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上的“汉奸汪精卫”石刻是什么?

民国时期最大的汉奸汪精卫曾鼓吹“曲线救国”论。

汪兆铭(1883-1944),浙江殷珊(原绍兴县)人,广东三水人,笔名精卫,故历史上常称“汪精卫”。早年,他参加了革命,并试图暗杀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统治时期,他去法国留学。回国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于1919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出任广州校长,汪精卫任广东教育校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任中宣部部长。后期思想明显退化。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避难日本,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成了汉奸。1944在日本名古屋死于“脊髓病”。

九一八事变后,王找到了与蒋合作的机会。1932 65438+10月28日,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事端,给汪精卫一个下马威。

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人心可用,士气高涨。

汪精卫从一开始就被对日本的恐惧所围困。他被日本天皇的傲慢冲昏了头脑,只看到了日本的强大,而没有看到中国援助的优势。他认为:“不言而喻,中国的军事经济在物质上落后了几十年;就是组织也幼稚不完善。”(注:见《汪精卫传》第120页)他怕打仗,竭力议和。1932年5月,经蒋介石、王同意,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1935年5、6月间,他批准了《河美协定》和《秦图协定》,将华北主权移交给侵华日军,引起舆论哗然。同年6月165438+10月1日,汪精卫被王亚樵派来的义士孙凤鸣打成重伤,进入脊椎的子弹无法取出。医生断言汪精卫活不了十年。

1937“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到了8月3日,王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求和的心情。他说:张炎说:“吴死,无人死。不是很丢脸吗?”明知救不了吴,而只有自己垂死挣扎,却想着自己死了以后,所有没死的人都要做奴隶,这怎么能关到最后,这也不是办法。王的言外之意是:“死不值得”。他还说:“然后呢?如果你会吃亏,就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吃亏了,吃亏了就有补偿。”(注:黄美珍《汪精卫投敌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版。177页)虽然这句话的语境中有“战斗”“抵抗”等词语,但对日本投降念念不忘的心态非常明显。

汪精卫

1938年8、9月间,周佛海的代表梅四平在香港与日本首相近卫军的代表松本佑二举行会谈。日方提出“不占领土、不赔偿、两年内撤军”,支持汪兆铭和平运动。

1938 65438+2月,在汉口国防最高会议上,王主持召开第54次常委会议,通过接受日本提出的条件的决议,煽动在日本提出的停战条件上签字。(注:见《汪精卫传》,第134页。)

1938 10,他在会见海通社和路透社记者时说“停战的大门没有关闭”。他无视轰轰烈烈的抗战,执着于和平。(注:黄美珍《汪精卫投敌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189-190页。)

周佛海策划高宗武、梅四平与日本今井武夫、贤治签订《崇光堂协定》,王起初并不知情。当周、梅以“日本承认汪精卫在和平运动中的领导地位”的秘密协议表达对汪精卫、的贡献时,汪得了宝,心安理得,宁媾和,不死抗战。从此滑入了媚敌卖国的深渊。

汪精卫优柔寡断,任其“亲日”分子摆布。为了最终实现其夺取国民党内最高权力的个人意志,实现其“与日和平”的政治主张,他加快了谄媚敌人投降日本的步伐。

汪精卫圈子里最重要的人物是陈璧君和周佛海。

对王久居在蒋介石手下生闷气并不满意,但又助长了王“反蒋夺权”的欲望,想开始新的生活,独立经营,却不知大义。为了讨好日本人,陈甚至认为“东北五省根本不是中国之地”,“奉天本来就是清朝带来的嫁妆,现在只是把嫁妆拿回来而已”。(注:见《汪精卫集团投敌》,第191页)为了让王独立掌权,他无耻地放弃了东北的领土主权。

1938 10梅思平带着机密文件回到重庆。王在家里设宴招待梅。送梅出了客厅,劝王归降,说:“梅先生明天就要走了。这次你一定要下定决心,不能反悔!”汪精卫连连说:“决定了,决定了!”(注:见《汪精卫投敌集团》,第273页)

1938 65438+2月梅四平以王要离开重庆另一个政府为条件,将日方带到重庆。投降派在王府住了几天,还没有最后决定,坚持要走。(注:见《汪精卫投敌集团》,第326页)

周佛海有政治野心,对自己国民党宣传部长兼随员室副主任的职位并不满意。他一直以为总有一天“中央政府会在十分钟之内产生”,所以他积极计划下放到日本,创造一个“自己的新世界”。1938年6月,周佛海秘密指示高宗武联系日本,后又催促梅四平参加。最后一周,梅约王出去,然后跑通了高宗武和梅四平。日军司令部会议认定王为谈判对手。周是整个降日运动的“始作俑者”。

从65438+10月到165438+10月这两个月,周为王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王犹豫了一下,周劝他开车:“你还当外交部长的时候,跟日本人打交道就顺了!”周在心里责备“王的性格,他认为不一定”,“不负责,不果断”。不过,他也了解王的性格。“得出的结论是,虽然有重复,但结果还是会按计划进行。”(注:见上海人民出版社《周佛海日记》)

还没等王出发,周已经扛着大旗去了前站。

在犹豫、妥协、摇摆中,正是梅四平和陶希圣的一再劝说和火上浇油,汪精卫的“下船”才这样出发。

汪精卫访日时和头号甲级战犯东条英机。

有人说:“王粲先生离不开毕钧,也离不开毕钧”(注:见《汪精卫集团投敌记》,第461页)。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成了汉奸,也是在、周佛海手里。

王的懦弱和自卑,导致他被日本的狂妄冲昏了头脑,没有辩证地看待抗战,没有看到中华民族胜利的前景。“恐日症”使他求和投降。优柔寡断的性格很容易被别人左右,推上卖国求荣的道路。1938 18年2月18日,汪精卫离开重庆,19年2月29日,发表阎典第三次声明回应守卫,在背叛国家的道路上一步步滑向深渊,最后身败名裂。王的个性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中国,1938年底,日本近卫内阁两次发表《近卫声明》,在政治上公开引诱和投降国民党政府。这时,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裂。汪精卫作为国民党副主席,公然发表奸诈电报,表示响应“近卫声明”,走上了可耻的卖国之路。

汪精卫在电报中提出了自己对抗战的认识:“抗战一年多,已造成极大痛苦。如果战争仍能在正义的和平中结束,国家的生存和独立就能得到保证,即抗战的目的已经达到。”

不久前,日本政府发表了旨在毁灭中国的第三次“守护声明”。蒋介石对此痛斥,“骨子里藏着一把机械剑”,“这是敌人吞并中国,独占东亚,进而企图征服世界的一切妄想阴谋的总供认;这也是敌人毁灭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所有计划的全部暴露。”

汉奸汪精卫

但汪精卫在电报中对此进行了辩护:“第一,睦邻友好”,“第二,共同防共”,“第三,经济支援”。汪精卫最后说,“为两国永久和平奠定基础,是我们为东亚幸福应尽的努力”。

早在1937年“七七事变”时,日本人抛出“中国三个月就要灭亡”的狂言时,汪精卫就发表了题为《人人要讲真话,人人要负责》的演讲。他说“和则两败俱伤,所以会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吃过苦,吃过苦之后会得到补偿”和“打则两败俱伤。”

另据记载,汪精卫曾问冯玉祥,大家称之为“抗战到底”。这个“底”在哪里?冯说“日本无条件投降”就是底。对学者汪精卫来说,“这简直是对丘八的傲慢无知”。

汪日勾结后,西方各国纷纷发表声明维护“九国公约”;美国国会很快通过了对华贷款;英法等国在欧战爆发前就部署军队加强远东防御。抗日战争的黎明,可谓开端。

周恩来曾经评论过蒋介石。他可能不是一个好的战术家,但他是一个好的战略家。这样的战略家的眼光,汪精卫是没有的。

早年摄政王遇刺前,革命党一度认为刺杀意义不大,风险太大。汪精卫为此写了《论锅》,认为革命如做饭,需要锅,需要工资。水壶,不怕火不怕水经受长期磨炼;工薪族突然聪明起来。汪精卫声称自己没有毅力,愿意付出。

陈立夫曾评论说,汪精卫最缺乏的是毅力,“一个读书人很难成大事”;

各界对汪精卫卖国条约的评论和报道!

汪精卫的死硬派陈公博也评论说:“先生有事就死,同意就走。”“一个国民有他自己的责任要应付,责任是托付给他的。不一定要征得人家同意,也不一定要靠人家留下来。”

八年抗战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韧性的考验。而汪精卫却在胜利的前夜悲观绝望,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和良知,走向了无法回头的叛国之路。

1939 5月31日,汪精卫从上海飞往日本谈判。谈判伊始,日本陆上幕僚正四郎奚落汪精卫:“我认为,为了在中国建立新的强大的中央政府,必须争取重庆权贵和军队的大多数。你一定很确定这一点,这将是一种荣誉。”

汪精卫从日本投敌,建立傀儡政权后,大力鼓吹和推行源于日本的“东亚联盟”论。他以所谓“东亚同盟”的“政治独立、军事同盟、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四大纲领作为粉饰其卖国行为的理论依据,企图以此作为抵御世人唾骂的挡箭牌,以此卖国理论作为毒害沦陷区人民、瓦解抗日阵营的思想武器。

汪精卫极力利用“东亚同盟”理论作为分化抗日阵营、摧毁抗战意志的重要思想武器。在《与东京日本记者的谈话》中,他回答记者关于东亚联盟运动对重庆国民政府的影响的问题时说:“我确信东亚联盟运动的发展会促使重庆的抗日分子突然觉悟,参加和平运动。反日派的理论是中日永远不可能共存,而东亚联盟证明中日不仅有共存的必要性,而且有共存的可能性。有了这个事实的证明,抗日派的理论自然会消失,回归到中国和东亚的复兴上来。”汪精卫企图通过发展“东亚联盟”运动瓦解抗日阵营,结果并没有如他所料。对此,他后来转而攻击:“重庆的士兵已经完全丧失了东亚人的灵魂...我们曾经想把理论搬到重庆,让它实现,推动全面和平。现在我们知道,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在和平区组织一个东亚同志的阵线,使英美的走狗不受干扰。”

伪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

汪精卫还极力用“东亚同盟”理论为日本侵略、瓜分中国东北辩护,为伪满洲国政权撑腰,为自己开脱承认满洲国的罪责。他在《中日邦交调整条约》签订后对记者的谈话中,诡辩说:“整理时局要从大局考虑。从远处想。这个中日条约的签订,不是为了一时的方便,也不是为了一件东西的便宜,而是为了中日永久友好,为了东亚永久和平。至于东北四省,本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是从九一八到现在已经十年了。这十年,事实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他接着讨好地说:“中国过去在满洲问题上与日本持有不同的观点,现在中日满三国都在朝着建立东亚新秩序的未来前进。俗话说,安全就是安全,危险就是危险。以前不同的观点瞬间一致。”

整个1942年,日本一直要求王参加对英美宣战。王的条件是废除1940年11月的基本条约,这是他所痛恨的,包括所有秘密协议和附件,这给王的对日合作带来了极大的耻辱。他的条件终于得到满足,王政权于1943年1月9日向盟国宣战。[4]汪精卫在获得更多自主权后,对日本主子表现出感恩戴德,奴性极强。从鼓吹“共存共荣”、“荣辱与共”,进一步提升到叫嚣与日本“生死存亡”。他高呼要“拿出全部精神,放在决战之巅”。伪政权对英美宣战后,王在宣战文告中宣称“从今日起,我们与英美处于战争状态,故应最知其然,与友邦日本携手共进”。王还宣称,日本的侵略战争是“中国的生死之战,凡有碍决战的崇高意志和民族精神的振奋者,必须一个一个地消灭和清理。”一脸对日本主子的极度忠诚。然而,当日本进一步要求其派兵参加太平洋战场时,王找了个借口拒绝了这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