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的压力和成就
生态安全岌岌可危。
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正潜伏着不可忽视的危机——
水资源匮乏,水污染突出。中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000多吨,是世界人均1/4,是世界13贫水国之一。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华北、西北部分地区严重缺水。同时,我国主要河流普遍受到污染,其中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主要淡水湖富营养化严重,大部分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大气环境正在恶化。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338个城市中,仅有33.1%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余66.9%超过二级标准,其中137个超过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土壤酸化、盐渍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降低。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5%,土壤酸化程度加剧。盐渍化土地总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5%;从65438年到0995年,中国人均耕地只有0.08公顷左右,在世界上5000万人口以上的26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三。
大多数草原已经或正在退化。由于对草原的掠夺性开发、滥垦滥种、过度薪柴采伐和长期过度放牧,我国草原面积逐年减少,草原质量逐渐下降。其中,中度退化的草地已达654.38+0.3亿公顷,并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
虽然我国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但森林资源整体质量仍在下降,人均蓄积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1/7,森林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654.38+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扩大。目前,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654.38±0.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54.38±0.07.6 %。
海洋环境也不容乐观。1999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四类、四类海水达到46%以上。其中污染最严重的东海,四类海水比例高达53%。
以上信息表明,中国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整体生态环境仍在恶化,国家生态安全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生态恶化危害无穷。
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有多大?
先看经济损失。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研究结果,1986年全国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为83140万元;“八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破坏加剧。1994年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20160亿元,接近当年GDP的10%。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计算只是生态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部分间接经济损失,并不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诸多不可估量的潜在经济损失。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评估,这种损失远大于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时是2-3倍甚至10倍。
生态破坏加剧了贫困,影响了社会稳定。在宁夏和内蒙古一些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农民被迫迁移,成为生态受害者。
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在众多类型的自然灾害中,除地震和火山活动外,许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生态密切相关,尤其是频繁发生的洪水、干旱、泥石流和沙尘暴,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
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的河流断流和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生物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进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料供应能力...
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是,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其损失和负面效应还在扩大!
捍卫国家生态安全。
大量事实反复证明,人为因素的作用,特别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造成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急功近利、盲目追求“高速度”等错误观念,长期以来将环境保护排除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之外,导致决策失误和生态灾难屡屡发生。大规模的钢铁冶炼、“粮为纲”、“水流急”、“先上车后买票”,都对环境造成了触目惊心的破坏。令人担忧的是,新的生态破坏仍时有发生。
决策失误造成的生态破坏是最大的损害。当前,首先要加强对各地各部门领导同志的环境教育,使他们正视存在的环境问题,切实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不能再“食祖宗之粮,断子孙之路”。“其次,要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让广大国家的生态安全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安危冷暖。改过不嫌晚全民动员,人人动手,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要从今天开始!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和后果,并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