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育种

看看网站:分子遗传学和育种

或者:/index.asp。

肯定有你想要的答案!

查找以下文档的全文:

遗传育种

AFLP分子标记在优良玉米自交系优势群划分中的应用吴寿材戴作物学报2000 26(1)

摘要: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17优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4个AFLP引物组合分别扩增出30、30、44和41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引物组合36.25条带,4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45条带,每个引物组合可扩增65438+。利用AFLP数据和聚类分析,将17个优良自交系聚为6类。结果表明,AFLP标记对玉米优势类群的划分与自交系的系谱关系基本一致,AFLP技术可用于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优势类群划分。

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回顾与展望——李登海作物杂志2000 (5)

文摘:从探索我国玉米高产道路和夏玉米高产攻关入手,叙述了从推广玉米杂交种到应用紧凑型玉米杂交种进行高产试验的历史过程。通过对紧凑型玉米和平展型玉米株型的比较,证明了紧凑型玉米的产量高于平展型玉米。结合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生理特性,探索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创造出16444.35kg/hm2的高产夏玉米品种。选育出20多个被全国玉米育种单位广泛使用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选育出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3以上。推动了我国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的发展。本文就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发展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用遗传标记研究玉米雄性不育的发现、遗传和利用林晓艺,作物学报,杨殿二林建兴,2000 26(2)

摘要:在1992中,在玉米家系3402F3(丹340× 403-2)中首次发现了具有标记性状的遗传雄性不育。遗传分析表明,不育性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不育株(A)与可育株(B)杂交时,育性分离比接近1:1;而可育株(B)后代中可育株和不育株的分离比为3∶1。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育基因(MS)与标记性状基因(plf)紧密连锁,未发现交叉现象。它们可能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点。经过五代雄性不育株系选育,现已选育出几个高产核不育两用系。通过测交筛选出一个显性强、产量高的恢复系HR-1。利用高产核不育系和强恢复系育成两个超高产玉米杂交种。小区(0.0066hm2)产量分别为72.0kg和78.1kg,比对照叶丹13分别增产18.6%和28.7%。本文还讨论了遗传标记高产核不育两用系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ms -plf基因的设想。

利用SSR标记研究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李新海傅俊华张世煌中国农业科学2000 33(2)

摘要:利用SSR标记研究了21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初步划分了杂种优势群。从69对SSR引物中筛选出43对多态性稳定的引物。43对引物共检测到127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到2-7个等位基因,平均2.95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量平均为0.511。21自交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80 ~ 0.768,平均值为0.627。UUPGMA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自交系可分为两类。黄早思组建了自己的1群;其余20个自交系分为5个亚类。生产中使用的高产杂交组合的亲本都属于不同的组(亚组),但在组(亚组)中没有发现高产组合。共找到8对多态性信息丰富的引物,可用于鉴定供试材料。结果表明,SSR标记可用于分析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21世纪中国玉米遗传育种工程技术展望。玉米科学学报,荣,,2000 8(2)

文摘:介绍了国外玉米遗传育种工程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动态。根据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研究的艰巨任务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21世纪初的发展战略。

玉米三种遗传效应的研究现状及技术集成段宋等玉米学报2001,01。

文摘:在大量详实资料的基础上,详细综述了杂种优势、雄性不育和含油基因化感作用三种遗传效应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根据相关的遗传理论和实践,提出了3种遗传效应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从而形成高产优质的玉米生产模式,这可能是未来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

山东省20世纪80-90年代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利用宋在华石新海彭守华俞福新杂类作物2001,2

文摘:通过对1980-199期间山东省推广的37个玉米主栽品种的分析,得出山东省80-90年代有19个杂交优势主模式和19个种子模式。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主模型为BSSS群×塘四平头群,子模型为8112亚群×塘四平头群、XL80亚群×塘四平头群、C103亚群×塘四平头群。

玉米轮回选择的现状与展望谢俊贤杂类作物2001,2

摘要:系统综述了国内外玉米轮回选择的研究进展。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学者提出的四种新的玉米轮回选择改良方法。同时,对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展望。

玉米产量性状配合力的遗传分析高根来张器官玉米学报2001,01

摘要:对8个中晚熟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的双列杂交分析表明,各自交系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玉米杂交种F1的产量构成受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共同影响,特殊配合力对F1的影响大于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一般配合力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在玉米杂交组合和自交系改良工作中,要兼顾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保持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和自交系选择模式之间的种质关系。

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玉米科学学报,2001,01,等。

摘要: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分析了普通玉米4个品质性状(淀粉、脂肪含量、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及其相关性。同一品质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较大,同一自交系不同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也不同,同一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也因组合不同而不同。亲本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对杂种品质性状起重要作用,它们不能相互替代。

玉米雄性不育的研究ⅷ。玉米Yⅱ-1不育细胞质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秦,等.作物学报2001,2 .

摘要:以玉米T、S、C组和新育成的Yⅱ-1不育系为材料,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这4组不育细胞质的线粒体DNA,经长距离凝胶分离,获得了分辨率高的清晰条带。然后用5个线粒体特异性基因片段作为探针与限制性酶带杂交。结果表明,T、S和C组显示出许多不同的杂交带,具有明显的多态性。Y ⅱ-1杂交带与T和S组明显不同,与C组略有不同。这为从遗传组成上区分不育细胞质群和Y ⅱ-1不育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玉米胚乳突变基因近等基因背景的遗传效应研究阿腾童鸣等.作物学报2001,2 .

摘要:以8个常规玉米自交系及其ae近等基因系为材料,采用16组合进行裂区试验。测定了每对有遗传背景组合的直链淀粉含量、千粒重、小区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纯合型aeae组合的千粒重和小区产量普遍低于纯合型马组合,但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纯合型马组合。遗传背景对ae基因的表达有重要影响,在自交系和杂种中可能存在不同数量的修饰基因。

利用和SSR标记研究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袁,,等.作物学报2001,2 .

摘要:利用RFLP和SSR标记将29个玉米自交系划分为杂种优势群,筛选出56个多态性RFLP探针酶组合和66对多态性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分别检测到187和232个等位基因变异。两种方法的比较表明,SSR标记的平均多态信息(PIC,0.54)高于RFLP标记(0.42)。但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基本一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GS)分别为0.64和0.62。根据RFLP和SSR分析结果,供试材料分为五类:四平头、旅大红骨、、和PA。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将系谱来源不明的种质划分为相应的杂种优势群。PN群的确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玉米种质杂种优势群的基本框架,为育种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王刚等.遗传学2001,1

文摘:介绍了近年来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基因导入的手段和方法的研究进展。

玉米野生近缘种的研究与利用安德玉等玉米科学学报2001,2

摘要:玉米的野生近缘植物有两种,一种是一年生墨西哥玉米,另一种是多年生玉米。宿根玉米有两个品种,一个是四倍体宿根玉米,一个是二倍体宿根玉米,是玉米中的另外两个品种。这些野生物种在自然界严酷的竞争和自然选择条件下,形成了许多优良的性状和特征。特别是在抗逆性、抗虫性、品质等方面。将有益基因导入栽培玉米,获得丰富多样的种质遗传资源,创建新的基因库,是重要的基础和途径。通过将玉米与野生玉米杂交,我们正在培育大量优秀的植物,并从它们的杂交后代中建立品系,从中我们培育了优秀的外来自交系,并为生产准备了优秀的杂交种。

分子标记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王等玉米科学学报2001,3

文摘:综述了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目标基因标记、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QTL分析和杂种优势研究中的应用。

玉米、作物学报等三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分组鉴定。3

文摘:从地理远缘杂交和相对远缘杂交群体中分离选育出川G、2类和3类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关系鉴定和线粒体DNA分析表明,三个不育系均属于C组细胞质雄性不育。但从线粒体DNA的RFLP带型可以推断,川G与2类、3类和C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分属不同的亚类,这对克服C组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单一性具有重要意义。这三个不育系的不育性稳定,易于恢复,生产用不育系已得到推广应用。

用cDNA―AFLP技术研究玉米基因的差异表达,作物学报,吴民生,高志焕,戴3

摘要: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了玉米杂种优势组合、弱杂种优势组合及其亲本自交系在苗期和雄穗生长锥伸长期的基因表达。结果表明,玉米杂种优势组合与玉米杂种优势组合之间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基因表达有多种类型,表现出质和量的差异。不仅有提高,还有父母的沉默。玉米杂种优势组合的亲本沉默数在苗期和穗生长期高于杂种优势组合,杂种优势可能与亲本基因间的抑制有关。

玉米细胞质线粒体DNA的DNA RFLP分类研究李等.作物学报2001,4 .

摘要:本试验采用由4种酶和4种探针组成的16酶/探针组合分析了玉米N、T、C、S、WBMs、801CMS的线粒体DNA(mtDNA)RFLP。一方面,研究了玉米细胞质的mtDNARFLP分类方法,证明只要酶/探针技术体系合适,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细胞质进行分类。建议以探针的选择为主,其次是酶;认为Pstⅰ/B30、Hindⅲ/PBC MH 3、BamHⅰ/ph J2-7-1三种酶/探针可以作为mtDNA RFLP分类的技术体系。另一方面,根据mtDNA·RFLP分类法,新发现的WBMs不育细胞质被分为S群和801CMS群。

CIMMYT群体与中国骨干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李新海等.作物学报2001,5。

摘要:本文旨在利用NC ⅱ遗传交配设计研究10 CIMMYT群体与我国骨干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关系,以探索利用国外种质拓宽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的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在与中国骨干自交系交配的组合中,Staygreen、43-C11和21-C2三个群体穗部性状表现较好,单株配合力高,利用潜力大。在供试的50个组合中,13组合具有正控优势。其中有8个组合涉及与Tuxpeno有血缘关系的3个类群(类群43-C11,类群21-C2,类群49-C6),占61.54%。在4个强优势组合中,群体43-C11和群体21-C2参与了形成。这些结果表明,中国现有的优良种质与Tuxpeno种质配对,可能形成一个很有潜力的杂种优势模式。群体A8833和A9245中各性状的配合力普遍较差。群体32、基因库19-C19、黄粒综合品种C3与P500的杂种优势较低,但可作为专用种质资源。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这些外来种质的有效利用提供了重要信息。

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产量的特殊配合力及杂种优势模式的初步分析:作物学报,2001,6。

摘要:对从CIMMYT引进并在云南育成的10优质蛋白玉米优良品系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和杂种优势模型研究。通过部分双列杂交获得45个杂交组合,在云南3种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观察鉴定。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和环境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但重复间差异不显著。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差异不显著。杂交组合CML147杂ML23产量最高(8512.95kg/hm2)。杂交组合YML102杂ML12产量最低(1486.05kg/hm2),自交系YML23产量的GCA值最高(90.90),自交系CML149(35.19)和CML65439产量的GCA值最高。但自交系CML174产量的GCA值最低(-66.23),而自交系CML140和YML102产量的GCA值最高(95.95),自交系CML140和YML29产量的GCA值也较高(86。而自交系YML12和YML102的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最低(-178.19)。根据杂交组合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这些10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可初步划分为4个杂种优势群和4种杂种优势模式。

利用和袁、、、等SSR标记划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

优质蛋白玉米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丁占生中国农业科学2000 33(增刊)

摘要:从遗传规律、种质资源和品种选育三个方面综述了优质蛋白玉米的研究。Opaque-2基因可以调节醇溶蛋白的合成,提高胚乳的蛋白质品质;修饰基因可以克服opaque-2基因的负面影响,其机制可能与增加γ-醇溶蛋白含量有关。将opaque-2基因和修饰基因导入普通玉米种质,筛选出几个优质蛋白玉米基因库和群体,并对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今后应重视遗传规律的研究,为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应继续通过结合杂交育种来拓宽遗传基础。温带地区应注重种质的引进、改良和创新,在育种中应用简单有效的品质检测方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玉米根系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王丹中国农业科学2000 33(增刊)

摘要:玉米根系性状的遗传及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亲本间确实存在遗传差异。不同亲本根系性状的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这为根系发达的玉米杂交种的组合提供了遗传基础。同时,气生根数、鲜根重、干根重、总根长和总根数等根系性状的遗传以加性为主,遗传力高,遗传稳定,其传递和早代选择有效。相关分析表明,气生根数与鲜根重、干根重、总根长、总根数和土壤根数呈正相关,可作为玉米育种的选根指标。

玉米穗芽叶性状的遗传分析霍世平阎庆久徐杂类作物2000 20(2)

摘要:采用NCⅱ交配设计分析了玉米穗苞片的数量、长度、宽度和重量。结果表明,加性方差占苞片数和宽度总遗传方差的绝大部分,主要遗传表现为加性效应,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广义遗传力(HB2 (%)分别为54.69%和37.865438±0%,狭义遗传力(HB2 (%))分别为49.42%。在芽叶长、芽叶重的总遗传方差中,虽然加性方差占大多数,但非加性方差也占1/4左右,甚至接近1/2(芽叶重)。遗传上,除加性效应外,还有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两个性状的HB2 (%)分别为61.62。在育种中,这四个苞叶性状的重点是亲本的选择,但苞叶的长度和重量也要注意等位基因的显性效应和非等位基因间上位性产生的杂种优势。

玉米合成群体的配合力效应和遗传潜力研究:作物学报2000 26(1)铁双贵郑刘。

摘要:以6个自交系为试材,采用NC ⅱ遗传交配设计,系统评价了无锡14、兰花早和北美、热带亚热带种质等6个合成群体和2个美国优良群体BSSSR和BS16的配合力效应和遗传潜力。两年两地研究结果表明,LBM、WBM、LLS、WLS的单株产量高于BSSSR和bs 16;;在参试的36个组合中,高产组合主要集中在以LBM、WBM、LLS和WLS为亲本之一的组合中,其中WBM?HZ85产量最高;根据特殊配合力效应和产量表现,确定了几种杂种优势配对模式。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存在明显的交叉,表明人工合成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复杂的遗传基础,具有轮回选择和杂种优势组合的良好遗传潜力。

玉米杂种优势及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张世煌彭泽斌李新海中国农业科学2000 33(增刊)

摘要:狭窄的遗传基础是目前玉米育种的首要限制因素。根据杂种优势群原理和杂种优势模型,玉米种质的扩增和改良将为育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我国研究杂种优势群的技术路线可以概括为系谱分析、双列分析、NC-ⅱ设计和DNA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目前,我国玉米育种主要利用3个杂种优势群或5个亚群,2个主要杂种优势模式或4个亚模式。根据我国玉米生产和种质结构的特点,制定了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外来群体接力改良、半外来种质创制、杂种优势群分析和杂种优势模型构建。杂交育种技术的提高和杂种优势模型的构建,推动了群体改良技术从群体内选择向群体间轮回选择的转变。相应的技术路线也要调整。

玉米种子纯度检验方法的研究(3) 2000孔光超、曹连普。

摘要:阐述了玉米种子纯度检验的形态学方法、生理生化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

玉米株型性状遗传参数的研究赵延明,杂类作物,王玲,王日本,2000 20(2)

摘要:在选择玉米株型性状时,一般配合力应是主要因素,应着重考虑亲本自身的性状。株高GCA与穗位GCA、叶面积GCA、穗位GCA与叶面积GCA、叶长GCA与叶面积GCA、叶面积GCA与叶数GCA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可促进相互选择。根据育种目标,可以利用自交系辽76、辽87、辽5088和沈137。

杂种优势模式在山东省玉米育种中的应用陈菊林王玉林苏波杂类作物2000 20(2)

摘要:山东省玉米育种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其遗传基础相对狭窄。主要种质分为改良瑞德、兰卡斯特、塘四平头、旅大红骨等杂优种质群。改良里德和汤四平头杂交组起主导作用。杂交利用模式主要有改良里德×唐四平头、唐四平头×其他种质、改良里德×其他种质、唐四平头×兰卡斯特、改良里德×旅大红骨。应加强种质改良,丰富遗传基础,探索新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

玉米分子图谱的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王天宇李煜玉米科学学报2000 8(2)

本文综合评述了近十几二十年来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构建分子标记图谱、评价遗传多样性和预测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玉米单交种育种中的不足及补救措施余秀荣邢河北农业科学4(2) 2000 6

摘要:玉米单交种的选育越来越集中在几个骨干自交系中,导致种质遗传基础狭窄。为了拓宽种质的遗传基础,应进一步发掘和引进种质资源,采用群体改良和生物工程技术选育自交系。

用遗传标记研究玉米雄性不育的发现、遗传和利用林晓艺,作物学报,杨殿二林建业,2000 26(2)

摘要:1992首次在玉米远缘杂交组合3402F3(丹340X403-2)中发现了一个标记的雄性不育材料。遗传分析表明,不育性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不育株(A)与可育株(B)杂交时,育性分离比接近1: 1。然而,在可育植物(B)的后代中,可育植物与不育植物的比例为3: 1。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育基因(MS0)和标记基因(PLF)连锁紧密,未发现交叉现象。它们可能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点。经过五代雄性不育株系选育,现已选育出几个高产核不育两用系。通过测交筛选出一个显性强、产量高的恢复系HR-1。利用高产核不育系和强优势恢复系育成两个超高产玉米杂交种;小区(0.0066HM2)产量分别为72.0KG和78.1KG,比对照叶丹13分别增产18.6%和28.7%。讨论了具有遗传标记性状的高产核不育两用系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MS0-PLF基因的设想。

矮秆玉米的遗传与育种严玉米科学学报2000 8(2)

简要总结了矮秆玉米的遗传规律。回顾了我国矮秆玉米的育种和发展。结合嫩江农科所的育种实践,对矮秆玉米的研究、应用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曾三省爆裂玉米的品质与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100081) 1999,7 (1) —— 14 ~ 17。

介绍了爆裂玉米的品质及其测定,分析了影响爆裂玉米最重要品质特性的因素,并对爆裂玉米品种的选育方法进行了探讨。

细胞质玉米胚乳淀粉粒的扫描电镜观察李景玲(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贾景鸾,刘敏……遗传学学报。—— 1999,26 (3).——— 249 ~ 253.

11种多细胞玉米胚乳淀粉粒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不同细胞质与细胞核有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三种甜质玉米胚乳淀粉粒多为球形,排列紧密,具有一定的共性。这11种玉米胚乳淀粉粒的平均直径为9.78微米~ 14.69 μ m。通过观察玉米胚乳粉粒的形状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玉米淀粉性状与玉米籽粒商品价值的关系,为玉米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发展历程及遗传组成分析李春霞(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150086),苏军玉米科学学报。—— 1999,7 (1).—— 36 ~ 40.

分析了黑龙江省种植面积超过1980~1997 18的玉米杂交种的情况和遗传组成。结果表明,80年代中前期我省玉米品种以自交和早熟品种为主,80年代后期同时使用单交、三交和双交品种。90年代使用的优良品种有四单19、本玉9号、龙单13。同时可以看出生产上使用的杂交种种质:80年代集中在滇11、Bup44、大黄等几个骨干系上。,并在90年代逐渐转向以Mo17亚群和塘寺坪头群为主的阶段。应用亲本材料的过度集中导致我省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日益狭窄。因此,玉米育种应加强基础材料的改良和开发利用研究,拓宽遗传资源,解决我省玉米种质资源匮乏、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

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敖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157041)//玉米科学学报。—— 1999,7 (1) .—— 41 ~ 42.

采用(P1× P2)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5个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秃尖、穗粗、行数、行粒数、轴粗、穗重和单株产量等9个性状进行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秃尖、行粒数、轴径和穗重主要受加性基因影响,其余5个性状同时存在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

DNA指纹鉴定玉米杂交种纯度和真实性的技术研究/赵久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100089),郭,孔艳芳……//玉米科学学报。—— 1999,7 (1) .—— 9 ~ 13.

从5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0个在玉米中多态性较好的RAPD随机引物,并进一步筛选出适合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的特异性引物,建立了相应的DNA指纹图谱。杂种的DNA指纹显示双亲的带是互补的,除互补带外没有新的带出现。利用RAPD技术获取DNA指纹的方法可以简单、快速、经济、准确地鉴定玉米杂交种的纯度和真伪。目前已经进行了上百次的测试实践,没有一次失误。

RAPD技术在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孙志良(莱阳农学院265200),张朝亮,金德民……//遗传学杂志。-1999,26 (1).-61 ~ 68.

对我国12个玉米自交系的RAPD分析表明,12引物能从220个操纵子引物中产生稳定的遗传多态性。利用这些引物扩增的指纹图谱,通过逐步聚类分析,所有供试自交系可分为三类。1群包括黄早4号系的5个自交系;第二组包括两条姊妹线478和488。第三组包括5个远缘近交系,其中3个来自美国,65,438+0全部来自中国,65,438+0同时来自美国和中国。这一结果与根据各自交系已知系谱建立的亲缘关系基本一致。

玉米杂交种RAPD分子标记研究及产量优势预测/吴民生(中国农业大学遗传育种系,100094),王守才,戴/遗传学杂志。-1999,26 (5).-578 ~ 584.

以24个优良玉米自交系按NCⅱ(11×13)配制的143单交种为材料,利用RAPD分子标记研究了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划分以及遗传距离(GD)与特殊配合力、杂种产量和杂种产量优势(MH)的关系。结果表明:(1) ⑴RAPD技术可用于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划分。⑵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杂种产量和特殊配合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决定系数很小,分别为10%、10%和15%。利用RAPD技术预测杂种优势和杂种产量受到限制,应进一步研究与杂种优势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以便育种家预测高产组合。

玉米/杭超两个RFLP标记原位单杂交和共杂交的比较

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