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的心腹、湘军名将杨昌俊:茫茫水中的一棵柳树。

在湖南中部,有一条美丽的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新邵、涟源、娄星、双峰、湘乡、湘潭六个县市,再汇入湘江,无私地浇灌着两岸的土地,哺育着当地的人民。清末,涟水两岸涌现出一支赫赫有名的湘军,让人对这条河充满了神奇和向往。

在娄底市经济开发区大布桥街道办事处宋家村(原娄星区西洋乡上元村),有一座破旧的老院子,名叫鲁鹏,是清代湘军名将杨昌俊之子杨义贵所建。在离我老宅不远的涟水河畔,有一棵百年柳树,粗壮蜿蜒。每当春天来临,它伫立在无边的水中,郁郁葱葱,婀娜多姿,给人无尽的遐想和感叹。在当地,人们都说那棵柳树是杨昌俊在家读书时种下的。因此,它也被称为“杨”。

纵观杨昌俊的一生,发现他确实与刘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与刘阳的性格相似,还因刘阳而闻名。你看,杨柳长得高,但高而不忘根,枝头低垂。丰子恺先生说:“垂柳千万株,皆不忘根。他们常常俯首帖耳,总是借用春风的力量,在沃土里拜根。”杨昌俊也是一个不忘根的君子。出身贫寒的他随老师罗泽南加入了湘军。虽然官职不断升迁,但他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保持着清廉自足的品质。他被称为“土豆和蔬菜的总督”。当地的农民给我讲了一个杨长军的故事:有一年,杨长军回湖南老家,妻子徒步去看望公公。婆婆要摆酒席,杨长军急忙拦住:“我好久没吃家乡的红薯、豆腐、青菜了,就这几样就够了。”还叫了老婆一起做饭。吃饭时,所有的同伴都是儿时的老朋友。他们见他用筷子戳地瓜,吃得香甜爽口,都称赞他不忘根本的“薯菜总督”,“薯菜总督”的名声就此传开。

杨昌俊的“不忘根”还体现在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上。正如他所说,“经过反复思考,除了国计民生,没什么好担心的。”同治九年,杨昌俊任浙江巡抚。此时的浙江充满了战争和萧条,一切都需要做。杨昌俊先以民间微服私访,了解农民之忧、渔民商人之难的重点,然后带领浙江人民挖湖导河,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和桑。同时取缔了赌场、烟馆、寺庙和私娼,整顿社会秩序。在此期间,他还动员下属官员在西湖周围和湖外白堤两侧植柳,并赋诗一首:“我亲手种下垂柳三万株,西湖春色满新绿。如果他过去穿过双迪路,他会在街上跟着白素。”他表达了造福人民的追求和高尚情怀,并因此赢得了人民和同事们的钦佩和支持。

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完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存在的。杨昌俊本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清史稿·杨昌俊传》评价为“性与文,惟役为绥靖”。杨昌俊因“杨乃武大白菜”案偏袒湘军下属,被当作良家君子,导致冤案不断,从而受到人们的嘲讽和精神上的折磨。本案中,杨昌俊过于信任下属,一心保护州县官员,企图维持原判。清廷追究责任,杨昌俊因“不能如实* * *和“总是袒护下属”被革职。但左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高度评价了他担任浙江巡抚的七年历史:“杨昌俊随余杭案入官,论异同,臣无疑;但说明浙江人是渴望思考的,这也说明他们没有委屈浙江人。”也给了他一个公正的评价和解释。

柳树虽不如楠木,但毕竟是春天的使者,人们并没有因为杨昌俊的缺点而忘记他的贡献。杨昌俊反思自己的错误后,历史给了他一个在西北边疆建功立业、修正自我的机会。1865年,大汗完颜阿骨打入侵新疆,独立国家叫哲德沙尔汗,宣布脱离清廷。俄国趁机占领伊犁,英国虎视眈眈,意欲瓜分西北。1876年,在左的率领下,湘军进入新疆,开始了收复新疆的战斗。由于左的推荐,杨昌俊回到了西北。在左的军事上,他尽心尽力,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经济和出色的组织才能,使湘军得以全力收复新疆,维护祖国统一。杨昌俊自己也改变了形象,从一个污点官员,赢回了晚清名臣的历史地位。杨昌俊在新疆工作的那几年,应该也是最辛苦但也是最满足的日子。当他看到秦陇路柳树成荫,给萧瑟的西北带来勃勃生机时,立即赋诗一首《左贡赋·西去甘棠》:“将军尚未举边,湖湘儿女满天山。新植杨柳三千里,引春风。”它既赞扬了左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又表达了他对自己的污点可以洗刷的乐观态度。1880 165438+10月,杨昌俊曾担任陕甘总督,与钦差大臣刘锦棠共同策划在新疆建省。在杨昌俊50大寿时,左写了一本书,上面有他自己的话:“知神仙道,愿为一生留十田;回忆起当年美丽的地方,曾经陪黄鞠过重阳节,雇了名匠用楠木精制,派人送来洋服。字里行间,我盛赞杨昌俊的政治品德和政绩,洋溢着挚友的坦诚和真诚。杨昌俊有一个心腹,叫左。我想他的一生应该够古往今来了吧!

一位哲人曾说,历史就像一条河,一条河就是一部流动的历史。矗立在涟水河畔的“阳”倒映着千百年来浩荡的涟水,见证着中国浩瀚的历史,默默诉说着年复一年的家国情怀和后来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