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太郎笔下人物的生活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身居要职的惠太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留学期间,他研究了三年德国军事制度,并于1884年随陆军部长大山岩赴欧洲考察各国军事制度。在参谋总长和陆军部任职期间,为了适应对内镇压和对外扩张,他协助山县有朋和大山岩以德国军国主义为榜样,不断改革军事制度。1878年,他设立了皇帝直属的参谋总长,负责军事行动和其他军事事务,政府无权过问。这一措施是根据他的建议设立的,随后实施的一系列军事改革计划大多出自他之手。大大加强了日本的军事机器。

1886年3月,因改革有功,升任陆军二级军官,后任军务总监。到1890,日军有7个师,现役5.2万人,预备役25.6万人。他不满意。同年第一届帝国议会,多方奔走,广泛游说,软硬兼施,通过了巨额军费预算。在1902 17议会上,因为反对党不愿意为扩充海军增税,他当上了总理,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悍然下令解散议会。由于态度强硬,他受到了军国主义者的吹捧。Tokutomi曾说:“山县有朋应率先重建帝国军,但自1885起,经过1890和1891年,桂宫应率先改革帝国军的军制,整顿行政机构,完善军队的职能。”1874年5月,日军以进攻台湾省为由,侵占台湾省。在这场战争中,圭太郎担任“间谍”,负责招募志愿军。他接到病危母亲的电报,说不能以忠孝不能两全为由,为母亲弃官,错过了国家百年大业,直到母亲病逝。

为了刺探和掌握中国的军事形势和政治形势,京太郎在1879年向参谋长山县有朋建议派遣一个调查小组到中国。同年秋,包括京太郎本人在内的十几名军官赴华北京津调查,起草了对华作战方针。中国的军备情况和日本的侵华政策在《邻兵略》中有详细的论证,是调查结果的总集。

伊藤博文第二次内阁会议期间,日本为了朝鲜的控制权,发动了日清战争(1894-1895)。作为第三师的团长,桂太郎是这场战争的深水炸弹。他一接到动员令,就高兴地说;“君子比此乐,报效国家,一举。”他的部下通过鸭绿江冲入中国,在辽东半岛的几次激战中,如海城战役、牛庄战役等,全力击败淮军、湘军。因此,在战时,明治天皇下令通报嘉奖,战后获得三等金禧勋章,封为子爵。战争极大地改变了日本民众的政治觉悟,经济也迎来了建立产业资本的时期。此前,强兵国民对政府的富民政策怨声载道。但由于日本取得了日清战争的胜利,迫使清朝割让了台湾省和澎湖列岛,还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赔款,使得民众认为政府迄今为止的政策是正确的,战争肯定论上升。另一方面,正如作家小崎·红叶的小说《金夜叉》中所描述的那样,金钱至上在年轻人中流行,与此同时,出现了像安部矶雄、高桥木下、秋水幸雄这样决心消除社会矛盾的年轻人。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俄国趁机出兵满洲,引起了日本的不满。本来义和团是针对西方的,与日本无关,但山县有朋内阁为了分一杯羹,不仅出兵北京,还出动了12000人,成为八国联军的绝对主力。在这场战争中,圭太郎作为陆军大臣,负责协调政府和军队。

1900年8月,单县指示陆太郎、台湾巡抚出兵台湾省对面的厦,企图将福建纳入日本势力范围。8月24日,日本僧人放火焚烧厦门东洪安基寺庙。停泊在厦门的“何权”号巡洋舰派出了海军陆战队,台湾省巡抚公署也派军队到厦门。由于英国的反对,该计划被迫终止,山形内阁于5438年6月+10月辞职,之后伊藤博文出任首相5个月。

尽管山县有朋把总理宝座让给了他的政治对手,但他并没有失去什么。因为不仅陆海军大臣的职位还留在山形派出的敬太郎和山本权兵卫手中,而且日军也没有实力用武力将俄国人驱逐出满洲,山形高兴地把“满洲问题”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伊藤。伊藤发现不可能通过他一直主张的外交途径和平解决满洲问题,他也在1901年5月辞职。四位元老,山县有朋、松泽正芳、西乡从道和井上馨,以及担任临时总理的枢密院议长西园寺公望,就谁将接任进行了高层磋商。结果,他们没能在长老中找到合适的人选,最后决定把首相的衣钵传给井上馨。井上曾试图组阁,但涩泽荣一和敬太郎拒绝了井上的入阁邀请,井上转而担任伊藤内阁的主要阁员,希望他们留任,同样遭到拒绝。得不到元老合作的井上放弃了组阁的想法,由山形县弟子、对俄鹰派的敬太郎组阁。6月2日,桂太郎内阁成立。1902年8月举行大选后仅4个月,庆太郎解散议会,于1903年3月举行大选。选举结果,在野党大获全胜,圭太郎内阁面临穷途末路。庆太郎去做政治友好协会会长伊藤博文的工作。伊藤博文表示支持扩充海军计划,但反对继续增加地租和整顿行政。桂太郎为伊藤不懈努力,最终双方达成妥协,同意通过整顿行政、推迟公用事业项目、筹集公债等方式扩充海军,而政友会则克制了对桂太郎内阁的批评。这一事件显示了京太郎的政治灵活性,使他创下了担任首相时间最长的纪录。

桂太郎的内阁是第一个由非元老担任首相的内阁。虽然被丑化和嘲讽为“幕后听政的内阁”、“萧山县内阁”、“二流内阁”、“次官内阁”,但京太郎连续组阁三次,历时2886天,创下了首相在位时间最长的纪录(佐藤荣作内阁保持了连续执政2798天的纪录)。对桂太郎来说,这次组阁意味着新旧政治过渡期的到来。本届内阁面临的课题主要包括外交政策和财政问题,两者交织在一起。在外交政策上,虽然清朝通过甲午战争排除了对朝鲜的统治,但另一个课题是如何阻止俄国南下。作为对策,日俄协调论和日英同盟论是对立的。日俄协调论主张日本承认俄国对满洲(中国东北)的统治权。作为交换,俄罗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满朝交换论”。伊藤博文、井上馨、鲁敖宗光等人持此观点。山县有朋、久太郎、庆太郎等人持日英同盟论,主张日英结盟,共同对抗俄国。当时英国在中东、中亚等地区与俄罗斯对抗,但日英之间基本没有利益冲突。最终日俄的协调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但日英还是在1902年6月30日签署了日英同盟协定。日本能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结盟,这让国民极为惊讶。

俄国实际上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并寻求在清朝扩大其权益。1902年4月,俄国与清朝签订撤军协议,承诺三次撤军满洲。但俄国只撤兵一次,然后就把满洲完全置于俄国控制之下,可见其入侵朝鲜的意图。明治天皇、长老、首相圭太郎、外相高村寿太郎、松坂正芳、寺内正毅、山本权兵卫等人进入皇宫召开了指挥会议。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决定了立即对俄开战的方针。日俄战争爆发于1904年2月。从日本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朝鲜的统治地位,进而将俄罗斯势力挤出满洲。对于这场战争,反对者有小渊惠三、秋水由纪夫等,但绝大多数日本国民是支持战争的。日本以惨重的代价取得了胜利,但也失去了继续战争的能力。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斡旋下,日俄于1905年9月缔结和约。

日俄战争初期,日本与韩国缔结了《日韩协定》(1904年8月22日),随后又强迫韩国在1905年6月+10月17年签署了第一个《日韩协定》,剥夺了韩国的财政和外交权利。1905年2月22日,1905与清政府签订处理满洲善后事宜的协议,迫使清政府同意将俄国在关东郡的租赁权、长春旅顺铁路(南满铁路)及其所有附属权利转让给日本。对此,长老和议会都没有提出异议,一致认可。

京太郎的内阁陷入了财政困境。日俄战争后日本经济确实有所增长,但在1897年是反动的,在1900和1901之间出现了经济恐慌。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圭太郎内阁采取了加强重工业和通信业发展的政策,要求金融机构投入大量资金,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增加扩充海军的预算也是必然的。桂太郎内阁未能计划在美国举外债,于是试图通过整顿行政、拖延公用事业项目、将北清事变赔款纳入总会计等方式解决。议会认为补偿收入不稳定,强烈反对将其列入预算。也强烈反对政府五年来实施的土地增租和行政整顿。

担任首相四年半后,京太郎在1905年8月修订了日英同盟。英国承认日本有权“指导、监督和保护”南朝鲜,并迫使俄国承认《朴茨茅斯条约》中同样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日韩签署了第二次日韩协议。

日俄战争胜利后,虽然政府宣传“胜利!胜利!”由于没有得到预期的赔偿,领土只得到华泰(库页岛)的南半部。大阪《朝日新闻》评论日俄《朴茨茅斯条约》称,日本在与俄罗斯媾和时提出的条件不能称为“和平条件”,只能称为“和平条件”。愤怒的人们“烧毁了内政部长官邸、外交部长官邸、国家通讯社和公园附近的警察局。”敬太郎还受到暗杀威胁,以至于去妃子外屋寻欢作乐都要由军队护送。日本政府被迫在东京宣布戒严,实行新闻管制,史称“日比谷焚城事件”。攻击的目标也从日本政客蔓延到了英法美的商人,因为据说他们威胁说“如果不签合同,以后就不能借外债了。”9月6日,四座美国教堂和一座法国教堂被烧毁。骚乱还从东京蔓延到大阪、神户和横滨。这场政治风暴最终以1905年2月的京太郎内阁倒台而告终。作为元老,伊藤博文也是宪法友好协会的领导人。为了削弱伊藤博文这两大支柱支撑的权力,1903年伊藤博文被推上枢密院议长的位置,西园寺公望接任政友会会长。10月7日,桂太郎推荐西园寺公望担任首相。此前,为了平息民众对《朴茨茅斯条约》的愤怒,在景源的推动下,桂太郎和西园寺公望联手,互相扶持,所谓的“归元时代”持续了12年。

1908年7月,西园寺公望内阁因财政困难和不利于社会党人的取缔而辞职,凯太郎再次出任首相。他一上台,就在9月25日制定了“外交政策”的决议,其中规定:“扶植中国在中国的势力,以便在那个国家发生意外时,保证中国的优势地位,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永远维持满洲的现状。”

表面上看,庆太郎“铁面无私,无党派”,但实际上,如果他不向政治朋友妥协,他就不会通过议会。1911 6月1日,京太郎与政治友好协会会长西翁吉直接会谈,双方“一拍即合”。结果,政府提出的明治14预算案在第27届国会稍加修改后获得通过。京太郎在签署第三次日本同盟协议(1911 July 13)后辞职。在他的推荐下,第二届西园寺公望内阁于8月30日成立。第二次,凯塔罗内阁在外交上与美国缔结“高平-洛德协定”,主要内容是维持太平洋现状,保存大清领土完整和平等商业机会;与俄罗斯缔结第二次日俄协定(1910年7月);1910年8月签署《日韩合并条约》,无正当理由将韩国变为日本殖民地。

作为天皇专制的维护者,圭太郎不能容忍民主政治的存在。1910年,日本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发起了广泛的反对天皇专制的运动。河野介彦确实指出天皇是“经济掠夺的领导者,政治邪恶的根源和意识形态迷信的源头。”对此,敬太郎采取了极其严厉的镇压措施,以“密谋刺杀天皇”等莫须有的罪名突袭社会党人,无辜判处24人死刑,其中包括1965年、438+01年先后被绞死的兴德秋水、关爷须贺子等12人,以及其他65438人。8月,继第二届内阁的庆太郎之后,西园寺公望第二届内阁成立。西园寺公望领导的政治之友协会在1912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政府准备着手整顿行政和财政,但军队以维护满蒙特殊权益和维护殖民公共秩序为由,要求增加两个师的兵力,态度强硬。首相西园寺公望和山本龙夫以财政困难为由拒绝了陆军的请求,于是陆军首相前原诚司利用幕布上弹的特权,直接向天皇递交辞呈,导致内阁垮台。这一事件被评论为“军阀毒害内阁”。

西园寺公望的继任者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参议院会议先是敦促西园寺公望留任,随后又相继试探松坂正芳、平田俊辅、山本权兵卫等人组阁的可能性,均被否决,最终决定由内政大臣庆太郎接任。1912 65438+2 21,第三届桂太郎内阁成立。原来,自从明治天皇去世后,山形就让圭太郎入宫担任内政大臣和宫廷侍从。太史天皇从小就患有脑病,病情时好时坏,所以完全任由圭太郎摆布,所以圭太郎被称为“躲在龙袖后面的人”。他只当了四个月的部长就当上了首相。

新内阁最大的问题是海军部长的人选。由于圭太郎上台势必损害海军利益,海军拒绝提出新的海军候选人。最后由天皇亲自指定,斋藤答应以增加海军扩充费600万日元为条件留任。“宫内厅(政府)与政府不分”的批判急剧上升,引发了一场护宪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协商会”中的实业家和记者首先脱颖而出,政界的政友会和部分宪政国民党人士也奋起响应。他们在运动中打出了“维护宪政,推翻阀门家族”的口号。京太郎想通过组建新党的方式在议会过关,在1913公布了组建新党的计划。但立宪国民党(965,438+0中的50人)、中央社(33中的30人)和政治之友会(4人)的议员中,只有超过半数的人表示要加入敬太郎新党,无党派议员有9人,总共只有93人。第30届议会原定于年初休会后于1913 65438+10月20日召开。在被勒令暂停会议15天后,终于在2月5日开会。复会当天,以小崎首相为首的234名议员提出弹劾桂太郎的决议案,强烈批评“身为首相和内阁公爵的桂太郎本应肩负重任,却一再打扰圣旨,扰乱宫政分离,以权谋私,结成小集团”。小崎在解释对抗动议时指出:“他们把天皇当挡箭牌,把圣旨当子弹来打击政敌。”

在提出决议的当天,议会再次被命令休会五天。1913 2月10复会后,抑制不住愤怒的人们包围了议会。立宪派佩戴白玫瑰徽章,在人民的欢呼声中进入议会大厅。热情的民众攻击报社和警察,政府派兵镇压。这场运动愈演愈烈,然后蔓延到当地主要城市。从表面上看,山本权兵卫直言不讳的警告是导致桂太郎内阁垮台的直接原因。其实,说京太郎内阁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被民众推翻的内阁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