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与司马的玄机何在?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与惠帝和怀帝是同辈人。十五岁时,他继承了邪王。永兴二年(305),东海王岳起兵讨伐河间的刘王、张放,命兰岗邪王司马睿留守下邳。这是兰岗恶王司马睿走上政治舞台的开始。司马睿与参军的东海王王导关系密切。此时,他急需得力的帮手,便请东海王为重要人物,请王导为掌管军务的司马。王导出生在临沂。临沂王氏是一个有名的士族姓氏。东晋南朝所谓的“王谢家族”以王导为代表,也是南迁士族的代表。他和邪恶的驿站之王司马睿同龄。虽然他今年才三十岁,但他早已是一个知识渊博的政治家了。

永嘉元年(307年),也就是八王之乱后的元年,东海王岳掌权。派宗室诸王出襄阳、长安、叶,北数镇,司马睿带安东将军、扬州江南都督镇守江南建业。

这年九月,邪王司马睿抵达建业,王导紧随其后。这是金朝立足江南,保全半壁江山的起点。江东是孙吴故土,强族根深蒂固。江南吴郡中的谷谷、和何势力都很强大,原来的广陵相就是被这些宗族推翻的。司马睿到达建业时,距离陈敏失陷只有半年时间,没有江东宗族的支持,他是不可能站稳脚跟的。于是他以王导为师,大事小事都向王导请教。

司马睿资历不深,所以江东的宗族和名士都不把他当回事,看不起他。他上任一个多月了,却没有一个有威望的宗族主动来家里看他。王导对此非常担心,并为其设计了戏剧性的一幕。他让驿站邪王司马睿坐八人抬的大轿子出行,到水边访秋祈福消灾“祭祀”。他和他的堂兄王敦,当时的扬州刺史,以及北方的一些名人骑着车,跟着轿子,队伍整齐,以显示的威严。这一举措确实产生了一些效果。名人战戟和古戎看到后大为吃惊,他们赶紧跑出来在路边表示敬意。但要争取这些人,光有威望是不够的,必须说服他们。后恶王司马睿见时机好,即差王导到江南最大的两家世家大族和何逊那里,请他们出来做官,二人奉命前来。于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江东人纷纷入仕,并逐渐支持了邪王司马睿。司马睿最终取得了江南宗族的合作。

后恶王司马睿,任命古戎为军部司,增设常侍,一切军务都向他请教;何逊被吴用为国内史,、周倪等江东名士也被委以重任。

王导劝邪王与江东士族商议要事,不断进言。如果邪王有错,王导可以及时制止。邪王来到建业,经常喝醉惹事。王导提出后,接受了指正。王导以清静治国,劝邪王降本,达到了稳定国家的效果,他们的君臣关系也越来越好。琅邪王曾对他说:“卿是我萧何。”王导回答说:“国王需要像管仲和乐毅这样的人才来建立不朽的功勋,统一全国。区区一个朝臣(司马睿是邪王,所以王导是诸侯国的臣子)怎么能和前辈相比!”他不居功,一再劝邪王广选人才,表现出一个旷达政治家的气度。

那时候渡河南下的人,每到空闲的日子,经常互相邀请到河边的新亭饮酒聚会。一次饮酒聚会后,大家都思念故土,流下了眼泪。王导没有哭。他严肃地说:“我们应该同心协力,报效国家,复兴中国。为什么不像楚囚那样互相哭诉?”楚囚最初指春秋时期被掳到晋国的楚人钟毅,后来泛指受难的人。王导认为,在国家大事困难的时候,重要的是振作起来,在战略上藐视困难,打开局面。如果只是相对的哭,什么都做不了,先把自己压垮,怎么克服困难!大家听了之后,都抹了把眼泪,向他道谢。

裕帝在长安即位后,建业因避讳,改名为建康。皇帝郝曾经命令狼邪大举北伐,但是邪王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在祖逖的要求下,他才被允许带领一个部门独自渡河北上。单看这件事,王睿和王导似乎都不想“光复中国”。但他们当时的处境确实艰难,不可能大规模北伐。因为对于南方来说,一个是实力弱,一个是内部矛盾。王导试图争取南方士绅的合作,但总有一些人不愿意真正合作。尤其是北方人渡河增多后,不可能不引起部分南方人的怀疑。成帝元年(365,438+03),周倪等部分江南宗族参加叛乱。但后来晋国政府并没有追究周姓,后来让周燮做了淮河太守。司马师和中原宗亲与江东宗亲合作不容易!在这种形势下,他们只能集中精力稳定东南地区。

对于郎中邪王司马睿来说,至少在东晋初期,王导是主要依靠的对象。西晋亡后次年(317)三月,邪王郎在建康即位,被称为晋王,改称建武元年,史称东晋。建武二年三月,禹被杀的消息传到建康,晋王改称帝。他是金元皇帝。

大兴元年(318),司马睿当皇帝,想带王导坐上皇位,一起接受官员们的膜拜。王导当然拒绝了,坚决拒绝。对元帝来说,这实际上是一种故作姿态,但他不得不依靠王导。王氏兄弟在东晋政权中的地位在这里就很清楚了。

金元皇帝倚重王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王导的堂弟王敦是个厉害的人。王敦,字钟,东海被王岳任命为扬州刺史。元帝到江南后,扬州刺史刘韬去世,元帝命王敦担任此职。他和王导,一个是地方实力派,一个是掌朝政派,依靠他们巩固统治。东晋,司马氏有其位,王氏有其权。王家和司马家几乎到了“平起平坐”的地步,于是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局。

元帝在建康站稳脚跟并不容易。把命令发到扬州以外的地方,让命令生效,自然更难。永嘉五年(311),江州刺史华夷违抗邪王命令,以至于不得不用武力解决,扬州刺史王敦讨伐华夷。他攻杀华夷,率陶侃、周舟平定杜涛,稳定了长江中游的统治。长江中下游地区稳定,琅邪王睿所辖区域与孙吴疆域大致相当。元帝即位,封王敦为江州牧。大兴元年(318),任荆州牧。因王敦不服,改荆州刺史。此后,他在荆州,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军政大权,“共享天下”的局面进一步发展。

以后情况就变了。对于每一个国王来说,他追求的是土地海岸的统治效果,他要的是无限至上的专制权力。这种与大臣平起平坐的局面,实在是一种实力不济的无奈。只要有机会,或者政权稳定,那么东晋皇帝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这个隐疾除掉。金元皇帝统治一旦稳固,就逐渐对王道产生怀疑,更怀疑王敦。他们想要的是早日结束这种痛苦的分享。随着王敦成为一个盛气凌人的军阀,他开始了起义,并最终病死。王导虽然还在高职,但实际权力转移到了和他一起负责的秘书郁亮手中。

历史学家一直从王导未能恢复中原、阻止王敦叛乱的角度来贬低王导的功绩。他们未能把握王导的主要贡献,而陈寅恪先生却另有评论,在《王导在东晋的功绩》中说:“王导努力争取江东士绅,统一内政,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力量,抵御外侮,使民族得以独立,文化得以延续,非民族英雄。

同时,我们评价“王马共天下”的局面,也应该看到,东晋的建立,本质上是汉魏晋以来文明延续的关键。东晋及其延续的宋、齐、梁、陈四代,共262年。这五代虽然都位于江东,但中原人都视其为文化正统。两个半世纪后,中原恢复生机,民族融合,于是南北统一,翻开了中华文明史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