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宋军真的能打得过辽军吗?为什么?
一杯酒的放兵权,开启了宋朝不同于前代的武装政策。
北宋初年,军队不能打败辽,或者说在赵匡胤死后也不可能打败辽。这主要是因为北宋和辽国根本上是两种不同的制度。体制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军队的强弱。
辽军或契丹的军事组织,直到北宋建立才与中原军队作战。且不说唐朝早期的部落伏兵,五代时就有数次契丹军队南下征服中原的记载。在当时与五代军阀的对抗中,双方有赢有输。但是辽军从来没有占据过绝对的优势,或者说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优势。甚至还有一个尴尬的记录,就是军阀部队包围五代后,被对手冲出阵地,全军覆没。
五代时,契丹人与中原军队作战。
但是,也是在五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军阀或者地方军事集团都对中央集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五代政治发展从最初的晚唐模式逐渐发展到北宋模式。在军事上,这种发展路径集中表现为部署地方精锐士兵在首都帝国军服役。北宋以后边防军的衰弱,就是这条进化路线的最终结果。
赵匡胤本人是五代王朝的最后一个大军阀。
当然,在赵匡胤还活着的时候,北宋军队还能吃掉唐朝留给五代的最后一个都城。虽然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但他实际上是五代王朝的最后一个大军阀。他的皇军至今还保留着汉末和周朝的许多精锐部队。在他们公认的领袖赵匡胤的推动下,战斗力不会低。这也是赵匡胤在掌握帝国军后,能够迅速消灭周边势力的原因。除了北汉是唐末残余,辽国扶持之外,其他势力基本都已经退化或者被打了。
依靠手中的皇军,宋朝成功消灭了周边势力。
但在赵匡胤死后,上级赵光义没有他哥哥的军事资格。经历过五代变迁的人,会非常害怕这样的事情。因此,赵光义着手进一步削弱将军们的军事力量。最后发展到在后方用书信远程指挥前线将领决策。
传统上出产高素质士兵的地区并不在宋朝的实际控制区内。
另一方面,作为唐朝战斗力比较强的几个边疆地区,北宋基本上一个都没碰。幽州除了占据部分河东地区,整个河套都不在他们的实际控制之下。这些地方恰恰是从汉朝到唐朝最容易产生高素质士兵的地方。由于当地人民长期生活在游牧和农耕文化的交界地带,善斗武功,民风极为彪悍。大量来自中亚和草原的叛逃者也会驻扎在当地。这些条件都是大陆军方消息来源所达不到的。
武将阶层在宋朝被压得很低。
既然军事基础不好,将军的军权和地位得不到保障,军队自然不可能有好的战斗力。即使继承了当时赵匡胤留下的皇军和残存的沙陀骑兵,也很快会在这种压制性制度下主动堕落。
这些问题在辽国基本不存在。耶律保机的朝廷虽然也建立了中央集权,但在基层组织上实行的是相对宽松自由的制度。各地将在承认辽王室统治的基础上,保留原有的习惯自治。这也使得一些原本在唐朝的边塞势力,在对比了北宋和辽国的局势后,更加冷静地加入辽国。因为在他们看来,辽国更像是之前唐朝制度和文化的继承者。北宋是个谋反者,会利用自己的地位和习俗。
辽也是中央集权,但更像是一个联邦。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辽国的中央军,包括大量骑兵部队和相应的轻骑兵部队。当地也有不少原契丹贵族军队,以类似私军的形式存在。但是这些私军从来没有成为推翻法家的颠覆力量,这是辽联邦体制的优势。普通地方兵也是靠土地为生的封建骑兵。有一定地位的人会有少量的附庸。在战斗中,他们会以最小的单位组成骑兵部队。
地方自治为辽提供了强大的地方军队。
至于其他民族组成的地方军,包括汉族、Xi、渤海、蒙古族和部分沙陀人,都有自己的步兵和骑兵组织。前者可能以城市和村庄为单位,后者可能以骑兵或封建首领的单位存在。当他们面对时,他们往往愿意为廖而战。其实也是在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被更北的北宋侵蚀。
这些都是北宋在建国时打不过辽军的原因。这个原因也伴随着所有两朝并存的时期,甚至是辽朝被金女真消灭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