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做陶渊明却做不了陶渊明?

东晋名士陶渊明毅然离开漂泊十三年的官场,隐居庐山脚下,潜心农事,饮酒作诗,终其一生。真是精彩的人生啊!

所以陶渊明一直被认为是超凡脱俗的代表。而他曾经生活过的“世外桃源”,也给后人带来了无限的向往。

众所周知,陶渊明隐居的背后,是一系列不为人知的复杂的“隐情”。

陶渊明(公元365-427),又名钱,号五六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据《袁进书明传》记载,他年轻时曾做过官,做过江州献酒、参军、彭等小官。41岁离职,开始隐居生涯。

从上面的简历来看,陶渊明的人生和事业似乎都是失败的。他十几岁时就因其才华而闻名于世。“他少贵人,博学好文”,应该过得轰轰烈烈。

20岁时,他外出求仕,并发出了“逃遍天下,安身思远”的人生志向。但直到29岁那年,他才做了一个祭酒(一个没有实权应付场面的工作),但没几天就辞职回家了。从此在家闲着,喝酒,赏花,耕田,写诗。

陶渊明的诗意图景

当他家将近四十岁的时候,陶渊明的志向又复活了。他不相信自己在官场“大方”,开始在各路军阀的幕府中参军。都几年了,还是一点没起色。

东晋末年,陶渊明终于得到了他一生中做过的最有权力的官位——彭泽县令。这个位置原本是进一步升迁的绝佳平台,但陶渊明没能抓住,愤然离去。

傅抱石的“归庄”

据《晋书》记载,东晋皇帝伊元年,陶渊明被封为彭。冬天,郡太守派督学去彭泽视察。督察到了彭泽,就派人去见陶渊明。

陶渊明很厌倦这种接待工作。(这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不想面对这些飞得很高的出差,但又不能不做好去的准备。

这时,身边的店员提醒道:“先生,您要重新穿上官服,重新打扮,向行李致敬。不然会给上面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后很难升职。”

陶渊明听了这话,越来越不耐烦。他干脆转身回了县政府。途中,他还说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五斗米屈不了背,拳是村里的小人!”

回到县衙后,陶渊明顺手拿出公章,附了一封辞职信——《去Xi词》,交给了主任,头也不回地走了。至此,仅持续80天的县长生涯结束。

北宋苏轼行书《归去来Xi词》

陶渊明左走了,在后人眼中留下了一个帅气豁达的身影。但也有少数人能看透。这帅气的转身背后,其实是一颗极度难言的无奈之心。

他不适合当官员。

众所周知,陶渊明的性格散漫豪放,旷达豪迈。

但要想做一个好官,就要有很强的自律精神,要不苟言笑,要有尊严,要有气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要想长期做官,还必须懂得同甘共苦,拍上司的马屁。

陶渊明的本性决定了他做不到以上任何一点。他一生追求自由平等,生活更加邋遢安逸无拘无束,实在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和阿谀奉承。

陶渊明的文学朋友颜延之非常了解朋友的这个特点,所以在陶渊明死后,他写了《道正诗》?上面写着:这哥们“不在乎细节”——不关注小节;我这哥们儿,“道非连,弃官从良”——他的性格不适合官场,不如转到自己喜欢的,逍遥自在。

家庭条件差,政治背景高缺,升迁无望。

众所周知,想不想当官是你自己的事,但能不能升职是你上级的事。陶渊明在官场十几年,却不能升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没有政治背景。

有资料显示,陶渊明出身官宦,据说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不过,就算当年的陶侃哥再凶,要是到了陶渊明这里就爽了,和熟人互相吹牛也是可以的。

东晋名臣陶侃。

事实上,陶渊明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从小家里就被围墙围着,“弱时穷”,穷得只能露宿街头。再加上性格孤傲,人脉积累不佳,四十岁才尽全力做了个县太爷。

陶渊明虽然才华横溢,但官场中人都是“实诚之人”。你没有背景,没有靠山,交不了关系。谁会帮助你?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陶渊明心里也想明白了,他的升官是一个梦。与其勾心斗角,“不如跳舞”——回家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也是一种乐趣!

叶的《隐居》

他是靠基本资本支撑的。

也就是说,家里有足够的钱让他折腾。虽然老祖宗的名号再好,陶渊明的手更差,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道士还有房有田。

陶渊明敢果断辞职,心里肯定有底。他没有“五斗米”的工资,但也能保证一大家子能隐居。

于是他辞职后,卖掉了祖上留下的所有土地,带着一家人隐居在庐山脚下。相传陶渊明隐居之初,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堂八九间”,心态十分轻松,在诗中留下一份欢喜与浪漫:

我在南山下种了豆子,田里的杂草长满了豌豆。

清晨早起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月光下扛锄头归来。

植被覆盖的羊肠小道,夜露沾湿了我的衣服。

弄湿衣服不可惜,但希望不要违心。

陶渊明倒霉了。一场持续四年的艺兮大火烧掉了他所有的资产。没房没地的一家人只能先登上一艘破船,然后转移到南村。从此,他在精神世界过着真正的隐居生活。

清石涛的陶渊明诗画

他嗜酒如命,官方体制容不下他的习惯。

陶渊明几乎一生都活在酒坛里!

陶渊明喝酒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来说明。据《晋书》记载,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朝廷赐给他三百亩土地作为赏赐。他收了田以后,让手下人种各种各样的高粱,可以不假思索地酿酒。

在妻子的再三恳求下,他才勉强同意让出50亩给妻子种粳稻,剩下的250亩全部种上高粱供他酿酒喝酒。

在陶渊明眼里,酒是一刻也离不开的好东西,酒是朋友。不一定是陶渊明讨厌做官。

当时江州有个刺史叫王洪,是个贪官。他想结识陶渊明这样一位儒雅的文人,但陶渊明的朋友都不直视他。但这位王女士是一个官员滑头。四处打听后,她得知陶渊明爱喝酒,于是准备从这里下手。

有一天,王弘听说陶渊明要去游览庐山,就拿着酒和好酒在去庐山的必经之路上等着,邀请陶渊明喝酒。

陶渊明当时患有脚病,一瘸一拐的不方便。但是当他看到远处有人拿着酒跟他打招呼的时候,陶渊明好像挂了,跑到人群中。“到了之后,高兴的一起喝酒”,也忘了恨王红。

陶渊明饮酒图

在陶渊明心中,喝酒比什么都重要。他的好友颜延之因公路过浔阳,拜访了他的老朋友陶渊明。他们天天喝酒,每次喝完都会“一醉方休”,不醉不归。

还有更神奇的。颜延之走的时候,给了陶渊明两万块钱。陶渊明只是在这里和朋友们挥手告别,然后转身去了酒楼,把两万块钱全部放在了酒铺里。餐厅在陶说“我一会儿去拿酒”的时候很惊讶,让我来找你的时候马上把酒喝了——数点钱也是浪费时间。

不认识陶渊明,有酒可以做他的客人。所谓“贵者贱者有酒设。”邻里乡亲,只要你请我喝一杯,“虽然不认识主人,但我开心,醉了就还。”给谁打电话,随叫随到,喝到烂醉。

陶渊明与家人共饮菊花酒。

陶渊明至死都很在意,也是酒。临死前,他为自己写了一首挽歌:“但我恨活着,就喝不够。”。据统计,陶渊明的作品几乎都含有酒!

我想问一下,一个嗜酒如命的男人,哪个法院系统能容得下他?于是他毅然抛弃了官印,退居农村,终日以酒为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乐事。

宣《陶公赋醉图》

陶渊明的处事风格和饮酒作诗的爱好与“竹林七贤”很相似,但他结合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将七贤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如果说酒后无诗,陶渊明是彻底醉了,但他发起了田园派,为他的退休生活增添了一盏闪亮的灯。

王庆?桃花渔船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隐逸是大环境下的一种无奈,小环境下的一种自由行动。当他拒绝“五斗米折腰”的时候,就注定了他的仕途没有出路。

但他的隐居不得不说是明智之举。他的隐居,让他做了自己最喜欢的事,成为了最喜欢的自己。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有机会将田园诗歌发扬到极致,让后人读到如此优美的诗篇。

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做自己!

东丽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