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手抄报300字

元宵节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一般指春节前后到元宵节期间由政府举办的大型灯展,并经常伴随一些民俗活动,非常具有传统性和地方性。在元宵节的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中国人有看灯笼的习俗。

东汉舜帝年间裴国峰人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举行“燃灯祭斗”仪式,这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原始元宵节。南朝时期,在建康(今南京)出现了举行传统元宵节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最。元宵节盛于唐代,盛于宋代,盛于明代。

2006年5月20日,江苏省南京市申报的秦淮灯会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民俗;编号:X-50)。[1]

2008年6月7日,多地申报的元宵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X-81)。[2]

农历正月十五,迎来了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古人把夜晚称为“晓”,所以他们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元朝的开始。在春回的夜晚,人们庆祝这个节日,庆祝春节的延续。元宵节也叫“上元节”。

根据中国的民间传统,在这明亮的夜晚,人们点亮成千上万的灯笼来庆祝。出去赏月,点灯放火,猜灯谜,一起过元宵节,家人团聚,庆祝节日都是令人愉快的。

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之初,都城南京就举行了元宵节,这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元宵节。为了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幸福、天下太平,用灯笼装饰的场景开始从深宫、宗教场所走向民间群众,“灯火通明”的景象相当壮观。在这方面,梁、、肖钢、等。都用生动的诗句描述了南朝时期用灯笼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

东晋南朝时期,南京是当时中国的首都。秦淮河沿岸居住着许多达官贵人、贵族和名人。每到元宵节,他们都效仿朝廷,用灯笼装饰。东晋的诗人学会了用一首诗《诗灯》来雕刻牙齿,来描述当时装饰灯笼的情况。南朝孝武年间,造纸技术发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丝织品的大量应用,使灯笼色彩艺术迅速发展。

汉晋时期,每逢春月花开,蜀郡统治者都要“娱民戏西园”。与此同时,灯火通明,粉饰太平。

自隋代以来,装饰元宵节的习俗开始形成,装饰和观赏灯笼等活动开始蔚然成风。唐代魏徵的《隋书》中详细描述了南京装饰元宵节的习俗。

拉特兰集市

《唐代点灯日记》中记载,唐明帝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时逃往成都,与道士驱魔人叶清一起上街观灯。“初唐四杰”之一的鲁有一首《观灯》诗,诗中说:“锦里有香宴,初年有美兰。色远,光远。中国人疑星陨落后,楼如悬月。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这首诗讲述了当时成都灯会的盛况。

前蜀皇帝王建昌“游浣花溪,夜夜达丹”。当时“问的时候也开灯,费率不定”。后蜀皇帝孟尝君曾“观台灯”。

李商隐在《迫不及待看正月十五夜北京灯火》一诗中说:“月色灯满帝都,车珍贵。”可见唐代的元宵节早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北宋景祐元年(1034),在南京修建了最神圣的文轩王庙(今南京夫子庙),秦淮河成为一处风景名胜。孔庙灯会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

辛弃疾《玉案元Xi》:“东风夜千树开。它吹下来,星星像雨。宝马雕花车满路香。凤笛动,玉壶转,鱼龙舞通宵。”也生动地描述了南宋元宵节的盛况。

据细心的《武林旧事》记载,南宋都城临安,最初不过是街边的一些茶馆,元宵节挂灯笼叫卖。过了几年,渐渐成了气候,灯笼市场就形成了。元宵节通常在元宵节前几天开始。为了让花灯市场热闹起来,静音每年都会派人巡查花灯市场,根据各个店铺挂的花灯数量,发放一定的蜡烛、灯油和费用。正月十五,静音会亲自去过元宵节,随行人员会提着装满纸钱的口袋,在元宵节给流浪商贩发红包,感谢他们为元宵节的繁荣所做的贡献,这就是所谓的“买市场”。

拉特兰集市

为了确保赏灯民众的安全,当地官员在安保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在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期间,巨大的蜡烛或松木被点燃作为广场繁华地区的路灯,士兵袖手旁观维持秩序。路灯旁边,会陈列着几个罪犯,这个人犯罪的原因会写在他的身上。比如偷女人的发饰,或者行为不端,占了很多人的便宜,在女人身边耍流氓。其实这些人之前都是因为犯罪入狱的,拿出来公开展示。目的是警告犯罪分子,尽最大努力把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南宋皇帝也很支持元宵节。每年元宵节第二鼓,皇帝坐车,带领宫人到宣德门观看鳌山。鳌山是建在灯笼市场中心的鳌江形平台,上面挂着数百盏灯笼。鳌山规模在大宋《宣和遗志》中记载得很清楚:“从冬至日开始,我们在鳌山上开始建造一座高灯,长16尺,宽265步,中间有两根柱子。”《水浒传》中,李悝jy的东京闹市区的背景描写可能就是基于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情节。

皇帝赏灯的时候,静音会让一批挑选出来的衣着整洁、饮食卫生的商贩,或者歌舞优美的艺人,在宣德门外等候。皇帝会召集这些人在楼上表演,嫔妃们也会买商贩做的小吃。因为不知道价格,他们的收费往往比普通人高几倍,甚至有些摊贩一夜暴富。

拉特兰集市

此外,临安的一些大户人家还会在自家的花园和水榭里布置各种灯笼,开门让任何人参观,还会准备食物和酒,以示富贵。而那些住在幽静的油坊巷的小户人家,门前也挂着几个彩色的玻璃灯泡,远远望去,宛如仙境。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倡导元宵节,并将都城南京每年的元宵节延长至十夜,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元宵节。秦淮灯会在这一时期达到高潮。朱元璋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制作相当数量的彩灯,吸引人们参加盛大的元宵节。

明朝洪武五年(1372),元宵节更是别出心裁,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朱元璋也是打灯谜的高手,推动了元宵节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初,明朝开国皇帝朱迪“元宵节给百官放假10天”,继续布置,营造节日气氛。三年后,下令在南京故宫午门外,由能工巧匠组织灯会,精心扎好鳌山“万岁”灯,与百姓同乐。每年都会这样。明朝中期以后,南京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杜南范慧风光图》等图片生动地描绘了鳌山烟花璀璨、普通百姓观看演出的热闹景象。到了明末,《郑德江宁县志》中描绘的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

南京2011苏台灯会

与政府色彩浓厚的宋代元宵相比,明代的北京元宵已经演变为一种纯粹的市场行为。每年正月初十到初十六,各地的商人和手艺人都会聚集在北京,到东安门外的北街卖自己的灯笼。在这短短的日子里,不仅仅是灯笼制作技术的比拼,更是商业实力的比拼。每年北京的灯笼市场一开业,灯笼市场附近的商铺和房屋租金都会翻倍,比平时贵好几倍。如果不是生意特别大的商人,很容易不敢问。此外,灯具的样式和工艺新颖多样,有镶嵌稀有珠宝的灯具,也有从邻国或海外返销的灯具,吸引了络绎不绝的观众。一盏高价的灯要几千两银子。

阿明朝人姜异魁在《瑶山堂外》一书中记载了一件事:明朝元宵节时,北京一工匠用糯汁烧玻璃瓶,然后做成灯笼,可以蓄水养鱼,旁边点着烛光,透明可爱。王古志,黄岩人,花了好多钱在家里买了一个。他爱不释手,玩了一整天。有一天,他不小心把玻璃瓶打在了地上,摔成了碎片,哀叹道:“我家的打算一辈子都在这里,现在没了!”明代灯笼的精致程度和价值几何也可以作为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