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朝代最提倡武术?

楼主,你看完这个,我觉得你应该给我!!

武术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经过不断创新、提炼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各种器械套路和对抗性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竞技比赛、表演娱乐、交流技艺、增进友谊、陶冶情操等功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武术的概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术概念在不同时期的表述是不同的,其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历史和武术自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从字的形状看,“无”由“之”和“个”组成;制止一个兄弟就是制止武力的活动,“术”是一种策略、方法、技巧。从历史上看,武术的发展受到了中国哲学、军事科学、中医、养生和古代舞蹈的影响。在原始社会,武术的概念是指人们狩猎活动中的“打”;春秋战国时期称为“技击”;武术一词出现在汉代,一直使用到明末;清初从《南朝文选》中借用了“武”字。民国时期的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一词仍在使用。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渐消失,专用武术器械的产生和大量拳击套路的出现,对抗性项目和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经演变为运动项目之一。武术运动的内容、形式和训练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1988 65438+2月,国家体委武术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确定武术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以武术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搏击为体育形式,内外兼修。

二、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武术起源于我们古老祖先的生产劳动。在猎猪的生产活动中,人们创造了石刀、石锤、木棒等武器,并逐渐学会了闪避、跳远、翻滚和用石器、木棒劈、砍、刺等技能。在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不断总结战场上作战的经验。比较成功的击、刺、拳、腿被模仿、传授、练习,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形成于奴隶社会。夏朝建立后,为了适应实战的需要,武术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代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是军队中的武术活动,二是以武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狩猎作为武术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出现在商朝。商周时期用“武舞”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在周朝建立的学校中,射击和舞蹈也被列为教育内容之一。相传中国武术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周易》,又名《易经》,出现于周朝。这本书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养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易过高,是有二仪,二仪有四象,四象有八卦。”太极理论的产生,奠定了中国武术体系的基础。进入春秋战国以后,各个战国都非常重视技术在战场上的应用。齐恒公在春秋两季举行“角斗”,选拔天下英雄。在此期间,剑的制造和剑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自秦汉以来,摔跤和击剑盛行。有了“宴舞”的习俗,饮酒饮酒时经常出现手持乐器的舞蹈练习。比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贡众”就是这种形式的体现。此外,还有“刀舞”和“劲舞团”,娱乐性强,但技术上更接近今天的套路运动。

自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度,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如对有特殊技能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旻将军的剑法一时独步天下,与裴旻的剑法、李白的诗和张旭的草书并称为唐代“三绝”,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经相当有影响力了。

宋元时期,以武术组织为主体的民间武术活动蓬勃发展,出现了练枪、练棍的“英社”,练射的“射箭社”。由于商业经济的活跃,出现了游走江湖、练武买艺术品为生的“流浪人”。不仅有独唱练习,还有二重唱练习。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众多,拳种各异。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种拳法。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了时代的变化,逐渐成为中国现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拳击社、武士社等许多武术组织。1927年,中央武术博物馆在南京成立。1936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蓬勃发展。65438年至0956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了武术协会和武术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络,为武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65438年至0985年,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Xi安举行,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这是武术发展的历史性突破。1987首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横滨举行,标志着武术进入亚运会。1990武术首次列入第11届亚运会。1999年,国际武术联合会被接纳为国际奥委会官方国际体育联合会成员,这是武术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意味着武术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宏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三、武术的内容和分类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搏击运动。

(1)套路运动是以武术动作和攻防进退、动静结合、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基础的一整套运动形式。常规运动按运动形式分为单人运动、双人运动和集体运动。

1单项训练包括徒手拳击和器械;2二重奏是两人或多人按预定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3.集体操是两个人徒手和器械,或者徒手和器械的运动。

(2)搏击运动是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斗勇、斗技、斗勇的对抗运动形式。

第四,武术的特点和功能

(一)武术的特点

武术最初作为一种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联系紧密,攻防特征明显。在实践中,其目的是杀伤和制服对方,往往以最有效的攻防手段迫使对方失去抵抗能力。这些技术仍然在军队和公共安全部门使用。武术作为一项运动,技术上仍具有攻防的特点,但将攻防与常规运动相结合。格斗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与实战技术攻击基本一致,但从体育的角度来看,受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对方为原则。比如散手,限制了武术中的一些传统实用技术,严格规定了击打位置和护具,短兵使用的器械也相应改变,而推手则在特殊的技术规定下进行比赛。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击动作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巧,但又不同于实用技巧。

内外兼修的民族风格及其广泛的适应性;

既研究身体规范,又寻求精神沟通、内外融合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是指心、神、意等精神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在,即手、眼、身步等身体活动。内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武术“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武术技术和技法上。“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是各派的原则。武术练习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散手、推手短兵,有各种适合演练的拳法、器械和陪练,有各种练武方法。不同种类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选择练习。同时对场地设备要求低,俗称“打牛打下的地方”。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大小改变练习内容和方法,即使暂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习拳击和杂技。一般来说,也是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与许多运动相比,它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二)武术的作用

1增强体质防身:

武术套路的动作有屈伸、平衡、跳跃、翻滚、摔倒等,人体几乎所有部位都要参与动作。系统的武术训练对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很高。人体几乎所有部位都参与运动,使人的身心得到充分锻炼。武术讲究调息、行气、养神,对调节内环境平衡、调理气血、提高人体机能、强身健体十分有益。

2锻炼意志,培养道德情操:

练武多方面考验意志品质。练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痛苦,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意志品质,常年不变,持之以恒。例行的练习要克服无聊,培养刻苦努力、坚忍不拔、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可以克服消极规避,锻炼自己无所畏惧、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的锻炼,可以培养人勤奋、努力、勇敢、顽强、豁达、好学的良好习惯和意志品德。

3竞技观赛,丰富文化生活: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都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好友崔宗宗,称赞他“舞剑四方,扬眉吐气”;杜甫在《观弟子舞剑图》中有“千古风流公孙,舞剑四方”。观众就像迷失在他们之间的山,天地来回移动,跟随她的动作”。汉代的豪杰,“三百里内来看”。说明无论是展示武术技巧和技艺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斗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4交流技能,增进友谊:

武术内涵丰富,技术与理论相通,入门后会有一种“艺术无止境”的感觉。群众性武术活动已成为人们学习技能、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随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还可以促进与外国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喜欢武术套路和散手。他们通过练习武术了解中国文化,探索东方文明。通过体育比赛和文化交流,武术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