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的轶事典故
1938年,日军以三万余兵力分九路围攻晋察冀边区,师院营房在敌人压迫下撤退。邓的连队奉命前来救援,并与躲藏在南坡村的敌人交锋。上级下令,当晚必须攻占南坡村。但南坡村高地附近地势险要,日军封锁道路,难以靠近。连长主张连夜绕道25公里发动进攻,担任排长的邓主张爬上陡峭的山崖发动突然袭击,自告奋勇带领全排在前面开路。经过一番考虑,连长采纳了他的意见。那天晚上,躲藏在山顶的敌人依靠险要的地形放松了警惕。邓石军带领他的部队成功地爬上了悬崖。随着手榴弹和炮火的猛烈爆炸,所有的敌军都被消灭了。第二天拂晓,八路军主力成功发起进攻,消灭日军300余人。
1943年秋,邓受伤住进后方医院。敌人“扫荡”时,身患疟疾的邓离开了队伍。日军发现了他的踪迹,企图活捉他,并开始了满山遍野的搜索。这时,正在带领村民转移的女救援会长荣冠秀发现了他。“啊!是自己人。加油!跟我来!”
荣冠秀扶着邓爬上了半山腰的一个山洞。然而,这个洞离地面有七八尺高,身患重病、身体虚弱的邓根本爬不上去。在关键时刻,荣冠秀蹲下身子,让邓踩在他的肩膀上,把他推进了山洞。
在荣冠秀的精心护理下,邓终于康复了。当他回到前线时,他一屁股跪在荣冠秀面前,喊着“娘,娘!”荣冠秀眼里含着泪说:“我们八路军对这个不感兴趣。你受伤了。我伺候你是应该的。”
2月1944,10日,晋察冀边区第一次英雄聚会在河北省阜平县北衙村举行。荣冠秀因积极拥军被授予“北岳区拥军模范”称号,邓也因见义勇为被授予“晋察冀边区战士战斗英雄”称号。
大会的最后一天,荣冠秀走上讲台,讲述了他抢救八路军伤员的故事。看到日夜思念的救命恩人,邓快步走到容冠秀面前,紧紧握住她的手说:“阿姨,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你救的八路军!”容冠秀笑着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人,可是我真的不记得你们是谁了!”“阿姨,我叫邓,没有您的帮助,我一定活不到今天!谢谢你……”
当时晋察冀军区专职摄影记者叶曼让他们站在一起,用照片记录下了这感人的一刻。聂看到这张照片后,高兴地为照片题词“永垂青史”。邓、荣冠秀、李咏三位晋察冀英雄的这张著名照片,登上了《晋察冀画报》第五期1944的封面,成为的代表作。
会后,邓亲自把荣冠秀扶上骡子,送他一程又一程。回到部队后,他给荣冠秀写了一封信:“您是我军伟大的母亲。我愿把我的枪瞄得又平又准,去射杀邪恶的敌人,保卫你们和我们的山西——查济。”
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模范工作者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和容冠秀又见面了,容冠秀抚摸着邓的伤疤,问长问短。邓视荣冠秀为母亲,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会议期间,他们还愉快地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合影留念。
1959 10 1,荣冠秀赴京参加10国庆10周年庆典仪式时,听到邓在朝鲜战场牺牲的噩耗。听到这个消息,荣冠秀双腿发软,哭着说:“他把一切都献给了革命。多好的同志啊!”
目前,在武警指挥学院的守护广场一角,矗立着一座根据邓和荣冠秀当年的照片创作的人像雕塑。他们之间的感人故事,也成为武警指挥学院对学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1950年3月,邓所在的63军187师559团进驻陕西旬邑县马兰镇。它的主要任务是开垦耕地。这期间因为没有战争,部队暂时安顿下来。
自从1932加入红军,离开家乡,邓一直没有忘记父母和兄弟姐妹。1950年4月,邓试着给他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邓写一封信。当时因为全国刚刚解放,邮路不是很通畅,信到苍溪要几个月。
突然收到邓的来信,全家人欣喜若狂。18年,亲戚们一直不知道他的下落,以为他已经死了。谁知他不仅活着,还是个上校。邓家顿时热闹起来,村民纷纷登门祝贺。邓和他的妻子更加激动,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邓决定立即动身去陕西看望他的儿子。
正所谓“蜀道难通,难于上青天。”那时候四川还没有铁路。虽然川陕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但邓家一贫如洗,连交通工具都买不起。然而,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他寻找孩子的决心。
9月中旬,50多岁的邓和他的侄子邓出发了。他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竹背包,里面有几双草鞋,包食物的工具,做竹席的工具,还有许多竹条。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两位叔侄开始了一步步艰难的寻亲之路。
一路上,一个叔叔和一个侄子日夜睡在风中。饿了就吃点干粮,渴了就喝点泉水,困了就在路边睡着了。后来干粮吃完了,路费花完了,他们就边走边做竹席,卖了换钱。后来没有更多的条可以做了,他们就干脆乞讨食物。
邓对大家说:我儿子是红军,是解放军。他驻扎在陕西省旬邑县马兰镇。我们已经18年没见面了。我只是去找我的儿子。这步棋真聪明。许多好心人主动帮助他们,给他们食物和水,有的甚至让他们过夜。
整整18天,邓的凉鞋磨破了,脚上磨出了无数的血泡。经过无数艰难险阻,他才从苍溪走到xi安。
到了Xi安后,叔侄们发现六十三军驻扎在三原县城,两天内迈开腿走了近70公里,终于到了三原,找到了军驻地。
时任六十军军长的傅崇碧被邓的故事深深感动了。他立即打电话给邓,并派他的叔叔和侄子到旬邑县马兰镇,那里是邓的驻地。
当他看到父亲衣衫褴褛,脸色黝黑,疲惫不堪,像个乞丐时,邓,一个在敌人和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的坚强的钢铁汉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扑通”跪下给父亲磕头,父子俩相拥而泣。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邓把妻子袁秀珍叫来,给父亲磕头。他抱起儿子邓启平说:“这是你孙子。”邓立刻抱起孙子,开心地笑了。邓让父亲洗了澡,理了发,给他买了几件新衣服,带着父亲逛了旬邑县城,拍了许多照片。还带他参观了部队各部队、各单位种的田。邓高远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鲜。他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见到儿子,儿子当官了。他对大家说:“我儿子是团长!我儿子是团长!”
团圆的日子是幸福的。邓每天抱着小孙子,享受天伦之乐。邓启平小时候调皮可爱。每当爷爷亲他、哄他的时候,他总是不停地用小手摸他的小胡子:“爷爷,你有小胡子,我没有小胡子,你上车给我买小胡子。”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邓千里寻子的消息传开后,邓的许多领导和战友,甚至许多战士和家属都来看望老人,把邓的事迹当作活的政治教材,在小报和节目上广泛宣传。他甚至参观了他穿过的凉鞋、破布和手杖的展览,以唤起士兵的阶级感情。
虽然在部队只有十天,却是邓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邓不得不含泪告别儿子、儿媳和孙子,因为军队接到了赴朝作战的命令。
出发那天,邓和他的侄子骑马,邓和他的妻子去送行。邓再三叮嘱父亲保重身体,说抗美援朝胜利后要回到家乡。邓含泪与他依依不舍,抱着自己的宝贝孙子,亲吻他...
谁也没有想到,此行是父子的永别。1951下半年,很多部队家属联系上了朝鲜战场上的亲人,袁秀珍却没有丈夫邓的消息。很快她发现身边的战友和家人见到她都少说话,有的人见到她也悄悄回避。她丈夫又受伤了吗?人为什么要躲着自己?袁秀珍不禁产生了怀疑。直到兵团留守处领导找她谈话,她才知道丈夫已经战死在朝鲜战场。
她丈夫牺牲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袁秀珍忍不住哭了。当她想到自己才24岁的时候,已经有了两个老人家庭和一对年幼的孩子。她突然陷入了无尽的悲伤和无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每天都和以泪洗面在一起...
袁秀珍是河北省满城县大楼村人。8岁时,她成了童养媳。1946,解放军三纵七旅十九团一营进驻大楼村。营长邓经常帮助群众扫院子、挑水、拾柴、种地,和村民们谈笑风生。他性格开朗善良,谁娶了媳妇也跟村里人打架,全村人都很喜欢他。只要他们听到他的马蹄声,全村的人都会跑出来迎接他。
当时全城已经是解放区,解除了封建婚约的袁秀珍参加了妇女救亡会,打地主,做军鞋,做宣传,一切都跑在前面。村长冉金勇看到邓还是单身,就热心做媒,把袁秀珍介绍给了邓。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20岁的袁秀珍和32岁的邓在1947开头结了婚。
婚后,袁秀珍随丈夫去了部队。邓帮助她学习文化,教她读书看报,给家里写信,介绍她入党。1948 4月12日,袁秀珍在河北唐县李家庄生下儿子。当时,邓正在前线作战,过了四个月才回到后方看她的宝贝儿子。他说:“我们苍溪有个地方叫祁平,就给儿子取名叫邓祁平吧。”
此后,袁秀珍跟随丈夫解放太原,西渡黄河,进军西北,追击马匪千里,从山西、陕西一路转战甘肃、宁夏。她把儿子抱在怀里,跟着军队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1950年3月,已升任团长的邓率59团向陕西旬邑县马兰镇进发。夫妻俩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家,住在部队驻扎的两个窑洞里。
1950 165438+10月中旬,部队准备出发去朝鲜前线。出站时,袁秀珍怀里抱着儿子,站着怀孕9个多月,告别即将出征的丈夫。她多么希望她的丈夫能和她在一起!然而,军人的天职是保卫国家。看着丈夫骑着马,袁秀珍依依不舍地一遍又一遍告诉他,一直看着骑兵越走越远,她和儿子还在招手。
谁知道这是你要去的地方,谁永远失去了她心爱的丈夫。
1950 65438+2月31日晚,袁秀珍在三元生下女儿。得知女儿出生的消息后,仍在曲阜整顿的邓欣喜若狂。他说:“这是上帝给我的最好的礼物。现在真的是儿子女儿了!”我应该给我的宝贝女儿取什么名字?邓想起家乡的女孩子总爱提起“菊花”这个词。“是的,我女儿的名字叫邓!”但他从未见过女儿一面,给自己和女儿留下了终身遗憾...
1951年10月,听到丈夫牺牲的消息后,袁秀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要去朝鲜前线找丈夫,活着要见人,死了要见尸体,她要见和丈夫并肩战斗的战友。
当时领导和战友都不同意,因为朝鲜战争又激烈又危险,但袁秀珍的态度很坚决:“去,一定要去!”
因为邓是全军著名的特种作战英雄,也是老红军,老八路军。最后,经志愿军司令部和19兵团领导批准,同意了袁秀珍的入朝请求。
这年深秋,袁秀珍带着3岁的儿子从三原坐火车转到Xi安,回到了离家近5年的家乡楼村。她决定把儿子放在奶奶身边,入朝。
回到家里,袁秀珍假装笑,不敢把这个坏消息告诉两位老人,怕他们承受不了这个打击。晚上,她和姐姐睡在一个房间里,这才告诉姐姐丈夫牺牲的消息。两姐妹悄悄痛哭,生怕打扰了隔壁的父母。
第二天,袁秀珍把去朝鲜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不同意,怕太危险。于是,袁秀珍编造了一个谎言,说“世钧在朝鲜受了伤,我要去看望他。”袁秀珍跪在地上,抱着母亲放声大哭。她的母亲是如此渴望爱她的女儿,她不得不同意她的要求。
这个冬天,在上级的安排下,袁秀珍带着对丈夫无限的爱和深深的思念,毅然踏上了朝鲜的土地。
在朝鲜期间,袁秀珍受到了军团首长和军分区领导的接见,向她介绍了邓牺牲的过程和部队抢尸的过程。领导反复鼓励她要坚强,要把孩子养大。许多朝鲜人听说她的丈夫在前线英勇牺牲,他们都来安慰她,帮助她,照顾她。袁秀珍说:“我为保卫祖国献出了生命。我想抚养我的两个孩子,让他们继承我父亲的遗产。”袁秀珍在朝鲜待了近一个月才回国。2012,邓的前警卫员陈明月含泪回忆邓牺牲的过程:
1951 02月17日,农历腊月十二,部队悄悄渡过鸭绿江。
第二天,军长傅崇碧命令师长和上校乘车去前线勘察地形,接受战斗任务。当时除了志愿军指战员坐汽车,每个师坐一辆大卡车,师长和团长坐一辆卡车,邓团长坐第三辆车。
当时敌机整天在空中盘旋,发现我们的目标就狂轰滥炸。此外,朝鲜多为山地,道路狭窄,弯道多,司机对道路不熟悉。车子爬了一个大坡到山顶,突然遇到一个死弯。司机无法回应。失控的卡车坠入山沟,连续翻了三次。车上两人当场死亡,我和邓上校受伤。
邓上校因此留在后方养病。但他一直惦记着部队,几次要求回部队,都因为受伤没能成行。
打了五仗,邓团长听说559团打得不好,急了,上级准备提他为189师副师长。他担心到了师里,参战的机会就少了。所以他不顾自己的伤势,立刻带我南下找部队。我走不动的时候,我劝他他也不肯休息,说,这么多事!当你战斗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发生!
19日晚,师长命令邓团长当面甩开敌人,继续向敌人迂回。邓上校立即带一、二营大胆突入敌军。他总是带着警卫员和总兵走在最前面,位置还在尖刀排的前面。
不久后,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美军一个多团轮番进攻559团。邓团长率全团击退敌团、营规模的进攻6次,歼灭敌人200余人。接到总部命令后,全团坚守到晚上12,然后分批撤出阵地。
就在我们通过一个峡谷口时,我们被敌人的炮火猛烈地挡住了。其中一发炮弹击中了邓上校。他大叫:“明月,明月,我要死了!”“我马上跑到上校身边,看到邓上校的左大腿被弹片击中,鲜血直流。我马上从包里拿出两个急救箱,准备给他包扎。就在这时,敌人又来了一发炮弹,其中一发爆炸倒地,飞散的弹片击中了邓上校的头部,他当场死亡,时年35岁。时间是5月20日晚上9点左右1951。
我赶紧找人找担架。在路上,我遇到了从前线撤退的刘波政委。我悄悄向他汇报,701(邓上校的代号)牺牲了。刘政委心情十分沉重,立即命令我和组织科长、保卫科科长抬回邓团长的遗体。如果条件不允许,我们应该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暂时埋葬它,但我们应该做好标记。
我们迅速回到邓上校牺牲的地方,找了一个普通人用的门板,轮流把邓上校的尸体抬到一片空地上。离红川河不远。因为洪川河的水深很陡,搬运尸体非常困难,所以我决定就地掩埋。
我们在附近找到一条干涸的河沟,把尸体放在门板上。我用一块方形的雨布把邓上校盖上,三个人用河沟两边的土把他埋了。身体是头朝北,脚朝南。我用小铲子从旁边的一棵小树上切下一块树皮作为标记。
过了洪川河就是21的早晨了。我看见老师徐新站在河边。他看起来很生气,让两个士兵把我抬了过去。当时满脸是血和泥土,左背上的一把驳壳枪被打断,腰间插着邓上校的一把小型自卫手枪也被炸飞。
我向老师报告了邓上校的死讯。老师问:“你受伤了吗?”我回答:“不知道。”我知道老师问的意思,因为警卫的职责是保护长官,这样长官就在警卫面前,长官就死了。老师又说:“邓上校死了。你怎么回来了?”之后老师命令我回头。我以为要开枪打我,就转过身,闭上眼睛等着,可是很久都没有听到一声枪响。原来老师看到邓上校的望远镜在我背上,两个镜片都炸了。老师突然明白了,挥手让我离开。
那天黄昏,我接到通知要立即赶到总部。
徐新老师亲自布置任务,说毛主席下了命令:必须把邓的遗体接回来!老师说:“我收不回你们的头。”
老师问我:“我能给你200个人吗?”我回答:“人不能太多。30多人就够了。很多人的目标太大,反而更危险。”老师说:“我给你三十个人,全军炮兵支援你。”
背上对讲机,带着一个排,于21日下午10再次渡过洪川河。我们走了大概五六公里,爬了一个山坡,一个山头。我们面前是一片空地,大概就是邓上校的尸体埋葬的地方。谁知道,到处都是敌人的坦克,所有的大灯都亮着,还有一片强光,根本无法启动。
我来回走了三次,试图靠近空地,但都失败了。无奈之下,我只好用对讲机向老师汇报情况。老师让我们在原地等着。我们30多个人等了两个多小时,老师命令我们撤。
渡过洪川河,这时已近拂晓。我看见徐信先生站在河的西边,傅崇碧司令站在河的东边。他们都亲自指挥了一整夜的行动,一直在等待我们的安全归来。老师告诉我你为什么在原地呆那么久,因为取回邓的遗体是毛主席的命令,要征得毛主席同意才能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