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抗战老兵曹金菊先生个人资料。
曹金菊是江苏沛县人。15岁加入地方游击队,1949年随军南下,转战毕节,一直工作到退休。退休后,曹金菊依然关心国家和毕节的发展,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可以说,毕节的发展标志着他的足迹。
现在说起那段艰苦却刻骨铭心的多事之秋,曹金菊讲述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青少年参军只是为了谋生。
1937年,曹晋举响应号召,加入地方武装组织。“其实当时参军除了响应号召,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家里穷,饿。只要有饭吃,我就去参军。”话是这么说,但是后来随着战争的推进,曹晋举从吃饱肚子的想法变成了亡国奴必死的决心。
1938年,曹晋举正式加入当地革命武装,后担任班长、队长,带领战友在当地惩强除恶,对付敌人。
曹金菊说,在十几年的战争中,他已经忘了自己参加了多少次战役,也记不清每一次战争的过程。然而,他清楚地记得结拜兄弟被日军杀害的场景。“我参军的时候和12的战友成了兄弟,但是后来这12的兄弟因为战争都死了。
曹金菊说,那些年最让他痛心的不仅仅是战友的牺牲,还有敌人的残酷手段。“我的一个二爷爷,当时已经60多岁了,只剩下半条命,除了呆在洞里什么也干不了。后来敌人扫荡时,他被刺死在砖窑里。”
曹金菊记得最清楚的,是战斗中抓到的一个敌俘。
“这件事我记得最具体,也最难过,因为犯人杀了我的结拜兄弟任哥。”曹金菊说他哥哥在战斗中被敌人击毙了。对方被抓,愤怒的战友想杀了犯人,为逝去的战友报仇,但最后还是服从了规定,交出了犯人。
1940年,曹金地方革命武装被敌人打散。回到家乡后,他通过地下组织的介绍,加入了家乡的游击队,并担任队长。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他和战友们一起抗击日军。虽然多次面临生死,但最后都接近了。
后来曹晋举随军南下,迁到毕节。从此,他与毕节结缘,开始了另一种不一样的人生。
来毕节见证变化发展。
曹金菊介绍,之所以去毕节,是因为他接到了“解放穷人,服务苦难人民”的任务,解放毕节就是其中之一。
“毕节之初,乞讨的人很多,没有衣服和被子,就在当时毕节的大横街和小横街。那时候城里只有几个小柴门,还摇摇晃晃的,漏风。冬天,男人和女人,老的和年轻的,围着一个火炉取暖。”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毕节开始有了楼房,楼上楼下都安装了电灯和电话,逐渐有了缝纫机、洗衣机、电视等电器,人民生活逐渐改善。曹金菊还曾担任毕节县公安局(原)公安局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秘书,直至1983年2月退休。
退休后,曹金菊依然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主动为毕节离休干部之家40多户人家的院内打扫卫生,为建设和谐社区、文明大院发挥余热。《毕节日报》曾以《八十年代离退休干部扫出一个文明大院》为题报道过他的事迹。
“我这辈子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毕节的发展。现在毕节有飞机,汽车,火车,高楼。我的使命已经完成,接下来的发展需要年轻一代。”
退休在家,关心社会,不忘学习。
如今,曹金菊已经94岁了,但他仍然非常关心国家大事。每天,他通过读报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他必须阅读每一期参考消息,关心国家的发展。同时,他还阅读《实验区杂志》,了解毕节的发展。虽然他没有参与建设,但他和其他人一样重视。
据曹金菊的儿子曹和平说,他的父亲从未停止自学。他虽然没有真正上过学,但参军后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多次去贵阳、北京的学校深造。因为没有文笔,父亲更加努力地学习,后来他练就了不看文字提示就能做一天报告的能力。
“父亲对学习和学习的热爱对我们的孩子影响很大。”曹和平说,父亲退休后,经常读书看报,与子女讨论国家大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分析自己对一件事的看法,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亲一直教导我们要爱国爱家,要懂得团结和谐,但遇到不好的人和事一定要抗争,不能放任不管。”
现在,回忆起往事,曹金菊感慨万千。面对未来,他说自己还有一个愿望:有生之年看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
“前段时间,父亲因为身体原因去医院治疗。治疗过程中,父亲对医生说,希望医生能把他的生命延长到9月3日,他要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
“我老的时候不怕死,现在想多活一点,多看看胜利的消息。那些我们过去没有完成的任务,现在只能由年轻人来完成,希望祖国发展得更好,世界和平。”曹金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