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扮演梅兰芳这样的女性角色的男性有哪些?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或欣赏芭蕾,但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芭蕾是一门艺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影响力随着其受众的扩大而不断扩大。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观众越广泛,戏曲越高级。这里的广泛性不是以人数多少来判断,而是以民族的广泛性和社会影响的大小来判断。
越剧起源于100多年前的浙江省嵊县。起初只是在田里“地上唱书”和在门边乞讨的“门边唱书”。它的“舞板”表演简单方便,是当地人农忙后的消遣,或是穷花乞丐乞讨时的顺口溜、机智的歌曲。当时越剧的受众相当狭窄,说越剧“低级”也是有道理的。然而,经过短短百年的发展,越剧从各种表演艺术中吸取养分,走向成熟,成为当今中国第二大剧种。民国时期,一部传统戏曲能否风靡全国,关键在于能否进入上海滩,在上海站稳脚跟。越剧团在上海的成功成为越剧发展的关键。从名人到皮条客,越剧的观众一下子扩大了。50年代以后,其艺术风格仍在发展成熟,80、90年代与影视媒体广泛结合,观众几乎可以与国剧、京剧并驾齐驱。
越剧史上“十姐妹”合演《一山一水情》,轰动全城。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已经可以看出“高大上”了。京剧里有很多男扮女装的,细腻,心软;越剧讲的是男扮女装,豪迈果敢。我说今天的“新越剧”是先进的,因为它是在一批优秀剧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电影开创了越剧、黄梅戏的风格。上世纪90年代,继越剧《红楼梦》之后,一大批以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和故事为题材的越剧电视剧风靡全国。《珍珠塔》、《陈三亮》、《陆游与唐婉》、《说岳》、《唐硕》等一系列越剧,在剧本内容上都是标新立异、推陈出新的。其表演题材的创新可以说已经是全国首创。第一部亲密接触,一部越剧,改编自台湾省同名网络小说。南京越剧院新编的《多媒体大型神话越剧》和《刘一传书》在1954年经典剧目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豪华精致”作为越剧的艺术定位。最近听说韩非子的故事也要搬上越剧舞台。越剧表演内容的丰富和创新,是中国影视无法企及的。
“人活百岁,无奇不有。”经过百年的发展,越剧艺术日臻完善,在国内外的影响超出了任何历史时期。越剧并不低级,内容的通俗化、简单化是它的历史特色,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总特色。如今,越剧流派纷呈,不断超越。“低级”不是越剧的标签,而是大家对它的“老眼”。
我第一次认识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分为平话和弹词两部分。我应该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平话。小时候父母陪奶奶去看戏,各种戏我都看,京剧,越剧,川剧,豫剧,梆子,黄梅戏,相声,评书。我最早对文学的热爱也来源于我对戏曲的无知。记得当时家里有一本书《白玉堂》,是苏州评书大师金声伯先生编的评书。我先看了这个白玉堂,然后看了三侠五义和小五义。在我当时看来,白玉堂的辉煌是任何一本漫画或者成语故事书都无法比拟的。现在想来,确实是语言艺术的一种魅力,这可以说是我对苏州评话艺术的第一次相识。
不过唯一遗憾的是,我只在电视上见过弹词,而且它似乎总是只出现在古代的茶馆和饭店里。直到我进入大学,在戏曲评弹欣赏的课程中,完成了与苏州评弹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先生点评岳飞,金先生演奏歌词,盛小云女士教唱《死》等...苏州评弹能离我这么近。
之后我们都去了苏州评弹的大本营光宇书店,在茶馆里体验原汁原味的苏州评弹。“社号光宇,说古道今,吐玉咳珠,听雅歌;堂名仁本,雕梁画栋,飘于山中,西青翠。”“御前弹唱七书之王”王于乾隆四十一年创建广宇CCBA,开启了评弹艺术之门。停在光宇书店,我想,先生们创业艰难,祖上已经过世,并不十分感激。于是我回忆起小时候喜欢的金声伯的白玉堂,一直希望能再听一遍“吐玉咳珠”的雅乐。
后来了解了中国Pingtan.com,第一次听到了心仪已久的金声伯先生的原著,如《断后慈禧》《二霞游西湖》《阎仁民三审》等。苏州评弹的魅力就像当时一样征服了我。苏州评话、弹词的确是中国传统曲艺中的一流艺术,一流“文学”。
我和苏州弹词的第一次相识是从十几年前开始的,直到今天才真正认识。人生短短几十年,可以说对真正的艺术一无所知是一种幸运,这的确是我的幸运。
03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在哪里?
赖声川老师的《表演工作坊》在台湾省剧院拉开了舞台剧的序幕。
冯宜康和宋少卿的“相声瓦”赋予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新的生命。
李翰祥的黄梅调电影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享誉亚洲。
台湾省的布袋戏《中州儒生史》一度到了人去楼空的地步。
……
黄梅戏《徽州女人》好评如潮,使黄梅戏演员韩再芬在戏曲界声名鹊起。
郭德纲的“德云社”在2007年风靡中国,相声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的传统戏曲真的衰落了吗?没人去剧院了吗?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在哪里?
亚视11套《戏集》节目曾在绍兴花小白越剧团20周年特别节目中谈到白勺的经营状况:“绍兴花小白每年送戏下乡一百次,人们从陌生到熟悉。现在人们期待着绍兴花小白的表演。市场需求使得绍兴花小白占据了大部分的社戏市场。”可见,传统戏曲“不是没有观众,而是没有培养观众”。江苏淮剧院的李宪峰先生说,淮剧每年的演出数量非常有限,资金不足是最大的障碍。但是,当戏曲演员不再愿意在风雨中走上舞台表演时,离开他的观众是他自己的选择。时代不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单调,而戏曲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如果不主动进入大众生活,很容易被大家遗忘。时至今日,电影都没有辜负当年的盛况,更不用说地域传统的中戏了。艺术其实很难成为赚钱的工具。一方面,表演艺术的环境在恶化,其市场份额会被其他艺术形式不断剥夺;另一方面,剧场和演员都做不起亏本生意,不去争取,自然观众不断流失。
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在哪里?其实,从绍兴花小白和台湾省曲艺的一些例子来看,坚守贴近普通人的一线表演,坚持第一时空维度的舞台创作方法,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扩大影响力,“大舞台小银幕并举”,或许是一条可行之路。
目前,音圈两大支柱冯一康和宋少卿的台省相声作品《只有一个东厂》一度进入唱片销售排行榜前十,与斯蒂芬妮等偶像歌手的唱片相抗衡。看到了吧,真正有魅力的艺术是不缺欣赏者的,舞台在哪里并不重要,只要贴近观众,贴近百姓,任何地方都是国剧表演的舞台。就像超市应该建在哪里——应该建在有人的地方。
“红木家具当柴烧”的悲哀
第三十八集《评弹艺术》刊登了老一辈评弹艺术家金声伯先生的一段话“红木家具被拆开当柴烧”。金先生说:“平潭的现状不容乐观。把老祖宗留下的红木家具拆开当柴火卖,我觉得可惜。”“评弹艺术的特点是:‘说、唱、演’,‘理、味、趣’...评弹的生命力在于‘常言常新’,没有基础的评书最多是一杯淡茶...评弹不能开卖!评弹的唱腔,‘唱而不唱’;爵,‘爵而滑稽’。评弹有自己的艺术规律和特点。“说、玩、唱”和“理、味、趣”。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盲目追求‘政绩’。"
如果把每一种民间表演艺术比作一件漂亮的家具,我们可以做两件事:一是装饰旧家具;二是模仿旧家具,加入新元素打造新家具,但切不可随意在旧家具上“雕花刻字”,更不可“红木家具当柴烧”。任何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评弹的问题也说明了“红木家具”的所有问题:“许多传统书目没有执行;有些书没人说。书目丢了,艺术丢了,艺术质量在下降。有些演员不肯去书店讲长篇,书店请不到演员,观众听不到好书。更有甚者,他们对传承与创新的理解存在误区,即把‘滑稽评书’、‘小热’、‘唱歌评书’、‘歌舞评书’都当成创新。”艺术需要发展,当然离不开创新。但创新的基础是强调传统和继承。
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的一切事业都围绕着“改革创新”展开。中国人试图改变一切,甚至是为了改变,却忘记了改变的目的是什么。“红木家具”在今天可能不太实用,但一定不要在太师椅上加弹簧当沙发。
我们不反对使用沙发,但是沙发有自己的元素,红木家具也有自己的价值。切不可“拿红木家具当柴烧”!那将是时代的悲剧,艺术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
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戏曲的未来
我一直认为,成熟的戏曲艺术一定是一流的文学。古往今来,中国的许多作家和艺术家都是在年轻时去听歌剧中培养了他们的文学和艺术的萌芽。
胡适先生年轻时爱读《水浒传》和《猫王》,都是在讲演者剧本的基础上整理完善的。吴小如先生喜欢听和谈论戏剧,戏剧中的故事、人物和歌谣为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实例。普通农村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学知识几乎全部来自当地的地方戏。
戏曲是一种广义的文学。
大时代下,历史转型期,现在的大学生要么几乎羞于谈论戏曲,认为它不“时髦”、“现代”,要么认为戏曲和文学一样博大精深。大学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里最有认知欲望、最有包容性、最会欣赏艺术的一群人。然而,中国传统戏曲离大学生还很远。文学不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题材,戏曲成了普通人娱乐生活的次要选择。文学和戏剧好像在走下坡路,因为连大学生都不讲戏剧和文学了。文艺还有人剩下吗?鲁迅先生曾经嘲笑青年学生“晚上我要讲梅兰芳”,而今天我们可能会嘲笑青年学生连鲁迅都不讲。文学和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是提升个人的人文修养和自我人生品位,即“走向成熟”。修天地之义,修古今之法。这种义多表现在传统戏曲的舞台上,这种完人永远是传统戏曲的主角。
戏曲艺术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戏曲艺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
为期一学期的“评弹欣赏”课程即将结束。但是,国剧的魅力已经让我完全饱和了,它的精神和影响会伴随我一生。戏曲艺术的未来是我们大学生的未来,是民族文化的未来。
(25)
留下一路花香。
苏州大学05新闻汀洋0501408029
自从上了《戏曲评弹》这门课,我见到了很多著名的戏曲艺术家,尤其是那些女艺术家。一朵朵雌花在我们教室里开得灿烂,留下一路花香。我最喜欢的女艺人是我自己命名的“三个小女孩”——朱、盛小云和。
竹和竹叶滴着露珠的音乐
“朱”——这是一个非常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
主席台上朱的眼角,挂满了温柔荡漾的笑容。虽然她接触的时间只有短短的90分钟,但还是能看出她是一个沉稳,外向,乐观的女人。当她从你面前经过,像微风吹过湖面,像小溪穿过森林,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她会觉得很顺眼。在看朱的《莫愁女》和的《小传》等越剧的时候,我有点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因为我不敢相信朱演过这样一个角色。
朱好心地在台上给我们做了一个讲座,讲了她的母亲朱水昭和朱水昭与的友谊...看得出来她很想念母亲朱水昭。也许她在艺术造诣上无法超越母亲,但我能感觉到,她能继承母亲的表演和歌唱,继承母亲的艺术,欣赏母亲生命和灵魂归属的越剧舞台,她已经很满足了。
朱讲完一些越剧基础知识后,就开始测试我们讲课的效果,并为我们准备了礼物,包括他自己的唱片。她是唯一一个课后带礼物的老师。
最后,朱老师为我们唱了一段刘一的传记。现在我无话可说,无法再描述了。两个字——好看!《莫愁女》中的之子,《刘一传》中的,朱饰演的小生都让人过目不忘。她的身上既有传统戏曲的浓郁韵味,又融入了现代优雅的灵性,戏剧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水乳交融。所谓一代演员和观众,她的表演,还是上帝融入了传统的精髓,又契合了当代。
我不知道朱先生是否会扮演花旦。否则,将是越剧的巨大损失!
盛小云——看满天的云。
我第一次见到盛小云是在光宇书店。
场上,只有一个绣花屏风,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我在想,简单的道具怎么能表现出“中国最美的声音。”听了盛小云的评弹,我明白了,道具只是道具。
只是看着盛小云威严地坐在台上,这个评弹姿势就出来了。她的每一步,伸腰,扫鬓,一眨眼就低头,连衣服的微微抬高,裙子的轻舞,都像是蜜汁的流动,风的微微溢出,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武大郎与潘金莲第一次婚姻的机智故事,一波三折,滑稽搞笑,有喜有惊,有悲有怒。
听了盛小云的评弹,正如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的:“五脏六腑熨如铁,无一处不合。三万六千个毛孔就像吃了人参果,个个都不开心。”
下次见到盛小云,她会教我们唱《最近的花》。苏州评弹的美是写出来的,也是唱出来的。吴侬软语,时而轻柔,时而抑扬顿挫,九曲十八弯时悠扬,千转时哼唱,无限韵味在其中。
虽然大部分同学都不是苏州人,听不懂苏州话,但是他们都很热情,参与学习,因为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在课堂上学习音乐了。我是典型的北方人。听自己的苏州话发音,感觉真的很奇怪。盛小云听了我们的苏州话忍不住笑了,观众也笑了。在那个举国哀悼的时刻,盛小云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最温暖的微笑。
听着盛小云唱的《最近的花》,心里充满了激情。“我失去了我的骄傲,杨军失去了她的柳树,而柳树又轻又直。问吴刚拥有什么,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宽袖,万里为忠魂舞。突然传来人间一直蹲伏的消息,眼泪哗哗的流下来,下起了倾盆大雨。“她的歌声细腻、哀怨、激烈、低沉、高昂...
我们跟着盛小云逐字逐句的学习,虽然还是漏洞百出,但在外行看来,唱功还是过得去的。下课后,我给高中的同学打电话:“我今天学会唱片头曲《死华莲》了!”然后我在电话里炫耀了一下。
感谢盛小云,我们口中又多了一首流行歌曲。
石小梅-暗香浮动
年龄对女人来说总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女人更是遮遮掩掩。此时的她,眼睛已经爬上了若隐若现的鱼尾纹,身材看起来不再那么婀娜轻盈,大脑的记忆力逐渐衰退,对生活缺乏新鲜感和激情,身体素质逐渐下降,各种疾病也在悄然侵袭着你...简而言之,女人的寿命在逐渐下降。
然而,在课堂上,石小梅在聊天中告诉我们,她已经60出头了!顿时,全场惊呼一声,随之而来的是惊讶、钦佩、赞叹的掌声。总觉得石老师过得很精彩。人生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精彩的一页。但是石老师有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他活得好好的。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遇到石老师。去年的“戏曲进大学生”开幕式上,石老师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唱着歌拯救现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就觉得这个女人不简单。
现在有幸再次见到石老师,早早来到教室占了前排位置。在教室的讲台前,石老师和她的搭档化了妆,穿上了所有的服装。石老师的小服装真的很迷人!突然感觉有一种魔力——60岁的女人变成了20多岁的男人。旁边的女生惊呼“好帅啊!”但她似乎又意识到这是个女的,然后改口:“好漂亮!””事实上,无论是“帅”还是“漂亮”都无法形容此时的石小梅。后来一首《玉簪记》让我见识了石老师的唱功。
《秦调》讲述了苗昌在秋夜弹琴,遇到潘碧正的故事。这两个人用钢琴探索他们的感情,潘阆的话激怒了他们。苗常常假装生气,其实内心早已情绪化,埋下了一段痴情的故事。感觉石老师的表演是感性的,活泼的,丰富多彩的,一举一动都不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
于丹教授曾在一个节目中说:“拉开昆曲的帷幕,出入梦境,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在今天忙乱的生活中,除了我们必须遵守的不切实际的秩序之外,有没有可能给我们一个梦想的空间?”也许我们每个人在梦里能触摸到的,都是内心最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石小梅向我们展示的是她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26)
听着微风吹过你的耳朵。
-重温越剧
苏州大学0501408032新闻魏玉婷
小时候,跟着妈妈去看歌剧,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越剧。真实细腻的表演,委婉的唱腔,优美的抒情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遭遇”了流行文化,于是戏曲似乎成了老一辈的休闲消遣,而我们却迷上了似乎有着强烈时尚感的青年文化。
这一次,越剧名师朱走进教室授课,仿佛一下子勾起了他儿时对越剧的热爱。小时候会在录音机播放完曲子后牙牙学语,走到哪里总会哼一首小曲。现在突然觉得有一种好久不见,突然遇见越剧的感觉。
越剧是浙江地方剧种之一。曾被称为“小歌班”、“德都戏”、“绍兴文人戏”。起源于绍兴地区的嵊州、新昌。遍布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苏。越剧最初是由曲艺发展而来的。经过小宋班、绍兴男班、绍兴女班、综合艺术改革阶段,发展为六大流派:袁雪芬“袁派”,主要师从王兴华,唱腔朴实委婉,真挚诚恳,表演端庄文静,注重反映真情实感,塑造的多为善良温柔的女性形象。傅全祥的"傅派",主要师从师和京剧表演艺术家程,表演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塑造的形象多为多情痴情的女子。祁亚仙的“祁派”,由“元派”深化而来,唱腔迂回阴郁,表演自然大方,塑造的多是悲剧形象。尹桂芳的“音派”唱腔浑厚,表演典雅,多为风流倜傥之士。范瑞娟的《范派》唱腔充满男性之美,质感醇厚,表演充满生活气息,擅长演《憨厚率真》中的憨厚汉子。徐玉兰的《徐派》,华丽的唱腔,充满活力的表演,善于塑造多情的书生和才子。经过多年的发展,越剧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优秀的剧目。如《中国皇后》、《失落的布朗克斯露台》和改编自莎士比亚作品的《第十二夜》。随着电视的普及,一批优秀剧目如《孟丽君》、《梁祝》、《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红楼梦》、《沙漠王子》等被拍成了电视剧,其中一些还在国家级奖项中获奖。袁雪芬、傅全祥、祁亚先、、徐玉兰、、朱水照、王、、朱、毛等。
作为南京越剧团的著名演员,朱的表演技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既能唱出殷派浪漫典雅的小生,又能幻化成朱派委婉动听的唱腔。在她38年的舞台生涯中,她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双玉蝉》中的沈、的儿子、《刘一传》中的、《玉女蜻蜓》中的许、《八女投江》中的冷云、《儒林外史》中的张红献、侯等。老师的演唱艺术是在继承其母朱水照“朱派”唱法的基础上,又恰当地融入了“殷派”唱法的旋律,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色。在深情中洒脱,在醇厚的韵味中纯净,听起来回味无穷,感人至深。“朱派”的演唱风格与其表演风格一样:朴实、大方、含蓄、流畅、朴实、凝练、坚定,字正腔圆,发音准确,声音扎实。“朱派”唱腔的中板明亮、流畅、飘逸、朴实无华;慢板含蓄、浑厚、迂回,尤其是结尾句的七度跳跃,显示了她刚柔相济的魅力,是一种独特的降调。
这一次,小昭老师不仅带来了她纯正的歌唱艺术,还为我们讲述了越剧十姐妹的故事和山河情缘。以大仲马小说《三个火枪手》改编的中国历史题材《山河情缘》为题材,、袁雪芬、、傅全祥、徐玉兰、肖丹桂、朱水照、、、吴的名字传遍了全国。《山河恋》演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越剧十姐妹顽强抗争,最终取得胜利。《山河恋》的演出在上海持续了一个月。在用幻灯片逐一介绍越剧十姐妹时,小昭老师总是为我们唱上一两句她们的唱腔。比如《红楼梦》里宝哥和林妹妹的经典对唱,一个林妹妹从天而降,宛如一朵青云;直到他轻佻,骨子里都是淡淡的怪怪的;静如花照水,动如风吹柳;眉毛和眼角都很精致,说话声音和笑容都很温柔...一个刚柔并济的房间,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开满桃花的花园,看着两个可爱的人互相交谈的场景。情绪渲染极其有力,仿佛不经意间把你带入了那个地方。
这节课结束时,小昭先生为我们表演了著名话剧《刘一传》中刘一的咏叹调。这部剧也是他母亲朱水照先生的经典之作。当音乐响起时,“她如其所愿地感到内疚,于是忍不住借花向佛敬酒。”小昭老师立即从讲课的角色进入了刘一的角色。听着歌声,你就能感受到刘一此时的心情是多么矛盾和无助,进而唱出公主爱人的含义。因为世俗的礼仪和太多的约束,恐怕是浪费了公主的痴情。流畅活泼的歌声充满了刘一的无奈。老师在演唱中的真挚情感也生动地刻画了刘一的性格,这真的很令人惊叹。
听越剧就像一阵微风吹过耳边,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重温越剧,就像回到了童年简单的世界,充满了快乐。我想我会继续喜欢下去,闲暇时捧一杯绿茶,听一首歌,感受那种陶醉在心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