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生对黄土的热爱

▲“无聊?不要!因为经常会有新的发现,那种乐趣是无法形容的。”

有人描述过,为了了解地球几百万年来的变化历史,人类必须读三本“书”:一是深海沉积物史,二是极地冰芯史,三是黄土史。刘东生是在黄土形成演化史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黄土地是我们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地方。它是一个巨大的地质文献库,包含了有关地球环境变迁的各种信息。它就像一把可以解开无数谜团的钥匙。”黄土,在普通人眼里可能只看到沙尘暴或者贫穷,但经过近60年的“亲密接触”,刘东升已经视其为生命般的珍宝。

这从刘东升为什么选择黄土研究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我工作后主要从事脊椎动物古生物学研究,尤其是鱼类化石研究,在国内外也引起了关注。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请一位日本记者谈环境问题,这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总理提出要重视环境问题,我就从单纯的地质研究转向地球环境研究,和黄土开始了不解之缘。”

和刘东升一起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妻子胡长康可能更权威:“他老实,就是想着干活,多干点活。我们以前在南京住了七八年,周边景点都没去过。”

“他视黄土为生命。”接触过刘东升的人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他的同事们永远不会忘记,上世纪50年代,刘东升等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穿越黄土高原,完成了10段,长度超过1000公里。他们在野外生活和饮食,都是步行。刘东升带队从北京开车到西部实地考察。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召集会议研究问题。在长白山考察期间,天气很糟糕。学生们画完草图就跑到车上,可是等了很久,老师也没回来。原来他还在认真的画画和记录...

“他是个超级老人。”同事这样说刘东升。

这个“超级”自然包括笼罩在刘东升头上的“耀眼光环”:1942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西南联合大学、第三世界科学院、欧亚科学院,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国际第四纪联合会主席...

当然,“超级”远不止这些。他投身黄土研究60年,至今没有停止过实地考察。在他七八十岁的时候,他仍然亲自去过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

“任何科学研究都会有挫折,黄土研究也不例外,但刘先生执着的科学追求和扎实的学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成就与这种执着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学生郭和他的同事刘东升说。

正是这份坚持,成就了刘东升举世瞩目的成就,翻开了地球气候的天书——黄土。

▲“我不能过高估计他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获得的尊重。”

“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深受尊敬”,“我不能过高估计他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获得的尊重”。国际同行这样评价刘东生合适吗?当人们了解了他的成就,就有了自己的结论。

自1804以来,世界上关于黄土的起源有两种学说——“风说”和“水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刘东生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黄土堆积》等多部专著,提出了“新风形成”理论的重要突破,将风成沉积从黄土高原顶部的黄土层扩展到整个黄土序列,将过去只强调搬运过程的风成沉积扩展到物质来源-搬运-沉积-沉积后的全过程。这就平息了“风驱动”和“水驱动”的理论,为全球变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65438-0909年外国学者提出的四个冰期理论主导了20世纪上半叶的古气候研究。从65438年到0958年,刘东升根据黄土和古土壤的多旋回特征,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超过四次,挑战了经典的四个冰期理论,最终建立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大转折。

20世纪80年代,刘东生以中国黄土为基础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使中国黄土成为最重要的古气候变化记录档案,与深海沉积物、极地冰芯一起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国际科学界所信服。

从65438年到0964年,刘东生一直致力于青藏高原隆升和东亚环境演化的研究,把青藏高原的研究和黄土高原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和地球表层球体的演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地球科学的新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球系统各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这些成就的清单可能有点单调,但足以让人肃然起敬。”刘东升的同事说。刘东生在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理论贡献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其发表的文章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SCI引用超过3000次。2002年,他获得了国际最高环境科学成就奖——泰勒奖,该奖授予在发现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黄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再多几代也不能完全理解。”

一辈子和黄土打交道,研究几百万年前的古环境,是不是离今天太遥远了?

“事实上,刘东生的研究成果一直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古环境的温度、湿度、水文、植被的演变过程和周期性规律,对认识今天和未来的环境和气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丁仲礼研究员说,“比如,近年来,中国沙尘暴频发。除了人为破坏地面植被,是否与自然界周期性干旱气候演变有关?这就需要一个大跨度的自然历史演变及其规律作为研究背景。”

“研究过去只是为了未来,否则研究就会失去方向。”刘东生认为,越回到过去,越难读懂《中国黄土》这本书,黄土不是几代人就能完全看懂的。

正是为了研究清楚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黄土,刘东生非常重视人才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正如他在获得泰勒奖时得到的评价:“刘东生博士不仅在许多基础科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激励和培养我国年轻一代科学家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50年来,刘东生以身作则,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如今已成为科研战线的中坚力量。1982以来,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目前仍在指导研究生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

中国几代黄土研究者及其研究的黄土年代,呈现出一个有趣的序列:刘东生以黄土为基础,建立了最完整的250万年大陆古气候记录;此后,刘东生学生丁仲礼等人又将其推至600万至800万年前;郭、等人的年轻一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200万年前。

“对于地质学科来说,新人才的补充非常重要。探索地球未知的奥秘很有吸引力,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研究。”刘东生向年轻人发出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