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英文简介
赵州桥,又名安吉桥,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由著名工匠李春建造。长64.40米,跨度37.02米,是世界上跨度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石拱桥。由于桥梁两端的肩部有两个小孔,并不实心,所以称为开肩式,这在世界造桥史上是一个创造(称为全肩式或无小拱实心肩式)。
赵州桥距今1400年,经历了10次洪水,8次战争,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7.6级地震。邢台离这里40多公里,这里也有4.0级地震。赵州桥没有遭到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不管桥梁内部结构如何,都只能存在65433。1963洪水淹至桥拱龙口。据当地老人说,站在桥上可以感觉到桥体在大幅度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立以来已经修复了八次。
在主拱券的上端增加两个小拱券,可以节省材料,减轻桥体自重(减少自重15%),增加桥下河水的排泄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历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赵州桥的重量为2800吨,它的基础只是一个由五层石头砌成的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天然砂石上。
如此浅的桥基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在1933考察时,认为它只是防止水冲刷的金刚墙,而不是承受桥票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了测量券基,我们在北面的券脚下进行了挖掘,但现在在河床下大约70-80厘米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发现了券下平躺的石墙。石砌五层,总高1.58米。每一层都比上面的略高,下面没有坚实的地基。明明只是用来防止水冲刷的菱形墙,而不是承受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为再过30-40厘米就会见水,除非大规模开挖,否则不可能到达我们根据理论推测的大桥基础位置。”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以东100米处修建的新桥结构仍沿用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增加到一侧5个。
========================
2.广济桥,千古风流名桥。
去看潮水是浪费时间;
一直走到涨潮到桥上是浪费时间。
(广东民歌)
这个“潮”指的是潮州;这座“桥”就是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祥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闽粤交通要道韩江。广济桥以其“18船24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桥、洛阳桥、卢沟桥等一起跻身于中国名桥之列。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开合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江古无桥。《潮州三阳之桥路》栽:“自东至广,有江至潮。当沙面下降时,芦苇可以航行;当雨水积聚,河水上涨,波涛汹涌,海岸遥远。老派船商自己都怕,一天读四五遍都读不起。来来往往的人都有病。”为了渡河,人们常常“日夜待在野外等它。”可见没有桥,很难摆渡。
宋干道第七年(1171),潮州郡知府曾王“造舟为梁,八十有六,接河东西两岸,中间铺石,以抓其势,根其位,隔三月称嵇康桥。”这是最早的广济桥。
惜春元年(1174)夏天,嵇康大桥被无情的洪水摧毁。后主常毅对其进行了重修,将直立数增加到106,形成了“筚路蓝缕,龙卧彩虹”的壮观景象。桥中尚有余钱,“故造西岸界阁,有浈江流,名曰韩阳”。事实上,这个“杰哥”是约旦河西岸的第一个码头。它的建立拉开了从河两岸到河中心修建桥墩、架设横梁的持久工程的帷幕。从元年至少定二年(1228),、王、丁云元、孙等先后在54年间完成10墩。丁云元修建桥墩最多,成就最大,所以西桥被称为“丁后桥”。东桥始于五年(1194)太守沈修建盖秀亭,由陈洪贵、林善朴、三人修建。到凯西元年(1205),共建成13墩,使之成为一座桥梁。开元元年(1259),太守林·“新船二十四艘,铁索七十尺,贯侧翼”。至此,全桥格局已定。
此后,这座桥兴盛起来,又被废弃,毁了也有人修。历经风风雨雨经营了200多年,直到明朝中期才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
明朝宣德十年(1435),桥再次被洪水冲毁。知府罗伊“以修桥为己任,捐资兴修,下属富户皆趋之。”。所以,买木买石,养工养仆,被码头毁了的就补回来,被石梁打断的就好办了。“建成后”西岸十墩九洞,总长四十九尺五;东岸有十三墩十二洞,总长86尺。凹地二十七英尺和三英尺,二十艘船中有四艘是浮桥。全桥统一名称为广济桥。大桥建成后有“一百二十六亭”,墩上建有广济桥二十四层,使广济桥成为一个华丽之地,也使土生土长的李陵惊呼“吾潮之胜在广济桥”!
郑德八年(1513),广济桥遭台风破坏,知府谭纶“继续照常进行修缮”,加了一个码头和一楼,并从福州减去了六条船,形成了“十八梭二十四洲”的格局。
此后广济桥几经沉浮,但基本格局变化不大。直到1958,因国道交通需要,中断的浮桥被拆除,换成一座三孔钢桁架和两座高桩平台桥,并对所有石墩进行加固。1988年,广济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结构奇特,形态各异,光彩夺目,不愧为潮州名城的象征,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
一、“十八梭二十四洲”
梁船结合,刚柔结合,动静结合,跌宕变化,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桥的东、西两段是集亭与美于一体的梁桥,中间是“芦苇编织,蛟龙横卧彩虹”的浮桥。这简直是一幅美妙的风景。青干龙间有诗:“湘江春水满,十八梭锁桥。”“湘桥春起”因此位列“潮州八景”之首。在结构上,梁船结合是世界首创的开合桥。启闭功能主要在于通航和泄洪,如《月相》所记:“潮州东门外济川桥...来年早晚开船。”而每当汉江洪水来临时,它可以解开浮桥,让汹涌的洪水倾泻。还有检查站的作用。“郡县以广济桥为盐船必经之路,始收盐税。”后来上级甚至派人与潮州府共管,地方志记载:“清雍正三年(1725),盐运驻潮州,由知府负责桥梁事务,东岸归运和机引盐,西岸归潮州府检查关税。”
二、《二十四阳台二十四》
广济桥基层阶段有在桥墩上建亭台、“盖汉宅”的措施,并命名为“冰壶”、“玉镜”、“盖秀”。明代宣德年间,知府罗伊在一座500多米长的桥上建了126个亭子,还在各种墩上建了塔,并分别在川、友通、左达、济川、云恒、冰壶中使用了奇景、大浮雕、凌霄、凳影、月月、仙人、骑马、跃起、涉水。至此,桥梁建筑的设计才是最终目标。正如明代李陵在《广济桥赋》中所言:“方丈一楼,十丈一亭,花披红,金椽雕。曲条横槛,红漆白垩,鳞参差,檐齿高……”古代岭南风雨桥很普通,但是规模那么大,形式那么多,装饰那么华丽。
第三,“一里长桥一里城”
广济桥是“粤东、闽、粤、豫、张静、深”的枢纽,桥上有许多塔。它很快成为交通和贸易的中心,并成为一个繁华的桥梁市场。天刚蒙蒙亮,河雾还未散去,桥上已经是一片“鱼床”。天亮了,店铺居然先开了,茶亭、酒肆里满是迎风飘扬的旗帜,凳桥上的人拿着布匹交易丝绸,求签搓肩,交通繁忙,正如李陵《广济桥上的赋》所描写的:“夫若雷轰,车轮蹄声隆隆;怒风浪,行人也;云淡风轻,尘土飞扬;非常铿锵,树木颤动,游客歌唱,帖子嘉宾歌唱;凤鸣,龙吟大海,文人骚客弹唱萧鼓;阳台摇了,云散了,浪被风惊了……”地面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图。难怪游客会开“到了湘桥就问湘桥”的玩笑。
广济桥的夜别有情趣:“吹角月牙白城头,夜卖鱼市红灯。”猜蛋船还在喝酒,挂盐船只是在风中航行。“明月初上广济桥,酒楼高挂灯笼,蛋船猜拳,妓帐丝竹私语。真的是“万家连着一溪,半夜如击鼓声”,直到“指着渔灯,静悄悄的”,于是“半夜海的气氛就没了”。
经历了800多年沧桑的广济桥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它的特色依然存在。人们坚信,广济桥在政治和谐、繁荣昌盛的今天,以雅为重,不会太遥远。
===========================
3万安古渡洛阳桥
漫步在福建惠安洛阳桥上,仿佛是与历史的对话。于是,巨大的石梁不再寂静,亭子和碑亭也活灵活现,石塔上飞舞的荷花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有了灵性,就连木筏墩也活了起来,用同样古老的语言讲述着很久以前关于这座桥的故事和传说。
桥梁的诞生几乎都与交通有关,洛阳桥也不例外。洛阳江、靳辉和回族城市和山区的许多溪流穿过洛阳镇的南侧,带着山野的气息奔流入海。这里“水阔五里深”,南北两边都有流口,所以摆渡是唯一的交通方式,古代称为“万安渡”。但出海口水流湍急,“每次过潮,几天都过不去。“双方只好仰天长叹。
但是,万安渡口的位置很重要。北面的惠安远离福州,南面的泉州与漳州、厦门、潮州、广州、宋代中期的泉州相连,成为繁荣的港口,商业经济具有相当规模,向周边地区发展也成为必然趋势。但洛阳河是其北移的天然障碍。
晋代造桥技艺已经成熟,中原移民将其带到闽南,与这里石雕技艺的成熟相得益彰。此外,火药的发明和火药的巧用,使得开采巨岩并不困难,天时地利人和在万安建侨也成为大势所趋。
洛阳古桥始建于北宋祐五年(1053),建成于嘉祐四年(1059),历时六年零八个月。其独特的规定和宏大的工程,使其成为历史上第一座梁式跨海大桥,甚至被称为“海上第一桥”,使王紫荆迁至洛阳河。之后,泉州兴起了造桥热潮。150年间,修建桥梁200余座,总长50余里,因此赢得了“闽中桥梁天下第一”、“泉州桥梁闽中第一”的美誉。
洛阳桥因其独特的结构和高超的技艺,与石拱桥赵州桥、多孔石拱桥卢沟桥、船梁潮洲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古桥为扁梁,结构古老,南北走向。大桥长834米,宽7米,剩余桥墩31个。桥面铺设花岗岩巨砾,长11米,宽近1米。建桥人的智慧在于,根据潮流,造出两个尖船和木筏,把水势隔开。利用潮汐落差,创造了“沧浪扬舟,悬机吊弦”的基础铺设法和桥板漂浮法。蔡襄接任督军后,开创了“植牡蛎于根基”的新概念。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谈桥》中这样评价:“这种基础是现代桥梁的筏式基础,但在国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所用桥梁的‘漂浮法’至今仍很流行。”大概是现代生物科学的高级应用,培养牡蛎把桥基和墩脑凝聚成一个整体。
目前,一座颇为高大的蔡襄石像已竖立在洛阳桥北端,眉梢胡须间仍有从容谦和的表情,可见船井的落寞。
历史上,蔡襄与洛阳桥的故事已经被安排得尽善尽美,以至于后世也认定洛阳桥是蔡襄所为。历史上的一点小错误是可以原谅的。作为泉州知府,蔡襄在任期间尽职尽责,监督桥务。虽然只有23个月,只占整个建桥时间的四分之一,但他的苦心是有口皆碑的。况且,在蔡襄自己写的万安桥碑文中,他并没有吹嘘自己的功绩,只是简单地记录了华侨的全部事迹,而他写的却是王石、易博等造桥人的史实。可见蔡襄的高尚品格是清官。
蔡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所作所为合情合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人们这样的安排也体现了民众对清正政治的呼唤。蔡襄雕像巍然屹立,看着他熟悉的洛阳桥,却再也看不到那壮阔的造桥场面。后人的尊重也带给他些许孤独。如果当时在这里设计的雕塑是一组普通建设者搬石头、架桥的形象,可能更符合历史的真相和蔡襄的本意。
洛阳桥的另一个作用是它产生的文化国徽。大桥建成以来,与大桥有关的各种寺庙、庙宇、庙宇、教堂相继建成,使当时的建筑文化艺术显得流畅顺滑;无数以桥为题的文章和诗词,极大地丰富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许多传统的书法和雕刻艺术创造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意境,而无数传奇故事和由桥梁组成的地方戏曲则充满了古典浪漫主义,并广为流传。一座古桥能引起如此巨大的文化轰动,在桥梁建设史上是罕见的。
洛阳桥交通功能的弱化也是时代发展的标志。如今,324国道洛江大桥闸已经流水般,贯穿南北。再加上近在咫尺的古桥,形成了“洛江双虹”的新景象,古今皆有,但都折射着我们民族创造和文明的太阳之光。
=========================
4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风景区位于北京西南的丰台区。景区内的卢沟桥和宛平古城不仅是著名的历史遗迹,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纪念地。1987年,这里新建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建于晋代,因跨越卢沟河(今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卢沟桥的修建与北京的崛起息息相关。在晋朝,北京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卢沟桥是连接北京小平原和华北大平原的重要通道。卢沟桥雄伟壮观。它长266.5米,宽9.3米。桥孔11孔,桥墩10。桥墩的设计非常科学。桥墩迎水一侧建成引水尖,长4.5-5.2米。顶端垂直安装三角形铁壳柱,减缓水流冲击,打破初春解冻时流动的冰排。卢沟桥装饰华丽。桥的岗哨上装饰着石狮,栅栏上装饰着图案。石狮是卢沟桥的一绝,俗称“卢沟桥无数狮”来形容其丰富。狮子的总数在500只左右。东桥头和西桥头分别有一对石狮和一对石象。西桥头有四块中国手表。桥两端的四块石碑分别是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的卢沟桥碑、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的卢沟桥碑、乾隆御笔修建的卢沟小月碑和乾隆视察的永定河诗碑。卢沟桥已经建了800多年了,它是众所周知的。“卢沟小月”是金章宗指定的燕京八景之一。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凯尔·波洛来到这里,称卢沟桥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近代因为这里爆发的“七七事变”,成为全国人民抗战的重要纪念场所。
===================
附:桥梁专家茅以升
著名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出生于1896,江苏镇江人。1916毕业于唐山工业学院。美国留学,获得加里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程学博士学位。1921带着满满的学习回国,希望以饱满的热情为桥梁建设贡献自己的知识。但是,在当时的旧中国,要在建设中为祖国做出贡献是不可能的。十三年来,茅以升教授只做过几次修桥的顾问,比如1929修济南黄河大桥。
1933年秋,他在北洋大学任教授时,突然收到浙江老友的一封信,邀请他到杭州商谈钱塘江大桥的修建。经过茅以升教授的精心组织设计,在同事和参与工作的工人的努力下,采用“注水法”、“沉箱法”、“浮运法”解决了技术难点。“钱塘江上建一座雄伟的大桥,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这是中国第一座由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桥梁,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中国桥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65438年至0955年,茅以升教授担任另一座大型现代化桥梁——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技术咨询委员会主席。“天堑变通途”的成就,离不开茅以升教授的技术指导。
茅以升从事教育、桥梁工程和科学领导工作60年,不仅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而且引进和开创了我国现代桥梁建设的新技术。几十年来,茅以升教授著述甚丰,在中外报刊上发表文章约200篇,部分被选入教材。代表作品有:《钱塘江大桥》(出版于1950)、《武汉长江大桥》(出版于1958)、《中国桥梁——古桥与今桥》(日文版于1973;1978英文版)以及力学概念、科学体系、教育体系等书籍;发明了简单的乘除计算器;他还编著了《桥谈》十卷,是我国自古以来文学书籍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茅以升教授对天津有着深厚的感情。曾多次回到天津,在天津大学85周年校庆上与师生同乐,在天津大学90周年校庆上发来贺信,表达了对天津和天津大学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