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延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魏延(?—234)生于宜阳县(河南省桐柏县东)。刘备在荆州的时候,魏延成了刘备的大将。建安十六年(211),刘备西征益州,魏延携三部曲入川。在取川之战中,魏延斩关夺寨,屡立战功,升任衙门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攻取汉中,欲选一将军镇守汉中。汉中地处魏蜀交界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所以汉中太守的位置非常关键。当时幕僚私下商量,只有张飞一个人能担此重任,张飞也“用心许下自己”。没想到,刘备宣布任命的时候,居然是个小将军魏延。一时之间,全军震惊,开始对魏延刮目相看。刘备离开汉中时,在会上问魏延:“如果我把汉中的重任交给你,你打算怎么办?”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高举天下,我为王拒之;十万人来,我为王吞。”回答清脆而整齐,打在地板上。刘备非常满意,在场的文武百官都很兴奋。魏延没有吹牛。他没有辜负刘备的重托。在防守汉中时,他创立了“御敌”的方法,即在汉中的险地修筑土篱作为营寨,积粮屯兵,加强守备。如果敌人发起攻击,每一方都将收集所有的信息和风险,然后袖手旁观互相攻击和帮助,这样敌人不会坚持太久。后来事实证明,这种战术对防守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魏延在汉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刘备的充分肯定。刘备称帝后,进一步提拔魏延为镇北将军。据说陕西留坝县曾经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镇北魏延将军”四个字,大概是魏延升为镇北将军后所立。可惜1971年地方修路,开山炸石,石碑被毁,不复存在。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魏延作为刘备器重的大将,坦率地向诸葛亮提出了沿子午谷轻兵攻长安、攻关中的战略主张。然而,诸葛亮认为这个计划有危险,拒绝采纳。这让魏延很失望。在随后的几年里,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没有成功。这期间,魏延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重用。魏延虽然才华出众,但性格诚实坦率,甚至有点刚愎自用,同事们一般都对他敬而远之。因为很多人接受不了魏延的性格,处处向他屈服,这更助长了魏延的脾气。但是蜀军中有一个管后勤的官员,从来不把魏延当回事。这个人就是杨毅。杨毅小心眼,奸诈。魏延一直看不起杨仪,而杨仪刚好和魏延翻脸,这让魏延非常生气,对杨仪恨之入骨。有时他们当众争吵,魏延脾气大,就想拔剑杀了杨仪。而杨毅则痛哭流涕,一副被欺负的样子。久而久之,两人积怨甚深,情同水火。诸葛亮当然知道这种情况,但他不但没有制止,反而肆意纵容,扩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后来诸葛亮还写了一篇文章叫《论干起》,意在调解两人的关系,让他们悔悟。然而,魏与杨的矛盾却极其深刻。怎么可能用一句话就结束?(据《华阳国志》卷七)然而当时军中有一个费祎,非常善于得过且过,使得他们之间的冲突没有过早爆发。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病危。安排丧事时,诸葛亮、杨仪、费祎、姜维做了一个军事计划:命令魏延断后,姜维跟随,杨仪、费祎带领主力撤退。诸葛亮知道魏与杨水火不容,但他让巡抚杨仪负责魏延的军务,并特别告诉他,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可以抛弃魏延,军队自行撤退。其实诸葛亮很清楚这样安排的后果,他是有思想的,是可以琢磨的。诸葛亮死后,杨仪让费祎揣摩魏延的意图。这时,魏延对形势做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他天真地认为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是被打压的,以至于不能施展。现在诸葛亮不在了,就轮到他大显身手,打败魏,歼灭敌人了。魏延见了费祎,急切地说:“丞相已去,我魏延还在。可以安排官员扶棺回去安葬,我就率军北伐魏贼。你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死就毁了世界呢?”魏延对巡抚杨仪的军政大怒,却让自己挣脱了。“我是谁,魏延?难道是杨仪的小子能替他指挥断后?”费祎知道魏延的真实想法,但表面上还是附和。魏延口无遮拦,误以为费祎是自己的心腹,马上和费祎商量军队成员家属的安排和部署,并起草了一道命令,准备让费祎签发全军。为了稳住魏延,费祎假装说:“我回去问问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