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军:详解华为智能汽车战略|汽车产销

采写|陈豪、于杰监制|汽车制作无论华为在做什么,大家似乎总是更关心华为是否夺走了车企的灵魂?还是华为又要造车了?

165438+10月15,在Aouita 11亮相后的专访中,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首席运营官王军表示,“说白了,我们只是提供部分零部件。”

有意思的是,相对于外界对车企灵魂的担忧,王军表示,SAIC一直以来不仅与华为有合作,双方都认为媒体误读了“灵魂论”。

同时,也没有任何合作车企对华为的全栈商业模式以及车尾悬挂“HI”标识表示异议和拒绝。

其实从2019上海车展开始,华为就高调宣布进军汽车行业。两年多来,华为在与合作伙伴日以继夜的讨论中历练“经验”,明确形成了两个定位——“帮助车企造好车”和“帮助车企卖好车”。

日前,在Aouita 11上,华为展示了华为Inside全栈商业模式的最新成果。

王军对这个阶段性成绩很满意,评价为“绝对国内领先”。

华为Inside的能力

“我们和长安合作的时候,只是想做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为面向未来的软件定义汽车不断迭代。不仅是软件,硬件也可以成为构建持续迭代的能力。”

王军表示,在搭载长安奥威塔的华为Inside车型中,应用了华为智能汽车的全栈能力。它的核心是一个名为iDVP的智能汽车数字化平台。

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iDVP具备软件迭代、硬件即插即用、缩短整车开发周期的能力。王军表示,iDVP相当于一个底层的“大软件操作系统”,更大的能力在于除了可持续迭代进化之外,还打通了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智能车辆控制三个控制域。

“我们为每个领域都做了自己的操作系统(自动驾驶仪、智能驾驶舱等。).在这个操作系统之上,我们做了一个操作系统来打通三个域。”

王军说,目前国内还没有人能像华为这样做到这一点。所以在智能汽车技术领域,目前华为肯定是领先的。

除了iDVP,华为Inside的“全栈包”还包括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智能驾驶舱平台、雷达、BMS电池热管理系统等。

而且对于“全栈”能力的定义,王军在采访中做了一系列的反问。

“大家都在做算法,但你能做几个计算平台?”

“你能做多少芯片?”“芯片上能运行多少操作系统?”

“有些仍然需要高精度地图。几个?”

“要做好自动驾驶,就得有传感器。有多少可以做传感器?尤其是对于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性能指标能做几个?”

“如果真的做全栈,可以算出全世界有多少。”

合作中没有“灵魂树干”的顾虑。

但是“我肯定要发表评论。”

“后来,我在SAIC和许多人谈过,包括陈虹主席。其实双方包括我们的领导也有反映,大家的感觉是媒体误解。”

对于今年6月SAIC董事长陈虹提出的“灵魂论”,王军表示并不影响华为与车企的合作。也没有合作车企反对或拒绝在车上使用“HI”标识。

因为王军认为华为是元器件供应商。车企创造差异化的能力来自其他几个方面。

“区别的核心是品牌,第二是它的造型,第三是汽车厂的基本造车能力,第四是你的供应链,然后是你的整体销售能力,这是一个端到端的能力。说白了,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些零件。”

王军举例说:奥伊塔11是SUV,极限福克斯阿尔法S是轿车。华为的激光雷达会根据这两款车的外形,改变结构部件做出不同的搭配。

据了解,Aouita因为激光雷达的匹配改进,已经落后进度很久了。

华为BU于2019正式成立。和车企两年多的合作感觉如何?采访中,王军总结了“经历”二字。

“整个过程对华为来说是一次体验,因为我们一开始真的不懂车,但是通过和这些车企的合作,对华为来说也是一次汽车领域的经验积累,真的帮助很大。”

另一方面,王军表示,华为在ICT领域的一些想法与未来汽车发展理念非常接近,也能促进合作车企的成长。

王军对两年来的合作成果感到满意。因为“无论是HI模式还是华为智选模式,都真正摆脱了传统的供应商模式。”

如果说传统的汽车供应商提供的是标准件,那么在智能汽车时代,我们要结合每辆车的性能、配置、空间,做出各种定制化的零部件。

王军说,“华为高成本的人力投入,每一块都需要定制。如果最后车卖不好,我的投入就白费了,我一定会提意见的。”

所以虎威Inside的重点不仅仅是整个栈,更是双方深度定制化的合作。

如此深入的合作也是虎威Inside模式只选择三家国内合作伙伴的原因。因为“投入太多”,“我做不了。”

“板凳要能冷坐10年”

“国内汽车产业链很不完善,整车产业链更是难以打造。我们希望华为进入这个赛道后,能为我们在产业链上的贡献添砖加瓦。”

王军表示,相比手机产业链,汽车产业链不仅复杂得多,而且对汽车级产品的认知也非常深。此外,国内汽车产业链有待完善。这些现状对华为来说也是机遇。

华为汽车相关业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应商角色,即王军负责的智能汽车BU业务;另一种是利用华为的渠道帮助车企卖车。属于华为消费者BG。

其中,智能汽车BU的业务定位可以理解为两部分:一是华为Inside的全栈业务模式,二是tier1或tier2的传统供应商业务模式。

目前华为作为tier1和tier2,在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智能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智能车云、传感器甚至热管理系统等方面,都有来自国内外的定点合作伙伴(10到70家不等)。

采访中经常被问到,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最不深入。除了国内的长安、BAIC和广汽,还有一家国外的车企。为什么只有四个?

王军表示,“因为自动驾驶的投入非常大,现在我有1000多名R&D人员。真的可以说是没日没夜的工作。”

除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投入,王军认为自动驾驶“绝对是一场长跑”,未来真正能活下来的人并不多。

“并不是说冷板凳可以当10年的冷公司。我觉得真的做不出好产品。就像我们老板说的,这个行业不是馒头,而是一锅出来的夸。这需要长期的战略耐心。”

写在最后

尸体是谁?灵魂是谁?竞争对手是谁?谁是合伙人?

在智能汽车的巨大浪潮下,大家在争先恐后冲在最前沿的同时,也在努力定义自己的角色,确定其他玩家的角色。

但最有争议的角色可能是华为。

其实比起造车,在缺口更多的供应链上深耕可能更难。

有人说,华为一向高调,野心勃勃。采访中,王军并没有否认“野心”。

然而,为了探索一种适合智能汽车的合作模式,华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在与车企的谦虚谨慎的合作中吃了不少苦头。

华为能否把自己打磨成一把无敌利剑,成长为中国的“博世”,只有时间才能揭晓。

或者说,你还觉得华为能造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