这些个体是融合成一个整体的,它们的基本精神和目的是一致的。所以“赐造”在祭拜灶王的时候,最高的敬仰还是在天帝的位置上,并不因现在的形式而改变内心的精神。凡是游走在这个一体之外的鬼神,都被称为“淫行”,即没有被信仰的合法地位。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阴庙”是一个屡禁不止的社会问题,但也是正统派的大局。
中国传统的多神教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在西汉武帝时代,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同时,以孔子为领袖,对中国的宗教体系进行了重组。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之神,一直以此为基本制度。
第二次巨变是在东汉初年。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另一套完整的宗教体系。从东汉到隋唐,历时八百余年。中国人逐渐接受了当时“西方”的佛教宗教体系,并将其与当地的儒家宗教体系相结合。同时,在它的刺激下,他们完善了道教的宗教体系。历经近千年,中国人完善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信仰体系,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三教高层知识精英在理论上相互吸收。折射到老百姓身上,虽然有时也能分辨出谁优谁劣,但往往是分不清,甚至是“模糊”和“混乱”的。“宁愿崇拜自己的错误,也不愿放过”是很多信徒的心态。随着封建时代的结束,传统的“三教合一”彻底完成了“合一”的历史使命。“三教合一”的基础是“儒家思想”,背后是封建皇权。皇权没落,神权失去靠山,从此只有分裂没有联合。巧合是遥远未来的另一面。
第三次大变革是在鸦片战争后实现的。西方的神带着西方人和西方的枪来到中国。中国人突然发现,在佛教的“西方”乐园之外,还有一个现实的“西方”,而这个“太西”的西方神,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非常强大。虽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基督之爱”的味道已经像蜂蜜一样渗入,但中国仍有很多人怀疑长鼻子白皮肤的上帝是否会平等对待短鼻子黄皮肤的“罪人”。新旧神并存是中国的现实,但不可能让中国大部分人,尤其是农民把神当佛。
第一,佛教
就生命力、信众、中国化程度而言,佛教在中国是最强的。在中国一亿多信教群众中,汉、藏、南传佛教佛教是大多数人信仰的宗教。佛教改革有三个要点:
(-)教义经典的现代译介。比如重建大藏经,选择必要的翻译和释义,编写通俗读物。
(2)僧团成员的学历和学识的培养。如建立佛教大学和各级佛学院。
(3)寺庙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比如寺庙经济的研究和探索。
以上三点可以概括为佛教文化、佛教教育、佛教经济三个方面。可以说,它们与太虚大师提出的“教理革命、僧制革命、寺院生产革命”是一脉相承的,但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民族危亡的情况下,以及1949之后的运动中,都没有实现。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才能再奏这一曲。但与空无一物的时代相比,这三方面的改革从本质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个方面,实质是建立现代的佛教研究和佛教思想体系,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要在吸收大量人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树立信仰,以信仰激活在社会上建立人间净土理念的推广应用,以出世精神成就入世事业。佛教在保持佛教基本要素的前提下,回归人间,贴近社会,服务人生。这需要一整套新的理论准备。但对于佛教界来说,学术不能与信仰冲突,否则就会失去宗教精神。
第二个方面,还是要坚持佛教的“戒、定、智”原则。在这方面,胡光师兄在《论纲》中提到的“入世(如允许僧尼通婚并居家过日子)”是非常耀眼的。在这一点上,中国佛教绝不能向日本佛教学习。出家人的超越与他无儿无女,无家可归有直接关系。也可以说,如果一个和尚结婚了,住在家里,就失去了“舍身为法”这一令人钦佩的理由,和尚群体就分崩离析了。甚至不可能像某些日本僧人那样成为骨灰的职业守护者,因为中国人今天没有把骨灰存放在寺庙的习俗。道教的失败,与民众对“正统”道教的婚姻、家庭的轻视不无关系。
中国的佛教能不能现代化,能不能面向社会,能不能服务生活,关键不在于和尚能不能结婚。和尚娶了老婆,佛教就兴盛了,不如一个和尚一个女人。我怕佛教不会因此而兴盛,反而会因此而衰落。
在这方面,关键是深化教育,提高人才。目前从北传、藏传、南传三大体系来看,从戒律的角度来看,汉族僧人应该多派僧人到南传的上半部。僧侣,他们中的领袖应该是政治观点明确、宗教立场坚定、文化素养优秀、奉献彻底的杰出人士。一个和尚要有常人所具备的知识、学历、学位,还要有常人所不具备的禁欲、开悟、修持佛法的欲望。在中国,如果有10个中外名德,100个教化一方的高僧,1000个修智的和尚,为什么佛教就不能兴盛呢?而6543.8+03亿人中的这样一群人有什么问题?
有两个重要因素与第二个方面有关。
第一,居士佛法。一百多年来,居士在佛教的传播发展中处于不可忽视的地位,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在实现中国佛教现代化的过程中,居士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就俗人而言,有的造诣很深,可视为师者;他们大多诚信大于知识,像有些和尚一样,需要教育和提高。没有居士作为僧团的基础和保障,僧团缺乏活力和后劲;没有僧团作为居士的核心和领袖,居士很容易变成空谈和狂妄。在佛教改革中,居士佛教必须重视。
第二种是僧侣。僧尼虽然在佛教历史上有奇人,但按照佛教传统,他们的地位并不高。近代以来,女性在世俗社会中地位的变化对佛教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它们自身的特点也促成了它们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一些社会因素,僧侣的数量在不久的将来会增加。如何教育、提高和发挥其积极作用,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课题。
第三个方面,要改革的内容更加丰富。总之,我们基本上可以吸收基督教的一些建筑特点和管理经验。例如,新建的大厅不应该扩展到旧的模式。厅堂阴暗狭窄,人少,容易发生意外,有损庄重,对公众也不利。在21世纪,我们应该以宽敞明亮为主导思想来建造一座新的佛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寺庙经济除了接受与世界规律相协调的慈善之外,在如何提高自立能力和帮助他人的能力上也要有新的思路。目前,僧侣不得私存财产的传统佛教戒律已基本被打破,而新的金融体系并不完善,许多寺院成为个人聚敛财富的捷径。这是不对的,神圣被亵渎,纯洁被污染,僧侣被腐蚀,是大灾难!
第二,道教
道教能像佛教一样复兴吗?我持怀疑态度。关键在于道家思想的两极分化:一极是偏神,即各种真神,这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所不能接受的。另一方面是极度无神,就是各种体育锻炼都容易接受,但和世俗有什么区别?
因此,依我拙见。道教要从教义上强调神的象征意义,神不是神,让现代人接受;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强调保健的超然意识,而不是精神上的。
我想顺便说一下神秘主义。我觉得只要人类还有未知领域,神秘主义就不会消失。没有一种宗教没有奇迹,也没有一种宗教不保留一个神秘的终点。所以,宗教有点神秘也不奇怪,应该是正常的。当然神秘感一发不可收拾,出轨另当别论。
三。伊斯兰教
作为宗教的具体改革,文化、教育、经济,即教学理论、教学使命、教学生产,缺一不可。我想对伊斯兰教补充一些话。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时间长,与很多少数民族结合紧密。因为伊斯兰教教义的“认唯一”、“恤贫葬贫”等严格规定与汉族的习俗不同,虽然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了一千多年,但很少有汉族人皈依伊斯兰教。因此,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仍然是封闭的,它的兴衰对汉族地区的社会影响不大,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却发挥着重要作用。伊斯兰教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伊斯兰教要改革,除了上述五个前提条件外,还可以发挥其在引导信徒实现各民族和谐共处、维护祖国统一完整方面的优势。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西学东渐”的“归儒”。他们以宣扬伊斯兰教为己任,“博采众家之长,兼收并蓄于阿拉伯学”,为中国宗教做出了突出贡献,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这一优良传统应该在今天的改革中得到继承和发扬,使中国的伊斯兰教成为更具中国特色的、与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更加密切相关的、以爱国主义为“伊玛目”(信仰)的现代宗教,为带动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做出贡献。
四。天主教和基督教
我把天主教和基督教放在一起说,只是因为它们都来自西方。作为“外来宗教”,它们比其他宗教更容易带有现代色彩,但据我所知,与当今西方的天主教和基督教相比,中国的两大宗教都保留了相当浓厚的传统特色。要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两大宗教仍需努力。两大宗教的信众近年来都有所发展,因此出现了提高信众素质的问题,这是两大宗教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的专业是研究佛教的,所以对于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改革,我只能说几句模糊的话。如果相关专家能提出更实际的意见,我洗耳恭听。
在这里,我还想说一下没有纳入改革的三个宗教。
一个是儒家思想。首先要把它设定为一种宗教。还能复活吗?我不这么认为。但是我觉得这些因素很多都是有价值的,值得重新思考。
首先要说说祖先崇拜。从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传统社会来看,维系民族信仰和感情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不能没有根。这八个字,“慎终追远,厚德载物”,真挚而认真,还有点宗教意味,至少是庄严的。所以,在黄帝陵要祭祀的时候,各家的祖先不要忘记,民风民德的养成要从这里开始。儒家思想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这里就不说了。
二是民间宗教。民间宗教不全是邪教,但大部分都很荒诞,容易吸引信徒。不能谈改革,但也不能光靠行政命令禁止。因此,首先要提高信徒的文化水平,扩大知识面;其次,要增强身体抵抗力和辟邪力,鼓励正统宗教吸收和分化这些民间宗教的信徒,变迷信为信仰。
第三,新兴宗教。新兴宗教是混合传统与现代的专家,最擅长发明新理论,这也是最危险的。必须防患于未然。“宗教改革”搞不好,就正好滑向新兴宗教,必须明确关注。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我也是一名学者。虽然有一些社会调查和实践,但毕竟有限。以上的话只是我个人几年来的想法。我之所以真的想谈谈这件事,是因为在某些方面,我和胡光弟兄有同样的紧迫感。既然是来研究宗教的,就有责任说几句实际感受。
宗教改革是指从公元16世纪到公元17世纪对基督教的一次改革。这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改革。改革的代表人物有马丁路德、加尔文、茨温利等人,以及发达的新教教派。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的95条论纲,止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基督教历史(九):天主教改革
天主教是“异端”吗?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天主教不仅是离经叛道的异端,也是启示录17中提到的淫妇,是反基督的。有人认为天主教不是异端。过去历史上是天主教把别人定为异端,现在是别人要把自己定为异端。有些人年轻时视天主教为异端,但后来改变了立场。他说,“年龄可以改变我们对教派的看法,也许当我们对教派的知识增加时,我们可以澄清过去的误解。所以,天主教不能被中世纪天主教最腐败的局面视为异端。毕竟,每个宗教团体都在不断变化,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自我纠正和自我反思。宗教改革并没有使天主教萎缩,而是发展了,影响了全世界。
一、对罗马天主教的反思
宗教改革运动对罗马天主教领导层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他们从痛苦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并深深感到教会需要改革。教皇保罗三世在1534任命数字枢机主教,深入了解教会内部问题,推动更新运动。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反思,1538完成了一份报告,对教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检讨,甚至提出了更新教会的建议,进而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们在罗马成立了一个“上帝之爱协会”,决心改革教会。通过祷告、读经和敬拜来实践敬虔,然后通过他们生活的影响来触发教会的属灵更新。这些人以后很多都会成为天主教的对象。此外,许多寺院还单独清理门户,以提高精神品质。
1.恢复中世纪的虔诚:渴望与神和谐的情绪在中世纪逐渐蔓延,产生了新的神秘主义,许多神职人员和俗人追求与神和谐的体验。同时,中世纪的修道士们往往把贫穷、为穷人、病人和无助者服务视为修行的必经过程。这种人生理想和感悟沉寂了很久,现在又重新成为一种精神动力。另一方面,由于中世纪对教会传统的极大尊重,在中世纪恢复虔诚就意味着恢复对传统的尊重。因此,在天主教中出现了一种与改革宗教派反对传统完全不同的趋势,他们比中世纪的信徒更尊重教会的传统。正因如此,天主教中的复兴运动也被称为“复古运动”。
2.回顾一下传统的神学体系: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赞同路德倡导的因信称义,但也有人固执于中世纪的神学框架。这两派的相互影响导致了天主教在神学上的新发展。总的来说,他们的神学仍然固守中世纪的结构,但逻辑思维斤斤计较、刨根问底的倾向已经得到纠正。他们开始关注圣经的教导,传统的解释和生活的实践。虽然经院哲学的气味仍然很浓,阿奎那的神学仍然以天主教神学为主,但新兴的经院哲学更切合时代需要,不再像旧经院哲学那样远离人群。同时,对阿奎那的神学进行了新的阐释。经过重新诠释,阿奎那的系统神学更加符合时代和本土的需要。
3.与基督教人文主义的合作:他们与基督教人文主义携手发展文化,试图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和谐。就像中世纪一样,基督教信仰成为文化建立的基础。现在,中世纪文化已经崩溃,他们帮助人文主义的发展,以便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取得领先地位,并产生文化更新的动力。在文化重建方面,天主教比改宗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因为他们没有像路德那样抛弃基督教人文主义,而是与之结合,所以很多重要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成为天主教的巨大助力。
4.鼓励和发扬对传教工作的热情:天主教兴起了对传教工作的热情,并成为教会扩张的基础。传教工作的热情最初是针对那些皈依者的,这些僧侣希望让皈依者回归天主教信仰。后来,他们扩大了工作的目标和范围,以至于在十七世纪,天主教在国外的传教活动迅速开始。相反,此时的改宗因内部纷争而停滞不前。因此,传教运动的开展几乎比天主教晚了两个世纪。。天主教虽然在欧洲失传,但在其他地方传教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二。缓和会议
天特会议由保罗三世召集,目的是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重新定义教会的身份和方向。天特会从1545到1563断断续续开了三次会。前后共25次讨论,耗时近18年。共有3位教皇、25位大主教、65,438+029位主教、7位住持、7位天主教特殊团体领袖、65,438+00位检察官与欧洲一些天主教国家的大使联手签署了本次大会通过的众多法令。那时庇护四世卧病在床。针对这次大会的结论,他说:“这一切都是上帝之灵感动的结果。一位主教曾这样描述:“在教会的历史上,没有一次大会决定了这么多的问题,确立了这么多的教义或制定了这么多的法规。一方面清理教会中的一些腐败和流弊,另一方面使天主教会在信仰上更加保守和封闭。天特会议是现代天主教神学的先驱和典范。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一些重要决定。
1.圣经:拉丁文的俗译仍然是最高权威的经典,二级经文的传统权威也是公认的。传统和圣经都是受启示和权威的。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他们求助于最高教皇的决定。
2.教皇:宗座会议重新确立了教皇的权威,认为只有他才能解释教会的传统信条和法令。
3.圣礼:他们认为有七种法定圣礼。除了洗礼和圣餐,还有坚信礼、婚礼、接受礼、忏悔礼和最后的涂油礼。那么基督教只接受圣餐和洗礼。
4.圣餐:圣餐中主张,在牧师祈祷后,面包和杯子成为耶稣的身体和血液,这与路德派马丁路德的立场非常接近。
5.炼狱:他们依然坚持炼狱。为困在炼狱中的灵魂祈祷当然有效;也肯定了赎罪券的功效,但也对赎罪券带来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指责。也许更重要的是,宗座会议重新确立了教皇的权威,认为只有他才能解释教会的传统信条和法令。
6.禁书:他们编制了一份禁书清单。所有马丁·路德的著作或宗教改革领袖的书籍都成了禁书,不仅被禁止阅读,还被焚烧。他们称马丁·路德为异端。
7.异端裁判所:继续异端裁判所。这个臭名昭著的异端法庭有点类似于国际秘密警察。很多严酷的刑罚都在这里进行,所以这里往往成为教皇压制异己、排斥异己的工具。十六世纪的科学家伽利略,或者哥白尼曾经被异端法庭列为异端。
8.称义神学:也是最重要的著作,即称义神学。义与行的配合,是天特会最艰巨的任务。一方面阐明了天主教的神学立场,一方面回应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A.强调人的道德准备,人要有意转向神,接受神的感动。
B.信主不等于得救。信主仍然需要恐惧和颤抖,所以没有得救的证据。至于改革宗一直坚持作为教义的永远得救的神学观念,天特会颁布:“若有人说,一旦你得了义,你就永远不会失去得救。所以,堕落犯罪的人从来都不是正当的!这个人被诅咒了。」
C.田特信经,拒绝被还原正当化。他们拒绝通过声明来证明自己是正当的。我们都知道陈述称义是马丁路德的独特发现,但天主教拒绝陈述称义,认为称义不仅仅是罪得赦免,更是内心的成圣与更新;他们区分了理性的信仰和让人产生爱的字母,只有后者才是有效的,才能满足称义的要求。所以信主之后,行动要配合信心,增添公义。
9.总评:天特会议显示了教皇制度的成功,肯定了教皇的最高权威。同时,我们应该纠正许多教会的缺点,为神职人员准备更好的教育。神职人员有一些规矩:在大城市教堂,规定要向会众讲解圣经和得救之道;祭司要各司其职,不可兼任几职。总之,天特会议给了罗马天主教在未来四个世纪明确的信仰定位,巩固了中央领导中心,为即将到来的传教工作、精神追求、宗教战争制定了最高指导原则。
三。罗耀拉和耶稣会士
另一个对天主教复兴运动有很大贡献的因素是耶稣会士的建立和扩张。耶稣会士在教俗人、办学和传教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天主教近几百年来发展最快的宗教教团。著名传教士沙布利欧和来华传教士利玛窦都是耶稣会修士。
1.职业早期:1491,罗耀拉出生于西班牙一个富裕家庭。他年轻时向往军旅生涯,充满了从军雄心。30岁那年,他的腿在一次战斗中受了重伤,导致残疾,再也不能参军。在极度的痛苦中,他读了《圣徒传》,使他的灵性复活,下定决心要做基督的战士。他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他想完全献身于上帝,首先要学会的是绝对服从,这对于从军的他来说并不难。服从上帝,最具体的表现,就是服从上帝在地球上的代表,也就是教皇。
2.灵修经历:1522效法历代圣徒,过着清苦的生活。那年秋天,他坐在河边祷告打坐,他的灵性顿悟忽然被神开启,神使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和光明。根据他收到的光,他写了一本书《修行》,这是一个具体的精神指南,也像一个训练士兵的手册。
3.学院装备:1532年去耶路撒冷传教,发现自己太无知,太无能。所以决定在服兵役前做好准备,我从基础课程开始,直奔巴黎大学神学硕士。我在学校认识六个同伴,分担传福音的重担。1534年,他们在巴黎成立了耶稣会,发誓保持贫穷和独身,并向全世界传播福音。在1537去罗马的路上,他看到了一个幻象。他看见耶稣背上十字架,父在他身旁。圣父对主耶稣说:“我要你收这个人做你的仆人。”耶稣对歌洛莉亚说:“我要你为我们服务。他开始以基督为中心服事。
4.耶稣会士:1540年,耶稣会士经教皇保罗三世批准成立。他们想扩大上帝的王国,这是由罗马教会中的教皇代表的。任何背离罗马教会的人都是异端。他们是天主教传教团队中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群体,在十八世纪他们的人数高达22000多人。教育也是硕果累累。到1749,他们已经建了800所学校,培养了很多社会精英。他们激进的传教策略非常有效,但却遭到其他教团的嫉妒,导致1773被教皇解散,传教工作受挫。但后来获准复会,对传教和教育仍有很大影响。耶稣会有四个使命:
四。海洋探索和教育
1.大冒险时代:15世纪,由天主教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发起的大冒险时代,因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而升温。为了避免两个天主教国家发生严重的利益冲突,教皇介入,赋予两国保护宗教的权利,双方都发誓要在各自新发现的土地上宣扬基督教教义。所以在1494和1529年签订了Todessila Tordesillas和Zaragoza两个条约,确认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是亚洲、东印度群岛、巴西和非洲。西班牙是美洲、太平洋群岛和菲律宾群岛。两国有义务提供传教经费和交通支持,教皇在任命主教或建立新教区时必须征得有关国家的同意。
2.宗教教团之间的竞争:1585年,新成立的耶稣会士表现出极大的野心,私下指定中国和日本为他们向教皇传教的特区,排斥其他传教社团。葡萄牙国王得知后不满,认为侵犯了他保护宗教的权利,于是允许其他寺院进入日本。在各方的努力下,1606年,日本约有75万基督徒。除了耶稣会,还有方济各会,多米尼加人和奥地利人。来华传教士大多是葡萄牙的耶稣会士,方济各会、多米尼加人、奥地利人也到了中国。
3.传播部的设立:传教会之间因为教义讲解的紧密性和传教方法的运用,总会有一些摩擦。此外,教会与国家的复杂关系、传教势力范围上的本位主义以及护教权引发的权益冲突,造成了天主教在亚洲传教努力的严重内耗。为了直接控制所有传教工作,避免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干涉,罗马教廷于1622年成立了传播该信仰的圣会。该机构有权处理与世界各地传教工作有关的事务。到17年底,除了耶稣会士、道明会士、方济各会士和奥地利人,所有在亚洲的传教士都是由交通部直接派出的。
4.在华传教会:耶稣会士沙布留虽然积极尝试在华传教,但未能如愿。1552年死于广东沿海的上川岛,他的死引起了天主教会对在华传教工作的重视。此后30年,耶稣会士、方济各会士、奥地利人和多米尼加人相继派出传教士,但都无法进入中国。直到1583年,耶稣会士罗明鉴和利玛窦才第一次在广东肇庆成功建立教会。此后,许多传教士相继入华传教,发展成为明末清初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天主教团体。直到1773年教皇下令解散该会,共有472名耶稣会士先后来华传教。半个世纪后,多米尼加人、方济各会和奥地利人派人到中国传教。
动词 (verb的缩写)天主教的神秘主义
在坦特会议期间,天主教产生了许多精神运动,在此期间,产生了大量的精神著作。除了罗耀拉之外,还有以达德兰和X约翰为中心的加尔默罗宗教改革运动。他们用精神神学表达传统的神学语言,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基督教信仰的内涵。
1.卡梅尔精英:也被称为卡梅尔山地社会或神圣服装社会。成立于1206,属于拓跋目,1521年。圣衣里会出现很多神秘的精神圣人,比如十约翰,大迪伦,小迪伦,劳伦斯弟兄。
2.戴德兰:戴德兰是西班牙的荣耀,也是卡尔·默罗女修道院的改革者。1558年,她决心革新修院,建立一个以静心为主,专注祈祷,行善,甘于贫穷等的修院。,以及简单的生活方式。她对上帝的爱感染了许多人爱主的欲望,也吸引了许多人来学习她的教导。短时间内,大德兰祈祷的思想和方法不仅席卷了西班牙,也影响了整个欧洲。她的精神书籍在天主教中很有权威。在第四世纪,许多人在精神上得到了她的作品的帮助。
3.十约翰:十约翰与戴德兰合作进行教团改革,成效显著。约翰十字架揭示了西班牙的神秘特征的精神实践。他不仅是一位深刻的禅修者,更是一位理解人心的灵魂导师。他的一生,不仅标记了“十字架”的真正含义,也带着自信离开了这个世界。审判之后,灵魂得到了超越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