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闽南春节的习俗有送神、清房、拜神、炸油饼、做炸枣、守岁等。

1,过年前准备

传统社会中,农历腊月十六开始过年,有人称之为“年假”。石一龙说,以前尾牙宴有决定员工去向的功能。酒席上,你要一整只鸡,老板瞄准谁的鸡头,明年就得收拾走人。现在的尾牙宴基本没有了失业的紧张,改成了奖金让员工准备回家过年。

闽南人通常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给神灵(包括“灶王爷”)送礼物,表示神灵在人间忙碌了一年,也该放假回天了。

送走了家里供奉的“灶王爷”等神之后,人们开始“大扫除”,这无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大扫除。清理窖藏时,先用“春花”(用金纸、红纸、绿纸做叶子的纸花),绿色的树枝,红色的纸环,做成扫帚。

腊月二十五,俗话说“神降”,闽南人需要在神前立案祭拜。这是因为驻扎在家中的神灵暂时回天后,玉皇大帝派神灵下凡,考察人间善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摆香案迎神。

在这个阶段,人们会开始准备几种美味的食物在春节吃,如红色的龟壳,油炸,油炸枣等。石一龙说,以前年收入大部分是实物,所以过年吃的大多是自己做的。现在大多数人为了省事都选择在外面买。

2.闽南年夜饭

闽南人把除夕称为“二月二十九”、“年斗”。除夕夜,除了贴春联外,还要在门的两边放上两棵包着红纸的甘蔗,称为“门蔗”。当天长辈会督促晚辈早点洗澡换衣服,晚上之前把衣服洗干净晾干,免得湿着度过新年。

闽南人历来很重视年夜饭。在旧社会,全家人围坐在一个红色的小火炉旁,所以他们把除夕的团圆饭称为“围炉”。

如何让这顿年夜饭过得有意义,是一年中至关重要的事情。在老厦门,必备的食物有丸子(寓意团圆)、白萝卜(寓意吉祥)、血淤(闽南话说“贝壳钱赚大钱”,因为古代把贝壳当钱用,吃了血淤就意味着来年赚大钱),等等。家里也要蒸年糕(意思是步步高升),送糕点(意思是发财)。

灶后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然后有的人会通宵熬夜到天亮,称为“守岁”。

闽南正月习俗

在新年的第一天,厦门人叫它“郑恺”。这一天,禁止叫别人的名字来提醒人们起床,因为这样会让他们一年到头都被催着做事;垃圾和粪便不倾倒在户外,这意味着储存财富和在新的一年里繁荣昌盛。出门拜年也是有讲究的,先是庙里的神仙,然后是祠堂里的祖宗,最后是亲戚朋友。

正月初二,叫“女婿节”,女儿要和丈夫回娘家。正月初三,厦门的闽南人一般不会去家里拜年,因为这一天,如果有一年没有过世的亲人,家里会举行祭奠仪式。正月初四,是迎接天神从天上回家的日子,必然要赏赐。

正月初五俗称“开节”、“破初五”。过了初五,新年各种禁忌解除,各行各业开始工作。民间有“送穷”的习俗,主要是祭祀穷鬼或穷神——人们天一亮就起床,家家户户放鞭炮,放在屋外,走到外面,表示所有不吉利的东西都会被吹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