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斌简介

中国美术出版社《RSD南方专业油画家组合2011》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当代艺术名家名作系列——熊斌》

上海ARTFACE杂志封面杂志对艺术家的采访。

中国南方电视台TVS-2《艺术鉴赏》专访。

人民日报环球时报2013入选意大利“佛罗伦萨当代艺术双年展”。

2012“第十七届广州艺术博览会”展览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2012“珠江新城西塔城码头展”广州珠江新城

2012“舞动的色彩——自在堂首届专业油画联展”

广州自在堂

2065 438+02“2065 438+02中国当代油画风景联展”RSD专业油画家三人巡回展(第八次)上海慧生艺术中心。

2012“传道者”RSD组合巡回展RSD专业油画家三人巡回展

(第七次)珠海大香山美术馆

2012“新中国唯美主义专业油画家联展”RSD专业油画家三方巡回展(第六次)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艺术博览会

2012“完美、美丽、纯粹”RSD专业油画家三人巡回展(第五次)广州慧能阁当代艺术空间

2011年《老子归来》RSD专业油画家三人巡回展(第四次)16广州艺术博览会

2011年“老子归来”RSD专业油画家三人巡回展(第三次)广州惠晶新城

2011年《国韵与魂》RSD专业油画家三人巡回展(第二次)艺术广东信息时报

2011年《不同的境遇》RSD专业油画家三人巡回展(第一次)东莞绿洲当代艺术空间

2010“艺术与慈善同行”广东狮子会首届收藏家作品展广东狮子会广东省残联

熊斌

离家学艺术已经二十多年了,不知不觉人就要步入四十岁了。年龄增长了,但对现实生活越来越感到迷茫!越想越觉得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脱离了社会价值观,所以经常会觉得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尴尬。这种迷茫一直持续到2008年的一个不眠之夜,无意间看了一张闲置在家里的CD。没想到这张CD重新点燃了我内心的火焰。不知道这是天意,还是我与传统文化的缘分到了。看完这部电影,我下定决心要投身于中国画的研究和创作。这部让我印象深刻的采访片名叫《和谐拯救危机》,是央视前主持人陈大惠采访孔敬老巫师的纪录片。后来才知道,这部公益纪录片不仅对当时迷失在人生中的我影响很大,也影响了很多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人。

这两年在专心画画的同时,也通过听传统文化光盘加强了对国学的学习。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入了解,我意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更意识到三代人内心的困惑和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为什么这么好的文化在我这一代不被认可?当然有历史原因,也有现代国际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当代艺术圈龙蛇混杂,作品良莠不齐,炒作现象随处可见。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极其有限的。只有从“穷则独善其身”开始,才能重新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背诵《弟子规》,阅读《论语》,从自己做起,从家人做起,到身边的朋友。过了一段时间,我真的体会到了一点佛教所说的“环境随心转”的道理。首先,很多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自然被吸引到身边,他们的家庭和亲人也因为这种古老的文化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他们的创作灵感也开始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古代圣人孔子说的“以道为旨,以德为靠,以仁为靠,游于义,游于术”是最后一条。回想起来,我研究绘画艺术十几年,对艺术的追求伴随着对利的追求,而忽略了对仁的依赖,更谈不上“德”和“道”。重新研究了传统文化之后,我们才开始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国的传统美学,在国画图式中找到了很多油画的灵感,比如中国山水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创作,就是受到孔子意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启发。这些内心的想法和作品的形成还是有距离的。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都需要以后去改进。

我更感激和幸运的是,我能和圈内两位资深专业油画家刘念和杨永志组成一个RSD组合。虽然我们三个人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用中国的审美理念来表现我们的作品,用中国油画全国巡回展来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几次不成熟主题作品的展出,不断得到社会各界朋友的关注和建议,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励。同时,我们也深感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这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未来必然会遇到很多阻碍。只要我们坚持传统,学习传统,发扬传统,利用传统,相信我们会取得自己的成功。

中国缺乏真正的专业油画家。

熊斌2008

这几年一直在国内油画艺术圈徘徊,和国内一些油画家聊过圈内现象。通过交流,我知道大部分画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藏家欣赏和收藏,也不知道中国有多少画家,或者说真正靠画油画谋生的有多少。按照我的理解,真正能买得起或者消费油画艺术的人,比真正画油画的人少。一个不成熟的交易市场必然有其畸形的市场规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艺术市场的某次拍卖中又出现了天价,某个画廊的签约画家展览全部售出,出现了四大地王,出现了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宋庄画家标准文化创意产业园,北京798画廊艺术区在上海、广州乃至全国推广,媒体推波助澜。一个原本是个别现象的事件,刚刚演变成一场新的国家艺术文化产业革命。如果这场革命真的能带动或激活中国艺术的消费,那将是油画圈的幸事。至少今年全国有一大批学画学艺术的孩子,以后有工作靠画画吃饭,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自由职业者。然而,这个先天不足的行业已经开始严重疲软,市场已经崩溃。根据营销理论,它缺乏群众基础。不可否认,中国人民这几年变富了,国家也能挺起来了。GDP连续8%的增长,世界上很难找到。经济增长上去了,环保节能减排的损失也上去了,道德伦理等中国的优良传统也掉了。解决生存问题可能不需要一代人的时间,但这种生命价值的升华比生存价值的确立需要更多的时间。回到艺术圈的现象,当人们有钱买一套不一定属于自己的房子时,就会拼命挣扎,花几万甚至几十万买一幅油画挂在墙上。这种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的本质转变,没有十年二十年是不现实的。

面对现状,作为一个画家如何认知形式,说到这,就不得不思考一下我跟美国华裔职业油画家蔡楚夫说的美国艺术市场的规律。

按照蔡老的说法,美国的油画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层次,非常有规律有规律,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不侵犯。

第一类是街边小摊买的线条画,相当于装饰工艺品。市场很大。许多美国人租房子。每次搬新房子,他们都要在客厅、卧室、卫生间挂油画。一般一年左右都会更换,最长的三年都见不到。这种油画主要是临摹世界名画,价格不高。这类作品约占总市场的60%。这些画师大多是业余画师或者是国外制作的出口画,比如中国。

第二类是中小型画廊出售的油画原画。这些画廊不会很有名,但画还不错。他们会和当地的专业画师签约,以年薪或代理销售的形式合作。销售价格比线条画高好几倍。这类作品约占市场总量的20%。主要消费者是高级白领、律师等。他们经常光顾某个画廊,长期购买自己喜欢的画家的作品。专门为这类画廊作画的画家,都是以绘画为职业的。大多擅长根据画廊客人的喜好作画,价格和销量都比较稳定。他们十几年都不会有太大变化,收入自然稳定,没有什么特殊原因。

第三类是一些有一定品牌和口碑的画廊。他们所代理的画家大多有一定的名气,或者画家有一定的学术风格。这类画廊往往会邀请一些专业的策展人,为他们签约的画家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为他们编辑编辑艺术评论做各种媒体宣传。这类客户往往是成熟的油画收藏家,他们经常出现在拍卖会上送买。这类作品约占美国油画市场总量的65,438+00%。可以说,这三类特色画师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绘画,只是层次和价格不同而已。

第四类是美国传统遗留下来的油画。有些家庭收藏了几代人遗留下来的作品,这些作品带着各种故事在市场上交换。其中很多都是世界名画,它们流传的故事和收藏者的故事越来越多。这些作品绝对是收藏家财富的有力体现。这类作品的数量可能占总数的10%不到,但其价值往往占总销售额的50%以上。

另一个类别与前面的类别不同。由各种民间艺术基金或政府艺术基金赞助的艺术家,往往很难让大众接受他们的作品,也很难让收藏者买单。它们具有前瞻性和实验性。他们每次大型创作前都会写一份申请方案,这些艺术家只能寻求政府资助来绘画。

就美国的油画市场份额而言,中国一开始就是体制不同。活跃在拍卖市场上的高周转的在世画家,主要被各个美院的教授和美协、画院等体制内的所谓艺术家所垄断。虽然中国的经济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但中国艺术界的油画产业体系仍然停留在过去。一般画家的形成都要经过几个月的高考。经过几个月的公式化教学,我考上了几所国家级美术院校。我本科读完四年,大部分被分配到中学当美术老师。如果我想继续画画,我需要读研究生。混完硕士,有机会留校是我的幸运。如果画我作品的老师满意,我将有机会参加当地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从市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每一级我都要参加三次。负责评选的美协专家,多是在当地系统有话语权的画家。每次中奖人数有限。仅凭关系推荐,获奖的大多是这些专家的亲戚、学生或朋友。获得这些荣誉后,基本上就可以在画家的简历档案中获得荣誉了。参加过几次展览,就不会觉得空虚,但此时之前工艺的艺术家的作品还没有经过藏家的检验。很多画了很多年的画家一开始都没有卖过作品,但是系统里选的展览都是少数评委的意识决定的。从这个过程来看,画家和市场(油画消费者)之间几乎没有交流,而少数购买油画的客户只能看着画家的简历消费。买家往往并不是真正欣赏作品及其价值,更多的是盲目以投资为主要目的,最后不得不因为难以变现而对油画望而却步。

油画作为舶来艺术,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独特的中国魅力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政治的利用,艺术投机者的利用,职业画家在中国很少有为大众服务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