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家乡在哪里?

家乡之争起源于河南省鹿邑县。千百年来被官方和民间公认为老子故里。但从1990年代开始,就有了“老子故里在杨过”的说法,于是两地的老子之争开始了近20年。两地之争的开头如下:1990。6月,鹿邑县太清宫镇迎来了一位来自台湾的客人——来自台北中国道教学院的马秉文(祖籍杨过),陆毅老子学会会长张敬之陪同。回到台湾后,马秉文给张敬之写了一封信:“来到老子的出生地祭祖,是一生的光荣。”同年7月28日,一位老子故里陆毅人给马秉文(杨过人)打招呼,给张敬之写信:“老君台、太清宫现有建筑陈旧荒芜,想筹钱修缮,但不知修缮费要多少……”。没过多久就收到了超过654.38+0万美元的捐款。1990 165438+10月17马秉文又给张敬之写了一封信,说经他调查,老子出生在杨过的理由比陆毅多。马秉文突然提出老子的家乡不是陆毅而是他的家乡杨过,一时让陆毅人难以接受。关于此事,主要当事人马秉文和张敬之都已过世,其中的纠葛难以揣测,但杨过曾在媒体上发表文章《老子的故乡在哪里》这篇文章描述了另一个版本。文章说,“1988年3月,马秉文再次回到杨过,现场考察后非常满意。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他的孙子马杰开始自费在郑店村的吴家河挖。他发现了九口井,挖出了十多块石板和大量汉砖、瓷器等文物。随后几年,马秉文辗转于杨过和陆毅之间。通过对比,最终,急于一睹为快的陆毅只能眼睁睁看着这1万美元投入杨过,从而拉开了两县近20年争端的序幕。

“老子故里在河南陆毅”证据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既有古代文献,又有出土文物为证,考察的地理位置完全接近。同时,也证明了老子故里在杨过的说法是不充分的。关于老子故里的位置,古今学者提出了很多意见。其中,的理论(刘庞生1998)最具结论性,流传最广,而的理论最具迷惑性和谬误性(孙2002,2003)。本文从四个方面重新论证了陆毅的理论,而杨过的理论是不成立的。关于老子故里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老子列传》。上面写着:“老子也是楚库县李湘曲仁里人。”楚是古代的楚国,古县是现在的鹿邑县,(或赖乡)是鹿邑县。

太清宫镇,老子故里以东,曲仁里是乡政府所在地——太清宫集。这是铁证,历朝历代,历久弥新。例如,古库县现在是陆毅,有几个公共和私人著作。

地下证据确凿。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队在太清宫镇出土多周。

河南陆毅太清宫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唐、宋、元时期的青铜鼎文物和铭文,发现了宋代宫殿遗址。整个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其中有一个3000平方米,是故宫太和殿的两倍。上世纪80年代,河南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修复,修建了太极堂、三圣母院堂、娃娃堂、围墙、山门等。,并重新雕刻了老先生的玉像,安放在太极堂。在阴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春秋至商代的夯土建筑、祭祀坑、马坑和大型墓葬。马坑发现三处四坑,一般是四匹马合葬(所谓一床)。马骨架排列有序,以四马骑大车的姿势摆放。马头上有青铜饰品和皮带的痕迹,每匹马都埋有壶、盆等陶器。大墓为汉形墓,有两座墓,南北长47.5米,宽7.5米。墓内共发现13具被埋人骨骼和1具狗骨骼。墓中有大量精美的文物,包括68件青铜容器、20多件武器和工具、80多件玉器、100多件陶瓷以及大量的钱币、贝壳和骨头。出土的青铜器多为酒器,方器较多,如方尊、方子等。比较特别的造型是一个龙形的天蓬,上面盖着三个龙牌躺在上面,下面是一根芦苇。淡黄色的液体依然保存在酒中,酒香依旧。有些青铜器上有铭文,如长子、长子口、戈丁。其中长子口最多,可以确定墓主人应该是“长子口”。玉器有戈、刀等礼器,也有壁、环、黄、柄、条等礼玉和佩饰,还有牛、虎、鹿、鸟等玉雕。出土有石编钟、铜钹、骨排箫等乐器,5件骨排箫,其中两件较好,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排箫实物,将排箫制作的历史提前了数百年。根据出土器物的特征和埋葬习俗,该墓的年代应为商代末期至周初(刘玉振2003)。从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早在商代末年、周初,这里就是中央王朝的军事据点或方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