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基于关键教育事件进行叙事研究】我的课堂关键事件叙事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七中学教师):看了唐先生的《校本研修专著》这本书,对唐先生提出的“基于重点教育事件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命题很感兴趣,也深有同感:重点教育事件伴随着每一位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其专业发展的路线是串联在一起的。这些事件似乎很正常。然而,它对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成败,其总体特征是比较重要和深刻的。我们应该认真及时地捕捉这些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事件,科学地分析隐藏在背后的一些因素、影响和意义,进而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准确地揭示成功事件背后的教育原理,并在新的教育教学场景中进行再现、转化和运用,或者有效地避免失败事件的反复重演,从而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纠正和调整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活动。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一些事件的反思和研究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是有影响的。
探索的关键事件是灵魂。
李(上海市徐汇区第四中学教师):关键教育事件,是指能够强化当事人(或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或者引起当事人(或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冲突的事件。其内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也可以是一个重要的片段或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关键教育事件往往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从探究关键教育事件和发展教育叙事的角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双重效应:一是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趋于深入;二是让教育叙事走出当下的迷茫和艰难,赋予其更多的生命力。在著名特级教师宇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教学反思往往伴随着一些关键事件的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批判”的支撑,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就失去了灵魂和应有的价值。在教学领域,一般教育叙事之所以泛滥,“令人厌恶”,与其缺乏“关键”有很大关系。
杨振华(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教研室教研员):关于如何有效挖掘重点教育事件的关键特征,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目标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分析教师对某一教学细节、某一教学思想和方法策略的应用是否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的理念和对学生学业和身心发展的最大人文关怀,是否实现了单位时间内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大效益。一般来说,一些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进程的关键事件,一般都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我们抓住了关键意义,即我们发现了关键教育事件的关键。
二是从研究者的直接感受中提炼出特定场景下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意义。有些教育教学活动对于普通教师来说可能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对于一些有特定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教师来说,感受可能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会记得被其他人忽略的事件,作为他们自己教育和教学经验中的重要教训。那么,这个教育事件的关键意义是由一个具体的个人赋予的,所以它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关键教育事件。在分析和研究关键教育事件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会对一个教育事件的关键进行激烈的争论。这实际上是因为观察者的个人经历不同,对某些教育事件的关键点及其影响的理解也不同。
所以我认为,只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参考事件,都是有影响、有意义的事件,都可以作为重点教育事件来研究和分析。
注重细节,提炼主题很重要。
罗(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厅静安教育所教研员):基于重点教育事件的叙事,要注意细节的捕捉和描写。很多时候,在你听过的课或自己的课上,似乎有很多“关键细节”值得一说。一二三四都可以列。其中,有些其实是很多人的共同特点或者问题。比如近几年语文课堂上流行“多元化解读”,结果经典文章上出现了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解读。比如朱自清老师的《背影》中,父亲翻越讲台给我买橘子,被一些人解读为“违反交通法规”,呼吁取消这段文字,以免误导学生。除了“多元解读”,还有语文教学中的拓展问题、朗读问题、公开课上的作秀问题、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中的预设生成问题、作文教学中什么是“真情实感”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你能做一个这方面有良心的人,每次都可以从叙述中提炼出某个主题。久而久之,叙述者可以积累主题,并以栏目、文件夹的形式进行分类,教学智慧也就逐渐积累起来了。针对《沉默的香蕉》教学中的拓展问题,笔者曾写过《拓展:拓展得当,灵动浮动》,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上。还写过《雷雨中的阅读教学策略》,发表在《语文学习》上。
有时候,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反映的是教学技巧和智慧,或者是小的失败和困惑。但因为它可能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我们去思考,可以积累新鲜的素材和素材,最终使自己拥有更好的教学智慧,实现教师职业发展的长足进步。例如,笔者曾在某市听过一位中国研究者讲授的《新美容技法》一课,觉得其教学立意极富新意,贴近课文特点,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于是我想到了教学设计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想到了另一位老师教的《甲戌》一课,其中一个环节逻辑安排不合理。进一步思考,我发现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有一个非常流畅的逻辑结构。于是,我写了《关注大方向,研究小细节》一文,发表在《国学》杂志上。
我们在进行基于重点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时,不一定非要解释与之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发展结果。重要的是聚焦笔墨,突出事件的关键细节。比如我在描述《沉默的香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重点列举了教学中引用的所有古诗词和作业中要求学生鉴赏的诗词,以此来说明课程具体拓展了什么,分析为什么不都是适当的拓展,说明适当的拓展应该是什么。这样,我就可以对“拓展”这个关键的教育事件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揭示故事背后的原因和普遍真理是至关重要的。
陈雷(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教研室教研员):一般的教育叙事只给读者提供故事,关键事件的叙事就不一样了。因为重点教育事件是在发现和捕捉到事件背后的原因和事件所包含的普遍真理后产生的,所以重点教育事件的叙事应该包括两个重要部分:一是叙述与某些主题相关的教育故事;第二,讲故事背后的原因和普遍真理。
一方面,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要叙述与某一主题相关的教育故事,其情节要简单化。例如,我在“分离混合物――分享思想”的关键教育事件的叙述中这样描述了这种情况。
学生甲:我们做一个纸盘子,用针在上面戳几个洞。然后,我们把沙子和大米倒进去。沙子会从洞里掉出来,米饭会留在上面。
老师:你能给他们小组提什么建议?
学生B: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可以用针在纸盘两边戳几个洞。
学生甲:我明白了。
学生丙:你用什么捅的?为什么要用短针戳?
学生甲:我用短针戳了一下。因为用短针戳没有长针戳难。
以上是基于师生对话,但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描述。
另一方面,在教育叙事的基础上,恰当地揭示教育叙事背后的原因和普遍真理是非常重要的。这部分似乎比第一部分更重要。因为是对上述片段内涵的叙述和分析,关系到能否将上述片段打造成为能够提高教师专业判断的关键事件。在这篇关键教育事件的叙述中,我根据以上片段对普遍真理做了如下描述和分析——
“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尊重他人的意见,愿意与同伴交流”都是《自然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培养科学态度的要求。但是,即使很多老师意识到这个要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会担心学生不能提出针对性强的意见、建议或批评,害怕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所以他们往往不敢贸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指导老师并没有用更多的言行,而是给了学生自由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即在这个时空里,学生A、B、C经历了一个勇于提问,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尊重他人意见,愿意从不同角度与同龄人分享的过程。比如学生A认真回应了学生B的建议和学生C的困惑,体现了“尊重他人意见”的科学态度;又如,学生B机智地提出改进建议——“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可以……”,体现了“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科学态度;再比如,C同学提出了A同学在介绍中没有阐述,但同时又不明白的问题,体现了“勇于提问”的科学态度。
至此,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基本完成。当然有人会在第二部分描述不同老师的不同看法。我觉得,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加第三部分,分析一下为什么不同的老师会提出不同的观点,背后的原因,普遍的道理。这样我们打造的重点教育事件就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前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判断,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后者可以提高研究者的专业判断,有助于提高教师培训。
行为随访是研究的归宿。
路飞(上海市浦东新区金彩中学北校教师):在基于重点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之后,我们绝不能忘记进行有意义的行为跟进。这是本研究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个人实践的基础上得到理论上的提升。没有行为跟进的叙事,充其量是流水账,或者普通生活的记录。因此,教育叙事的模式往往是“主题→实践观察→案例描述→总结反思→提炼观点”的顺序。但是,光有想法和思想是不够的。这些观念和思想要转化为新的教育行为。在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报告中,行为跟进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于是我想,是不是应该在提炼观点之后再加一点:行为跟进
我感觉在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最需要的是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在课堂实践中,一节课下来,我们需要冥想。通过这节课,探索了哪些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有哪些创新,知识点有哪些新发现,组织教育教学有哪些新招,解决问题有没有突破,对学生的启发是否恰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要及时记下这些得失,进行必要的分类和权衡。然后,再思考这部分再教学时如何改进的对策,写出“再教学设计”的教案。如有可能,及时、全新地跟进教学行为,达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的目的,有望将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主持人:认真、坚持不懈地开展基于重点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有助于教师感受教育教学生活的丰富性和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喜悦;这有助于教师将对关键教育事件的关注与个人专业发展联系起来――一个人的教学专业发展总是与一系列关键教育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使教师的教学实践、顿悟和提升有了现实基础;有助于触动教师灵魂深处潜藏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教学反思和行为跟进,有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行动智慧;有助于校本研究和教师教育在具体真实的内容情境下深入开展,使教师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日益丰富,进而提高教师集体研究活动的有效性。衷心希望这种新的研究模式能够走进更多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负责本栏目的编辑徐慧琳
E-mail:Xuhuilin12@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