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校园文化
校训《中庸》:“知、仁、勇为天下之德。”朱注:“天下之称大德者,古今之理也。”也就是说,“知、仁、勇”是古今通行于世的美德,在历史上也被称为“三德”。
“知”和“智”指的是人的知识和判断力,即智力。论语子涵:“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一个有见识的人,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善恶,所以他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不会被纷乱的世界所迷惑。有爱心的仁者,大公无私,从不患得患失,心胸开阔,所以无忧无虑,经常处于快乐的心境。有勇气的人无所畏惧,有勇往直前的精神。
“近”是指亲近、亲近、亲近,可以引申为“追求”,如古语中的“近名”。“近知、近仁、近勇”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追求道德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从遵守校训、树立志向开始,贯穿用人的一生。
“三爹”有永恒的价值,常新常新,这也是人应该具备的美德,不仅在古代,即使在今天也是如此。对于城市学院的师生来说,只有具备智慧(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行为、判断)、德性(健全的人格)、勇气(敢走敢拼敢创的精神),才能真正服务于城市化进程,取得人生的成功。
“三个爸爸”与“三元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办学思想)相互兼容,形成有机体系,是“三元教育模式”的必然逻辑延伸,并赋予其哲学基础。“三元教育”:健全人格+复合型专业+实践能力
健全人格——指全面完善的性格修养。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全面发展,人格的完善是最重要的。学校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人格健全的人,其次才是知识技能丰富的人。健全的人格包括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修养、不屈不挠的心理意志、顾全大局、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勇于竞争、创新进取的热情等。
复合型专业——指全面合理的知识素养。学院注重基础理论教育和通识教育,人文科学知识交织,克服文理工科艺术学科倾斜倾向;并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每个学生第二专业兼职的机会和权利,使其以广泛的知识面适应社会的需求。
实践能力——指综合实践能力素养。大学教育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努力实现从书本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江源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城市化服务,为城市培养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级蓝领和中初级白领,所以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必然的。与就业期望相比,一个合格的江源学院毕业生应具备应用专业技能的能力,熟练、规范地运用母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具有较强的用外语进行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运用计算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并协助学习和工作,组织、协调、团结、合作并独立开展工作,创造性地学习和研究问题,等等。“实用”指的是能力的实际程度,必须是实际的、实用的,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标志诠释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的标志采用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利用视觉循环产生的不同形象,达到感召思想、代表形象的目的。整体来看,logo看起来像一个西式的领结,象征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中高级蓝领、初中白领”;领结由一个核心结和两个对称的翅膀组成,可以分解成三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块,以揭示学校“三向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其中央核心结可视为“健全人格”,左右两翼分别代表“复合型专业”和“实践能力”。当我们逐渐将目光移向标志的内域时,可以清晰地得到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或彭的形象,这不仅与院长与彭所阐释的“三元教育模式”的结构关系隐喻不谋而合,而且与新亚时期老校徽中的雏鸟造型也形成了一定的传承关系。“鹰”也可以看作是校训“三个爸爸”的体现。鹰极其敏捷,野心勃勃,能在万米高空看到地面的微小事物,接近“智能”。《大笠》说:“正月,鹰为鸽。鹰被杀也是被杀;一只鸽子被杀死时并没有被杀死。善变而仁慈。所以,也是如此。”唐人《白鹰赋》:“似君之节。”这种说法接近“仁”;鹰是猛禽,行动大胆,跳跃飞翔,速度极快。唐朝的《苍鹰颂》说:“周官以司各特为师,韩以大将为师。”《左传》中女娲淡泊政治,说“待人如子,惩恶如仇,追鸟如鹰。”这种说法近乎“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