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十大弟子是谁?
2.闵子恺(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闵损,字子谦,尊为闵子。其一,居鲁青州(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其次,他出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曲阜。他的祖先是鲁的第四位君主鲁敏公,他的父亲闵世公是第八位祖先。君避战,迁堂邑(今鱼台县黄章镇村)。
孔子,大弟子,被认为是有德颜回的七十二贤人之一。在元朝编纂的《二十四孝》中,闵子骞排名第三,是中华民族的圣人。
3、冉耿(约544 ~?),春秋末年鲁人,字“牛”。为人正直正派,善于与人打交道。在孔子的弟子中,德行被称为颜渊闵子骞。因重病早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谥号“云侯”。宋代祥符二年(1009),改称“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改名为“云公”。明嘉靖九年(1530),改名为“圣人冉子”。
4、冉永(前522-?),字仲恭,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少昊的儿子,周文王的儿子,已经传到冉李好几年了。他生活在“菏泽之阳”,被称为“牛莉”,为儒家所祭。《冉氏宗谱》上说,离开颜家,就长成一个儿子,二儿子和睦。颜氏死了,娶了龚喜,自讨苦吃。龚的家人听说孔子建了一座寺院后,就“命令他的第三个儿子向别人学习”。人品和学识都很优秀。大方的话可以当个党首(永业)。
5.宰予(公元前522- 458),又名宰予,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子十哲”和“言”派(排名在子贡之前)之首,“孔子十三贤”之一。《大成通志》记载,宰予二十九岁,能言善辩。他从孔子开始周游世界,在游历齐国和楚国时经常被孔子派遣。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代祥符二年(1009),加《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改名为“启功”,明嘉靖九年,改名为“圣人屠之”。
6、端木词(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词,字子贡(古江西桐梓),同字行。华夏民族,春秋末期卫国(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的十大哲人之一,也是“精通商道”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之为“胡琏之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他言行的记载,《史记》中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子贡死在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封为“侯莉”;宋大中祥符二年,封为“巩俐”;明嘉靖九年,改称“圣人端木子”。
7、冉求(前522-?年),字子祐,俗称“尤然”,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纪弦)人。周文王第十子冉继宰的后代。春秋末期著名学者,孔子弟子。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被儒家牺牲。因政治事务而出名。多才多艺,尤其擅长理财,曾经担任过纪家的大臣。
8.(公元前505-435)字沈,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已故弟子之一,师从其父曾点,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曾子崇尚以孝、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自省、修身、以孝为本的政治观仍然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曾子参与了《论语》的编纂,撰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条》等著作。
9、尚波(前507-?),字夏紫,敬语“不字”或“不字下”。春秋末期,晋国文帝(今河南温县)人,是“孔子十子”之一,七十二贤人之一。现在山东巨野县有了它的直系后代。他阴郁而勇敢,他“善于与人为善”。号称“文学”,被巨富宰了。他提出了“做官是学习的最好途径,学习是做官的最好途径”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取信于民,才能使其为官。后来孔子死了,孔子乱了,夏天去西河,魏教书。李悝和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视他为师。宋人怀疑《诗》、《春秋》等书都是他教的。
10,闫妍(原506-?),姓颜,名颜,字子祐,又名颜祐、舒氏,春秋末期吴国人,与、齐名,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子十子”之一。曾任武城(县令)屠夫。由于受到颜家的儒者的排挤,邪教的观点与的弟弟并不一致。
扩展数据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人的自然素质是相似的,性格上的差异主要是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被教育,每个人都应该被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塾,多招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将教育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官”,学成之后就做官。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上的君子,而君子必须有很高的道德品质,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要求教师要有“有教无类”、“经国济天下”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幼儿教育和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诚实的学习态度,虚心好学,时不时复习所学,做到“温故而知新”,拓宽加深新知识的外延,“举一反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孔子十大哲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