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流在中国衰落了?

1.政治原因,国家控制。

中韩建交之初,两国关系密切。韩国向中国输出文化,中国也让民众接受。如果没有央视翻译的韩剧的热播,一大批年轻人会更加推崇韩国文化,“韩流”这个词也不会产生。萨德事件后,两国关系冻结。那时候,哈萨克斯坦和韩国原来的年轻女孩也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知道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们自然开始感情上的疏远。再加上国家管制,韩国娱乐文化在中国受到重创。

2.国家发展,中国文化自信

我喜欢韩国文化,因为我觉得他们走在我们前面,有更好的戏剧制作,更时尚的音乐和娱乐。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收到了更多的信息。最重要的是,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我们的文化底蕴深厚,却不善于挖掘和包装。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娱乐业必然会有更大的发展。我们自己的比别人的好,何必去看别人的。

3.审美疲劳与现实相去甚远。

韩国文化缺乏创新,之前积累的优势没有了。只靠外表吸引年轻人,没有内涵。韩国人去中国的实际人数并不算少,去过的人会发现现实和理想有巨大的差距。

在我看来,韩国的娱乐圈在某些方面还是领先于中国的,从中国不断购买韩国综艺节目就可以看出来,不管是不是盗版。只有有了国家政策和民族感情,大多数人对待韩国和韩国文化才更加理性。所以韩流在中国不会辉煌。

要分析韩流在中国衰落的原因,首先要知道为什么韩流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所谓韩流,指的是韩国流行文化。也许在我们一些人的心目中,韩流就是韩国的影视作品和流行音乐,但其实广义的韩流还包括韩国的饮食、服饰、风俗等民族文化。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后者的受欢迎程度取决于前者,而这就涉及到文化包装和输出能力的问题。我们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强调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这说明至少中国目前还不是文化强国,就像我们在经济上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之所以不是文化强国,不是中华文明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文化传播手段的问题。要知道世界上只有中华文明才有五千年不绝的原始文明。和我国一样古老的古埃及和古希腊文明都是失落的文明。我们甚至不知道今天的埃及人和希腊人是否是建造金字塔和帕台农神庙的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的后代。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如这两百年来崛起的西方文明,不是很不可思议吗?显然,问题的症结只能是我们的沟通手段。西方文化和日韩文化并没有天生的优越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有自己的交流方式。

事实上,文化输出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与国家实力和文化政策密切相关。俗话说,粮仓知道礼仪,衣食知道荣辱——对外文化的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只有强大的国家才会让其他国家重视其文化。我可以举几个例子:解放前夕,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教授去了美国纽约。他在中国当教授,但当时美国学中文的人不多,他只好找了一份洗碗的工作。15后,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时,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在此之前,教授到处张贴简历,无人问津。但中国试验原子弹的消息传到美国后,美国的大学开始主动联系他。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装饰爆炸成功发生在1964年。如今,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世界第一大农业国、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资国和世界增长最快的国家。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块土地是中国的资本和人员未曾涉足的。随着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在世界的文化吸引力与日俱增。迄今为止,中国已在187万学生中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韩流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流行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经济还没有进入高速发展期,所以对韩国有些羡慕。二是因为中国自身文化的衰落——由于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入侵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失传,以至于有人宣称“中华文明在和韩国”,这是一种绝对的偏见,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自身文化衰落的客观现实。当时韩国的经济发展和韩剧里的场景,让中国的年轻人看到了人均年收入2万美元的人的生活,于是有了新鲜感。当然,这并不是特定时期韩流能在中国盛行的全部原因,因为欧美国家经济更发达。韩流在中国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韩国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对于当时的中国观众来说,韩国文化比欧美文化更容易接受。韩国政府一直积极推行文化立国政策:韩国多所著名大学开设韩国文化研究研究生项目,以举国之力推动文化输出事业。中韩建交后的65438年到0992年这段时间,两国关系比较密切:建交打开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对韩国的大门,同时中国也得以打破与韩国这个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外交坚冰。与此同时,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势力在历史问题上一再挑动中国、韩国等亚洲邻国的民族感情。中韩两国在谴责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同时,也加强了经贸合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自然被纳入两国贸易的范畴。韩流在中国最早的发展其实是得到了中国官方和民众的支持和认可的:其实最早的韩流并不是芒果台引进的——韩国电视剧《嫉妒》在央视1993播出,这是韩国电视剧第一次登陆大陆荧屏;1997电视剧《爱是什么》在央视的热播,导致韩国娱乐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并以此为契机逐渐形成韩流;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蓝色生死恋》《大长今》等剧的热播,韩流达到了顶峰。从2005年开始在中国发展的韩国演员回国后多次发表不当言论,令中国观众感到反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韩国强大的文化渗透和扩张能力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的抄袭基础上的,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韩国产生了强烈的反感。然而,韩国并没有就此止步。反而除了抄袭南中国的文化,还在政治、经济、领土等诸多领域与中国对抗,使得中国国内的反韩情绪愈演愈烈。事实上,不仅在文化领域如此,在经贸领域也是如此:在萨德事件之前,中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最大目标国不是美国、日本或任何一个欧洲国家,而仅仅是韩国。但萨德事件暴露了韩国的亲美单边主义外交路线,同时也让包括文化产品在内的韩国产品失去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其实抛开民族情绪,即使从经济文化领域来看,韩流的衰落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日本最近的制裁暴露了韩国经济的缺陷,韩国在文化领域的缺陷也早有迹可循。韩国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资源匮乏的国家,但韩国所谓的文化立国战略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的抄袭基础上的。我们不妨拿韩流和日本的流行文化输出做个对比,就能发现差距太明显了:不能否认日本文化作品中有一些粗制滥造的脑残作品,但经典还是很多的。日本虽然是一个本土文化比较差的国家,但却是一个善于模仿和学习的国家。事实上,茶道、花道、书道、剑道等日本习俗都起源于中国。但不得不承认,日本以其独特的工艺将其发扬光大,甚至一度将中国出口到围棋上。在文学方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如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都出生在日本。《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从1987开始的第五部小说,2010在日本卖了1000万册,2004年国内简写版卖了786万册,因此获得了耶路撒冷奖和安徒生文学奖。从1951年4月起,文光社的漫画杂志《少年》开始连载手冢治虫的漫画作品《铁臂阿童木》。现在阿童木已经成为日本动漫文化的典型代表,影响力早已走出日本。1954年的电影《哥斯拉》创造了一个延续了几十年的日本流行文化的象征,1956年怪兽哥斯拉出现在美国银幕上,从此这个日本流行文化的象征开始走向世界。在电影《哥斯拉65438-0954》中扮演真正英雄的志村乔,同年出演了黑泽明导演的《七武士》,让欧美第一次意识到亚洲电影的崛起。1970年6月,1-4年级学生开始连载藤子·F·不二雄创作的动漫《哆啦a梦》,这部动漫很快成为了阿童木等整整一代亚洲少年的童年记忆。1974三丽鸥公司为其Hello Kitty形象打造了一份世界范围的简历:“Hello Kitty出生在英国伦敦,与父母和双胞胎姐妹Mimi一起生活在这里。凯蒂和咪咪都在三年级。她的兴趣是音乐、阅读、吃她姐姐做的饼干和交新朋友。凯蒂猫这个卡通人物为三丽鸥公司创造了6543.8+000亿日元的利润。《北国之春》由井上博正作曲,远藤实作曲,千寻演唱,于1977年4月5日发行。到1979年,专辑《北国的春天》已经卖出了500万张,这首歌的影响力也走出了国门——1988年,中国大陆将其评为“过去的65433”。这首歌还在泰国、蒙古、印度、越南、菲律宾、夏威夷、巴西等地传唱,成为654.38+0.5亿人喜爱的歌曲。在中国,邓丽君、蒋大为、关牧村、刘德华等人翻唱了普通话版的《北方的春天》。叶启田和韩宝仪已经覆盖了闽南语版本;徐小凤、周润发和其他人都翻唱了粤语版。如今,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音乐市场,年产值近30亿美元。日本动画和影视作品曾经风靡亚洲。可以说,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邻国整整一代人都是看着日本动画长大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视正逐步进入我们家的时代。孩子们看了《哆啦a梦》、《龙珠》、《足球小子》、《灌篮高手》等动漫作品,也看了《血疑》、《排球女》等影视作品。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文化作品不仅在日本和中国等亚洲国家流行,实际上在全世界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相比之下,韩流在亚洲以外有市场吗?

当今世界是平的——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无论是有形商品还是无形文化产品,都在激烈地与整个世界作为一个市场进行竞争,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国界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淡化。在这种情况下,韩流即使在传统的亚洲市场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更不用说走向全球了。目前,韩国的文化产业受到双重挤压: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其文化软实力逐渐向亚太扩散,而日本作为亚洲的传统强国,一直在以各种方式与韩国竞争,文化产业的竞争就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打造自己的文化产业,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中国人民民族自信心的不断增强,中国的文化产业必然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所以,韩国在面临美日强大压力的同时,还必须面对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大国的赶超。事实上,中国并不是唯一赶上甚至超过韩国的国家。近年来,就连泰国也在积极打造自己的流行文化产业,并占领了许多曾被日韩垄断的文化产业市场。按照这个趋势,亚洲流行文化产业市场恐怕会从日韩逐渐过渡到战国时代。如果说日韩贸易争端让我们看到了韩国的经济短板,那么只要仔细考察中日泰三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就不难得出韩国文化产业衰落是必然趋势的结论。

你不觉得我们中国的偶像还不如他们吗?YiBo Sean Xiao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韩的彩虹屁差点被我们抢了。我们的偶像是香的。他们只想把它们带回家藏起来。韩国的限制很好,继续限制就好了【酷拖】。

从2005年开始,韩流逐渐退潮。中国人对韩流的热情开始降温,对韩国或韩国人、韩国流行元素表现出厌倦甚至厌恶。红极一时的韩流落到今天的地步,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韩剧缺陷的暴露

首先,韩剧的制作方在尝到成功的甜头后,开始越来越重视商业目标。在演员阵容上,更依赖“明星”而非“演员”,拍出来的电影更像“商品”而非“作品”。内容雷同、表现手法单一的量产韩剧正在被观众所忽视。低潮的“韩流”只是商业化而已。其次,韩剧过于拘泥于传统文化,未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很多韩剧里不断宣扬女性的三从四德。这种传统的吃人习俗必然会遭到中国的拒绝,因为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高于韩国。因为韩国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虽然有着多姿多彩的外表,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摩擦也不容忽视。另外,由于不断吸收但融合不够,韩国文化看起来比较粗糙,没有足够的沉淀,经不起推敲,惊艳之后容易失去兴趣。因此,可以说,韩生于他的文化,死于他的文化。

(二)“文化霸权主义”的障碍

在韩流的强大推动下,韩国在向周边国家单向输出影视产品的同时,文化优越感悄然滋生,政府行为的干预使得周边国家对韩国通过电视剧宣传韩国历史、文化习俗甚至饮食的做法产生了逆反和排斥。不仅如此,这种“文化霸权主义”还会引起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保护主义。以中国为例,韩国影视剧对中国市场冲击很大,导致中国政府采取限制措施。从1993开始,从中国进口的韩剧数量不断增加,韩剧在中国屡屡创造高收视率。反观韩国电视剧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国产电视剧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广电总局对引进境外电视剧做出了政策调整:“多国引进,不以美韩电视剧为重点”。与此同时,进口到中国的韩国电视剧价格上涨过快。过高的收购价格让中国大陆电视台不堪重负,自然会减少韩剧的上映。从韩流在中国的涌动来看,韩剧是其核心动力。如果核心力量突然降温,势必会让中国的韩流陷入停滞。

(三)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一些韩国人面对一系列历史问题,非但不客观看待,反而疯狂地夸大和扩大祖先的历史功绩,甚至歪曲中国的历史以达到目的,这自然会引起中国人的不满。辱华电视剧的播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成为“韩流”在中国兴起的因素之一。

其次,2005年韩国成功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激起了中国民众强烈的民族意识,再次激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虽然韩国的端午节和中国的端午节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中国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端午节,是否在韩国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节日中被申报,还不得而知。总之,端午申遗风波造成的误解不易消除,中韩民众的心理落差进一步加深。

此外,两国在高句丽历史问题、海上专属经济区划分、农产品贸易等方面也存在较大争议。再加上韩剧中几句让中国观众不舒服的台词,以及网上盛传的孔子是韩国人的论调,很容易激起中国人愤怒的民族主义。这种情绪的传播必然会对韩国文化产品在中国的传播产生负面作用。

(四)两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

任何文化状况都与政治或经济有关。近年来,韩国经济遇到了一些问题,如韩国制造业在中国的撤退,韩国在服装贸易中的逆差等。,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中可以预测到韩流热的消退。

首先,中韩文化产品贸易是不对等的。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对韩国文化产品的贸易逆差大于制造业产品。中国有严重的“文化赤字”。中国进口了大量的韩国影视剧,批准了很多韩国影视明星来中国开演唱会,做宣传,却没有从韩国得到同样的回报。中国电视剧很难进入韩国市场,韩国三大电视台也很少播放中国电视剧。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为了平衡韩国和越南的文化贸易,韩国政府有意识地引进了一批越南电影。但韩国没有这样对中国。不管华南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文化贸易逆差不仅让人们不解,而且形成了一种厌恶。

其次,2008年,在华韩资企业的不当行为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人力成本增加,一些外企的预期收益下降。再加上金融危机,大量在华韩资企业弃厂而逃,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韩国企业的信誉大打折扣。韩国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甚至一度成为不诚信的代名词。这种负面形象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和反抗。

韩国文化产业的崛起成为许多急需发展文化产业的国家的成功范例。韩流的成功经验表明,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汉风”的全球发展。应对韩流,要理性,以开放大国的姿态,汲取韩流文化的长处,以韩流“寒流”的教训为戒,切实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需要“引进来”外国先进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从各个角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赢得文化输出国家的尊重,文化推广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且是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