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的越来越迷人,AI怎么才能真正落地?

人工智能在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现在又被引爆了。

从政府、学术界、企业界、投资界到企业家,都把人工智能作为未来的方向;分析师和媒体从业者的海量分析报道,让人工智能迅速占据了每一个普通人的视听。

于是乎,就像历史上每一个行业的崛起一样,人工智能在载歌载舞的同时,也逐渐变得有点“扑朔迷离,令人着迷”。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人工智能催生了大量的新技术、新企业、新业态,为个人、企业、国家乃至全球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带动了第四次技术革命,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IDC预测,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支出将达到2758亿人民币,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50%。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支出将达到325亿元,占全球总支出的12%。

负面来看,人工智能虽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也在不断滋生“泡沫”,吹嘘它,跟风,噱头。近两年,数十家中美AI创业公司密集倒闭,大量AI创业项目中途夭折,不免让人觉得人工智能只是“看起来很美”。

那么,人工智能的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呢?怎么才能真正落地?如何实现规模的商业化?虽然人工智能的概念提出已经有60多年了,但是理论、技术、应用、商业的结合却没有很多前辈的踪迹。

因此,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开拓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尤为重要。

“场景驱动”是AI落地的关键

在人工智能的众多玩家中,阿里巴巴已经在努力成为这个角色。对于AI的未来,阿里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独特的AI发展道路。

12年2月20日,阿里云总裁胡小明提出了“面向产业的AI”概念: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实验室和PPT中的“概念性AI”,更应该是“产业性AI”。

胡小明表示,“工业AI”的提出是基于阿里巴巴对人工智能的三个判断:

“第一,要有场景驱动,我们在解决什么问题,这个社会的成本降低了多少,效率提高了多少;第二,人工智能背后是否有足够的数据驱动AI能力的提升?第三,是否有足够的计算能力支持我们的算法和深度学习;只有三种场景同时具备,人工智能才会有价值。”

阿里把“场景驱动”放在首位,这是阿里“产业AI”战略的核心,是阿里独特的AI发展路径,也是阿里实现AI落地的独家秘诀。

与很多企事业单位的做法不同,阿里的AI之旅并不是从实验室的研究讨论开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从基础业务部门开始,让AI从日常场景中“长出来”。

比如手机淘宝中的“拍拍李涛”功能,可以让用户通过拍照来搜索图片,就是从电商场景中衍生出来的,然后通过逐一解决技术问题,最终形成成熟的AI解决方案。

电商平台为阿里提供了AI成长的绝佳土壤。大量消费者的普遍或个性化需求,造就了不同的应用场景;海量数据为AI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阿里云强大的计算能力成为AI实现的加速器。具备这三个要素,阿里就能让人工智能快速发挥价值。

事实证明,阿里“自下而上”、“从现场来”、“再到现场去”的工业AI路径是正确有效的,推动了AI技术在工业应用场景的真正落地。

“双11”当天,机器人客服“阿里小蜜”承担了95%的客服咨询;机器智能推荐系统产生了超过567亿个专属货架;AI设计师“鲁班”在双11期间设计了41万张产品海报;阿里华北数据中心的运维机器人接手了运维人员30%的重复性工作。

不仅在零售领域,阿里的“工业AI”布局已覆盖城市、金融、司法、农业、教育、航空、工业、安防、环境、医疗等十大垂直领域,并陆续开花,旨在用AI技术重塑垂直行业。

比如在金融领域,阿里通过云计算和智能算法,将申请贷款过程中的人工视频验证减少了54%;在工业领域,阿里云ET工业大脑帮助天合光能提升电池A率7%;在智慧城市领域,阿里云ET城市大脑接管了杭州128路口的红绿灯,通过对视频等数据的总分析,优化了道路运行的速度和效率,使试点区域道路通行时间减少了15.3%。

在胡小明看来,过去的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技术与工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引发经济和社会的变革,AI也不例外。未来AI要深入各行各业,解决生活、生产、社会环境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从而引领真正的工业革命。

通过“产业AI”的布局,阿里在“产业与AI深度融合”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ET大脑”让行业共享AI红利

一年前,阿里云发布了人工智能ET,全面整合了阿里巴巴的语音、图像、人脸、自然语言理解等能力。在65438年2月20日的云起大会-京峰会上,阿里云正式推出了集城市管理、工业优化、辅助医疗、环境管理、航空调度等全球能力于一体的ET大脑,将ET的技能从单点升级为具有全局智能的ET大脑,全面布局工业AI。

ET大脑标志

在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看来,ET大脑的核心能力是“量子拓扑”,其诞生脉络可以追溯到爱因斯坦在1905发表的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从一个庞大的网络中,如何从这些传播表象中找到其核心路径?这恰恰是ET大脑的核心能力,也是一种独特的能力。”

闵万里表示,与其他AI产品相比,阿里云ET Brain将AI技术、云计算大数据能力与垂直行业知识相结合,基于类脑神经元网络的物理架构和模糊认知反演理论,实现了从单点智能到多智能体智能的技术跨越,打造了具有多维感知、全局洞察、实时决策、持续进化等类脑认知能力的超级智能体。

ET Brain的发布,意味着阿里云的AI能力已经从单点技术进化为面向垂直行业的全局能力。过去一年,ET大脑在城市、工业、医疗等领域获得了大量实践,量变导致质变,进而可以升级为各行业的“大脑”。闵万里表示,ET大脑将被设定为一个开放的生态,让创业公司、开发者和行业公司共享技术的红利。

除了ET大脑,阿里云还在云起大会和北京峰会上发布了ET航空大脑,利用运营优化、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分配停车位。预计每天将出动1700个航班,帮助旅客节省5000小时,大幅提高航班中转效率,从而降低延误率。

据李介绍,机场停机位的智能调度只是ET航空大脑的功能之一,它还希望深入到其他航空场景。此前,阿里云天池平台与厦航、白云机场联合发起智慧航空AI大赛,邀请全球工程师利用智能算法解决航空场景中的问题。未来,ET航空大脑将继续为航班智能恢复、机场地勤排班、航线规划等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打造智慧航空。

在云起大会暨北京峰会上,阿里云还宣布推出智能决策金融方案——ET金融大脑,具备智能风控、千人千面、关系网、智能客服等能力。

据阿里云金融部总经理徐敏介绍,ET金融大脑可以辅助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实现对贷款、征信、保险的智能决策和风控监管,可以大幅降低资产损失率,提高信用卡的预测准确率,推动金融机构探索互联网消费金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等普惠金融方面。

如今,ET金融大脑已经在南京银行、浙商银行、广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得到应用。,并在智能风险控制、“千人千面”金融服务、开发“新金融”商业模式等方面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推地促生态,让AI“造福大众”

从《终结者》、《黑客帝国》到《西部世界》,人类表达了对人工智能的担忧。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麻省理工学院人类动力学实验室主任、《智慧社会》作者亚历克斯·彭特兰(Alex Pentland)曾指出,我们应该担心的不是全球人工智能本身,而是其幕后操纵者。

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的工具。现在业界更愿意把人工智能定位为“增强智能”。它的目标不是取代人类,而是提升人类的能力,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人工智能不应该封闭在实验室里,而应该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结合,造福大众。

阿里倡导的“工业AI”,恰恰是开放其AI能力,造福大众的一种方式。阿里AI能力已陆续落地城市、工业、汽车、零售、金融、家居、航空等领域。在解决行业问题的同时,也给普通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了改变,让消费者切实从AI中受益。

阿里也在通过开放合作让AI能力惠及更多行业和消费者。

在云起大会和北京峰会上,阿里云与中国电信在安全领域展开合作,双方将于明年联合推出定制化的DDoS防护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普惠安全;新华书店与阿里云合作组建智慧书店,在消费端与顾客建立紧密联系,打造全新的“阅读生活”理念,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同时,阿里云宣布与隆平高科、中信云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将ET大脑推向农业领域,主要用于筛选育种、基础设施数字化、农业管理、基地选址、农作物产量预测。阿里云与宝马中国正式宣布,将基于物联网为宝马车主提供从家到车的一站式无缝远程服务,从而查询汽车实时状态,远程控制其智能生活。

除了将AI技术与行业深度结合,惠及普通大众,阿里也在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生态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推动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加速落地。

在云起大会和北京峰会上,阿里云联合张彤佳缘、贝查、智慧树、蚂蚁科技、德途等厂商发布了“AI视觉守护者联盟”,希望将人工智能、视频技术与工业、农业、教育等行业深度融合。

阿里云深度融入国家大数据战略,包括深度参与政府发起的两个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阿里云天池大数据平台聚集了110000多名开发者;阿里还与国内307所高校启动了普惠计划,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入高校,培养人才。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和落地,不仅需要“先行者”和“领跑者”,更需要整个生态的繁荣和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阿里及其“工业AI”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