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历史文化
长阳巴山舞获全国广场舞大赛金奖,大型土家族婚礼歌舞剧《土气巴人》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2006年,土家族“撒叶儿”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在第十四届全国广场舞大赛中荣获群星奖。
长阳民歌、南曲、长阳草锣鼓、都镇湾故事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长阳县“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苗族姑娘组成的团体“土苗兄弟姐妹”获得13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原唱金奖。
长阳民歌
长阳民歌以其丰富的演唱内容、灵活的演唱形式、高亢嘹亮而富有激情的演唱风格,与南曲、巴山舞一起,被誉为长阳文化的“三宝”。
长阳民歌主要有劳动歌和情歌。
劳动歌曲在劳动中产生,在劳动中歌唱。
不同的劳动方式和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劳动歌曲。
比如清江的船工、划工有雄壮有力的号子歌,田里除草有锣鼓歌。
唱歌时,两人、三人、四人按一定的曲调在田头敲锣打鼓,同时和田里的锄草人一起唱。但演唱的内容和顺序比较灵活,没有严格的规则,多为即兴创作。
长阳民歌有多种演唱形式,如独唱、对唱、一人领众等。
五句山歌是长阳山歌和山歌中特别发达的一种风格。它以七言五句为基本格,五句为一段,有独立的一章。
还有几个五句连词(长达32段),称为“捉五句”或“编曲”。
五句山歌的第五句往往是意境的升华,艺术趣味的所在,所以有“山歌五句单,四句易容五句难”之说。
所以五句要求第四句要能结尾,第五句要突出重点,画龙点睛。
南方曲调
南曲又叫“丝弦班”。
是湖北古老的地方曲艺,歌词丰富,音色优美。
解放前,这首歌逐渐没落,很多人只知道南曲的名字,却从未听过南曲的声音。
1961至1964年,省、专、县文化主管部门先后组织专门队伍对南曲进行挖掘整理,走访南曲艺人60余人,收集传统曲目140余首(不包括曲目相同但词不同),曲调32首,尚有【水葫芦】
南曲主要流传在长阳、五峰一带。从词的分析来看,和其他种类的歌差不多,但是很独特。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但是和长阳当地的语言、民歌结合的还是蛮多的。因长阳最先发掘整理,故名长阳南曲。
现已收入《曲艺词典》。
巴山舞蹈
巴山舞又叫“巴渝舞”,当地土家也叫“撒友儿嗬”。其特点是:击鼓祭祀,嚎叫起伏,歌声嘹亮,舞蹈粗犷,体现了土家族儿童的淳朴质朴;它的形式是:一人击鼓,大家对舞,鼓手领唱,舞者载歌载舞。
早在殷商时期,巴人就帮吴国上前线前割约,上前线后跳舞,殷人纷纷倒戈。
汉高祖刘邦看了他的舞蹈,乐此不疲,使乐师之传入宫廷,称之为“巴渝舞”。
到了近代,巴楚文化被挖掘、提炼、升华,命名为“巴山舞”、“跳丧舞”,名扬天下。
1986年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为孩子伤心》被誉为“东方迪厅”。
土家族四道茶
四种茶有独特的隐喻意义。
一杯茶——“壶茶”是用来招待日常访客的。
第二道茶点——鸡蛋茶,是用来招待“庸医”的。
也就是说,家里添了孩子之后,整个“敬酒米酒”期间都是鸡蛋茶。
三茶——饮蜜茶是婚宴前吃的。
四道茶——酥油茶汤,冬天用来御寒保暖。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巴人。
古代巴人作为土家族的祖先,除农业生产外,还擅长纺织,其“蚕麻”成为贡品。
故“回宇诸侯会中,持玉帛者皆国,巴蜀去也。”(《华阳国志·八志》)秦汉时期,土家族地区纺织业发达,“布”成为著名的贡品。
三国时期,在蜀国诸葛亮“今民穷国空,敌志不富而羡锦”的决策下,土家族地区的人民逐渐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术,织出了色彩斑斓的“土家锦”。
唐宋时期,随着土家族地区与汉族经济交流的增多,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女勤织,多户闹”的社会风气。
回到故土后,土家西兰卡普的挑织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土家族的姑娘们,她们一直没能跟母亲学会挑织技艺。女孩子长大结婚,也要有西兰卡普自己织的作品作为嫁妆,这样这项技术才能发扬光大。
(指女人)嫁给鳏夫
“填房”是我国再婚的普遍习俗,但鄂西有几个特殊的填房习俗:一个是“叔为嫂”,即自己的单身哥哥(嫂子称哥哥为“姐夫”)死后可以娶自己的嫂子。
在长阳后河一带,风俗各异,把“叔为嫂”的婚姻习俗视为不轨;二是“叔即兄”,叔指叔,兄指嫂,即单身的哥哥可以娶嫂子;第三种是“姐姐死,姐姐随”,即已婚的弟妹死了,姐姐可以嫁给姐夫。
结婚三天,不分大小
清江两岸,公公和媳妇,叔嫂平时互相防备。他们不同桌吃饭,走不同的路,坐不同的凳子,会引来笑话。
但是,婚礼三天之内,就没有这种禁忌了。公公和叔叔可以参加洞房。他们可以向新来的女孩要香烟,糖和钱包,互相讲笑话,互相打架。
这就是“三天无大小”的规矩。
三天之内,新媳妇不做家务,不出厨房,就像客人一样。“厨房三天”之后,她就不会随便做什么事了,一切都要按照她在娘家接受的家教来做。
这一习俗至今仍保留在鄂西。
古巴香炉石遗址
香炉石遗址位于鄂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东南0.5km的清江北岸,长阳县城东97km,清江中游。
场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呈斜坡状,西南面向清江,清江以下约30米。
地理环境十分独特,是典型的河边山寨文化遗址。
该遗址发现于1983,面积30000多平方米,但只有700多平方米暴露出较多的遗迹。
1988、1989、1995三次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中心发掘面积400多平方米,获得夏商周时期石器、陶器、骨器、青铜器等文物近万件,以及一批商代早期的巴墓。
还发现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两枚商代晚期和周初的陶瓷印章(印章)。
相关数列
巴图文化丛书(第二辑)和土家族文学原著丛书共20卷,450多万字。这些生动的文字,道出了土家族从古代长阳人到巴人,再到现代所经历的艰辛和曲折,揭开了一批“永恒的谜团”。
巴图文化系列,内涵贯穿古今,涉及长阳土家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是对土家族历史和人文精神的全方位解读。
全套丛书约300万字,由《林俊》、《长阳土司源流考》、《巴地域考》、《巴人源流考》、《村落空间与民间叙事逻辑》、《长阳近代军事史》、《长阳名人传》、《土家撒河》等组成。
其中《长阳文艺集(初版)》和《长阳文艺集(续版)》是明清以来长阳历史上的文化艺术资料集。
《土家族文学原辑》是一部文学史的传记,从多个角度记录了巴后裔的生存状态,深刻描述了土家族人的时代精神。
共65,438+00册,包括《老坝子》、《巴人第一王》、《黄雪如的故事》、《天和平档案》、《汪洋别墅》、《亲爱的家人》、《跟着太阳走》、《喊无声》、《如约而至》、《孩子与风筝》等。,大约65438。
其中,土家族寓言大王小创作的土家族长篇叙事史诗《老坝子》共23章,14000行,约70万字,内容涵盖土家族起源、历史英雄、重大节日民俗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