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中的三种唱法

声乐艺术中的三种唱法

民歌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石,几乎所有的民族音乐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发展起来的。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优秀的民歌,丰富多彩,独具魅力。它产生于民间,流行于社会,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民间,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所以演唱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淳朴。因此,它在群众中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唱法。音色优美,品种丰富;声部划分严格,强调声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可塑;其特点是气声一致,音与音之间衔接流畅均匀。这种唱法对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美声唱法是一种基于欧洲传统声乐技巧,尤其是意大利声乐技巧的演唱风格。

通俗唱法是借助声音扩大效果,用闪耀变化的舞台艺术灯光渲染气氛,用不同的唱法将舞蹈表演、伴奏、电声乐器伴奏、说唱融于一体的一种歌唱艺术。声音的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真实的声音演唱,接近生活的语言。流行唱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咬字最贴近生活,不像西方传统唱法那样要求在共鸣的基础上咬字;也不像中国民族唱法那样过分强调字正腔圆。所以能直接表达歌手的情感世界。

相关阅读:

歌唱方法

所谓“唱法”,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演唱方式,直接影响着歌唱的外在表现风格。就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而言,由于唱法的不同,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具体来说,三种唱法之所以在风格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在歌唱发声原理的运用上的差异。美声唱法讲究发声的技巧性和规范性,强调声音的共鸣性和隐蔽性,生理上要求喉咙向下充分打开,追求穿透力强的“面具集中点”,以获得高质量的音响效果。民族唱法注重歌唱的自然性,强调歌唱与咬字吐字的有机结合,主张“字正”可以“调”圆的基本观点,追求“字正”“韵正”的传统格式。流行的唱法更注重“感觉”,强调乐感和模仿在演唱中的重要性,追求声音的个性和特点,“口语化”的演唱风格。可见三种唱法从唱法到风格表现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初的意大利,以圆润饱满的音质和华丽流畅的音色著称。在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美声唱法得到了大量专家学者的认真研究,其唱法理论和训练方法是三种唱法中最为完整和系统的。因为这种唱法的发声方法符合人体生理机能的自然规律,依靠科学的呼吸方法和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减少了长时间歌唱对声带的超负荷和磨损,从而延长了声带的有效使用时间。男高音臧玉聪、楼甘贵、Ti schipa(意大利)、男中音Luca(意大利)等众多中外歌手都已年过七旬。美声唱法在唱法上分为竖唱和横唱。所谓“竖式”唱法,是因为唱歌时嘴巴上下拉动,形成一个长长的或椭圆形的O形;喉咙主要是上下打开,会厌软骨完全“垂直”,声音给人一种“垂直”或垂直的感觉。所谓“横”唱法,就是唱歌时左右张嘴,露出牙齿,好像在笑;前后开喉并不是强调会厌的完全“垂直”上升,而是突出声带作为发音主体的抗张力。因为声带的位置是前后的,所以声音有一种“横”的感觉。在歌唱实践中选择“立式”唱法还是“卧式”唱法,主要取决于每个人的具体生理条件和歌手所向往的嗓音模式。总之,无论选择哪种唱法,只要运用得当,都有可能达到歌唱表演的最佳状态。比如当今世界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有“欧洲三杰”的美誉。虽然他们的唱法都属于美声唱法,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卡雷拉斯是典型的垂直唱法。当他唱高音的时候,他的嘴被拉成O形。帕瓦罗蒂是横唱的典型代表。他唱高音的时候,上牙总是露在外面,嘴巴是横着张开的。而多明戈则是一个折中者,介于两者之间,但他更喜欢竖唱。再比如,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红娥用的是横式唱法,而歌唱家刘威葳选择的是竖式唱法。所以,选择哪种唱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掌握和运用好一种唱法,并使之达到一定的高度。就风格而言,美声唱法也有两个流派:俄语和意大利语。在中国现有的九所音乐学院中,除了中国音乐学院是研究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其他八所(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Xi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在声乐教学中都以美声唱法为主。20世纪50年代期间,受当时苏联的影响,我国歌唱艺术界基本上采用了“俄罗斯式”美声唱法。这种唱法的特点是在中低音区向前唱,在高音区突然回落,音色阴沉,声音松散,缺乏穿透力。进入80年代后,通过国际声乐界的艺术交流和交往,以及大量学者的学习和引进,传统的模式和观念得到了更新和改变。目前推崇美声先进的“意式”风格,即“面具唱法”、“封闭唱法”、“翻唱唱法”(这三种都属于“横”和“竖”唱法)。这种唱法的特点是音色明亮,声音集中,容易得第一声,音量大,穿透力强,同时发词方便。因此,学习、掌握和运用好这种演唱方法,是我们的歌唱艺术跟上世界潮流,使美声唱法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作品风格的表达上,美声也是丰富多样的。除了中外戏曲的独特风格外,还有英雄史诗,如《长江之歌》、《英雄颂》、《延安颂》、《黄河颂》等。优美而抒情的《海,故乡》、《珠江》、《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余》等。其次,美声唱法在演唱形式上也是最完整和最具代表性的,如大型合唱和团歌、合唱(包括男声合唱和女声合唱)、男声四重奏、二重唱(包括男声二重唱、女声二重唱、男女二重唱)、独唱等形式。此外,美声还具有音质圆润饱满、音色华丽流畅、音域宽广、声音洪亮穿透力强等特点。

民族唱法

中国民族唱法是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总称,是以演唱民歌为主要目的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演唱方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就汉族而言,由于各地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表达形式的不同,作为表达民歌内在含义的重要手段的唱法及其风格也有所不同。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应该说来自于不同民族和不同民歌风格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和探索民族唱法及其风格的同时,有必要介绍民歌的特点。中国有许多种类的民歌,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各民族的民歌逐渐形成了多种形式,其中汉族北方民歌和南方小调最具影响力,具有跨越时空界限的能力,并作为中国民歌的主要形式不断发展。北方的民歌粗犷、朴实、直白、豪放,如青海的《花儿》、陕北的《天堂之旅》、内蒙古的《爬山调》等,给人一种酣畅淋漓、舒适自在的生活在大山里、享受高原牧场自然美景的感觉。在南方,江苏的小调最有特色,如《茉莉花》、《无锡风光》、《苏州风光》等。曲调细腻委婉,脍炙人口,柔和流畅,给人以戏鸭、鸟语花香、江河潺潺的美感。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民歌代表了中国民族唱法的基本表现风格。但在演唱技巧上,民族唱法也强调“字正腔圆”,讲究声音的自然和线条咬字上唇齿间的有力配合,以获得“字正腔圆”和“韵正腔圆”的最佳效果。受其民歌的影响,中国的民族唱法曾经杂乱无章,五花八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格式。具体来说,中国民族唱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基本上经历了形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1.40年代初,随着救亡运动的深入,民族音乐为适应敌后抗日战争的需要而发展。特别是1942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塑造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民族音乐新形象。女高音王琨1945首演的新歌剧《白毛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形成和中国统一的民族唱法。除了,还有后来的郭、何继光,他们为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统一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形成期唱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完全用真声(俗称“大本钟声”)演唱。由于声音缺乏气息的支撑,喉头紧绷,不够流畅,生硬、平直,难以表达抒情、委婉的作品。2.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声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一批具有跨时代水平的歌唱家相继涌现,包括女高音王玉珍、马玉涛、阿旺、于淑珍和男高音吕文科、郭颂、胡松华、姜嘉锵和吴雁泽。他们的歌曲已经传遍了祖国,许多歌曲今天仍在传唱,如王玉珍的《洪湖水》、《海浪》、《马玉涛的马》!慢慢走,于淑珍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吕文科的《克拉玛依之歌》,郭颂的《乌苏里船歌》,胡松华的《赞美之歌》等。这一时期的演唱特点是: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美声唱法的运用,找到了一条中国民族声乐的新路。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就是在这一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代表。在几十年的演唱实践和研究探索中,他将西方声乐与民族唱法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也就是把假声运用到民族唱法中,使得歌曲演唱中真假声能的结合。吴雁泽唱法最大的特点在于高音区声音的逐渐减弱(真声到假声的运用)和和声区的自由转换,以及运用气息控制使声音强度变化恰到好处,比如他的歌曲《清晰的记忆》在高音区的处理。这种技法在声乐领域难度较大,他的唱法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3.成熟期的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民族声乐带来了艺术的春天。一批立足于民族声乐改革发展的优秀耕耘者,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培育了无数新的歌手和人才。如果说女高音李谷一、男高音关桂敏、蒋大为的出现标志着民族唱法走向成熟的开始,那么女高音董文华、男高音闫伟文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民族声乐的民族唱法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成熟唱法的特点可以说是颜屋翻译唱法的发展和延续。董文华、颜维文等使用的唱法。鲜明地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声音圆润流畅,高音可及泛音(这是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发声技巧上区别的重点),因此更具表现力。由于民族唱法结合并吸收了美声的泛音应用,其作品的演奏难度更接近美声,如男高音歌曲《说实话》、《小白杨》、《再见大别山》、《女高音歌曲《父老乡亲》、《我们是黄河上的泰山》、《在希望的田野》等。,无论从作品的音域和音乐。可以说,成熟的民族唱法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的唱法,代表了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方向。

流行唱法

流行唱法是“流行歌曲演唱”的简称,也称通俗唱法。“流行歌曲”这个概念是不准确的,准确的概念应该是商品歌曲,也就是为了盈利而创作的歌曲。它的适销性是第一位的,艺术性是第二位的。所以流行唱法的准确概念应该是“商品歌唱法”。

通俗唱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易唱,通俗方便。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某种程度上,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俗话说,很容易流行,每个人都唱。流行唱法之所以发展迅速,易于普及,主要原因是不需要像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那样花很长时间去训练专业技能和技巧,唱得好需要一定的方法。而是追求随机性,强调乐感与模仿,个性与特色,自然表达与即兴,没有固定的模式,人人都会唱。再加上“卡拉ok”的推出,人们不用去剧院或卡拉ok酒吧的舞台,使用一套卡拉ok设备,就可以在家里实现当“歌手”的梦想。而且宣传媒体为了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刻意宣传歌手和流行歌曲,助长了“偶像化风格”的新潮流,让所谓的“粉丝”对歌手的崇拜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因此,模仿歌手及其歌曲是不可避免的,这样才能使流行歌曲大众化、大众化。中国大陆流行唱法在其发展初期,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依靠模仿。基本上,它是从模仿台湾歌手邓丽君的演唱风格开始的,然后逐渐成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曾经红极一时的歌手程琳就是最好的例子)。华语乐坛流行唱法的成熟,应该说是从一首《黄土高原》开始的。从此,模仿别人的风格似乎成了过去式,与众不同的西北风成了中国流行唱法的典型模式,代表了今天北方流行唱法的风格。流行唱法是一种即兴性很强的唱法,来源于感觉,可以随便唱。技巧和技法的运用不同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更强调它的“感觉”。一个歌手能不能发展成歌手,不在于他有没有高质量的嗓音,而在于他有没有很强的乐感和模仿力。一个乐感和模仿力都很好的歌手,可以把歌手的歌模仿到货真价实的地步。据说中国有很多邓丽君。歌手张宇(歌曲《用心良苦》的演唱者)和张学友的声音听起来也真的很难分辨真假。所以模仿(当然乐感也很重要)是流行唱法中最关键的一个方面。因为通俗唱法具有追求个性和特色的特点,所以唱法有“气声”唱法、“哑声”唱法、“呐喊”唱法等几种。歌曲《在水一方》(空中唱法代表作)、《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嘶哑唱法代表作)、《姐姐你大胆往前走》(呐喊唱法代表作)表现了三种唱法的基本特征。“气声”演唱的主要特点是喉咙放松,基本保持吸气状态。声带发声时,无需紧闭,留有较大的空隙使其漏气,声音空荡、黑暗,故也可称为“漏气”唱法。“嘶哑”唱歌的特点是喉咙向上提,气息集中在放松的声带上,集中在喉咙上,发出像气泡一样的声音,所以有一种嘶哑的感觉。所谓“喊”唱法,主要是用大嗓门唱,刻意让声音横向发展。因为用力大,声音又白又尖,所以有一种“喊”的感觉。这三种唱法都有很大的缺陷,不容易普及。流行唱法虽然强调风格独特,但以上三种唱法对歌唱的寿命都有不利影响,所以没有发展的可能。近年来,通俗唱法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将一定的技巧运用到演唱中,丰富和加强了通俗唱法的表现力。主要原因是大量有专业美声基础的歌手加入进来,使得流行唱法的应用更加规范。实践证明,既有美声唱法的基础,又有演唱流行歌曲的独特感受,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可以说是我国流行唱法的发展方向。目前活跃在中国乐坛的著名歌手毛阿敏、杭天琪、廖柏伟、麦子杰等,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美声训练后转行流行演唱的。他们唱的歌优美抒情,在高音唱功上有独特的能力,一般歌手很难攀上。因此,提高通俗唱法的整体效果,提高演唱者的演唱能力,加强演唱中的技巧训练,最大限度地引入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我国通俗唱法的发展方向。

把中国的音乐人为地划分为三种唱法只是相对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以用不同的唱法来表现,而不是简单地用上面的“三种唱法”来表现。一部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三种唱法的巧妙运用,离不开演员精彩的舞台表演,离不开歌手智慧的结晶。如果坚持严格按照上述三种唱法来划分音乐,只会导致音乐发展的停滞和千篇一律。“鹤立鸡群的不是春天。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音乐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我们用我们的热情去赞美生活,歌唱祖国美好生活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