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应探索建立协调的国际人才政策。

与世界闻名的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在基础研究和技术转化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如何才能更好地吸引和聚集国际高层次人才?

“一流大学与一流城市、一流湾区共生。”欧洲科学院院士(外籍)、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近日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亟需完善高校技术转移生态链,优化升级现有政策,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同时,要探索建立合作的国际人才政策,包括国际人才认定标准、评价和激励机制等。,以避免各城市人才引进工作的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

粤港澳实现跨区域科技合作

需要体制机制创新

南方日报:与美国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下一步是什么?

宋永华:近年来,通过大力引进或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和科学仪器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短板正在迅速得到弥补,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在全球四个大湾区国家中排名第一,但一些反映专利质量的数据却不如其他三个大湾区国家,在基础发明专利上也不占优势。

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层次人才主要靠高等教育。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其他世界级的大湾区人相比,人才培养体系和高素质人才数量还有一定的差距。长期以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和世界责任的人才是我在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人才的理念基础。这不是一场战役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脚踏实地的去做。

其次,要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能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地区,都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和广州的大学都有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但是,其他城市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还存在不足,使得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产出不如世界其他三个大湾区城市。

再者,构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链,促进科研成果从高校向科技园、再从科技园向工业园区快速转移。创新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等诸多环节,需要生态环境的支撑。粤港澳经济模式和法律制度存在显著差异,三地跨区域交流合作仍面临一些现实障碍。无论是加快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还是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生态链,都迫切需要对现有政策进行优化升级。粤港澳三地有必要从长远角度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布局,努力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

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有望加速规则的深度融合。

南方日报:在R&D和产业创新方面,粤港澳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宋永华:粤港澳合作发展的关键是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融合发展。香港拥有粤港澳大湾区最多的世界名校,而澳门大学80%的教师来自澳门以外,形成三语教学体系(中、英、葡三语,普通话、粤语、葡萄牙语、英语三语)。而港澳高校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时无法独立建立完整的链条,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的合作。

近年来,广东多地在引进港澳创新创业团队、推动高端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充足的政策支持。不仅政府积极参与其中,企业界也非常热情。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南方日报: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将为广东和澳门带来哪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机遇?

宋永华:横琴作为粤港澳珠跨境合作的重要平台,近年来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港澳各界专业人士。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有望加快规则深度衔接、机制深度合作、规划深度对接,促进大湾区跨境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助力澳门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大湾区西海岸长远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作为澳门唯一的国际综合性公立大学,澳门大学也是约旦河西岸科研实力最强的大学。加强产学研结合是我们融入大湾区的大方向。为此,学校在横琴成立了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这是澳大在大湾区建立的第一个产学研示范基地。未来,希望抓住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历史新机遇,进一步与珠海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紧密合作。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还将进入大湾区其他节点城市的布局,开展更多的科研和成果转化活动。

人才引进应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

南方日报:你对广东省与港澳合作吸引优秀国际人才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什么建议?广东在构建和优化人才生态方面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宋永华:近年来,广东省很多政府和企业都下了很大决心吸引国际人才。一些地方已经启动国际人才特区建设,先行开展技术移民试点。一些新的人才政策不仅领先于大湾区,而且在全世界都很有吸引力。但总体来看,大湾区面向国际人才流动的综合配套服务政策措施仍有待完善,需要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体现中国特色、符合大湾区定位的国际人才服务管理体系。

在我看来,重要的是加强国际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聚集效应,如薪酬激励、住房保障、税收优惠等。,但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等软环境也不可或缺。特别要注意在全大湾区营造一流的人才生态环境,而不是只在局部地区或某些行业寻求突破。这就需要各地在人才政策出台前更加注意加强沟通协调,避免大湾区各市在人才引进方面出现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

南方日报:你对粤港澳加强高等教育合作有什么建议?

宋永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因此交流思想和相互学习是重要和必要的。合作经营的理论最终是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准备很重要。

近年来,已有多所港澳高校在广东合作办学。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重点发展方向和特色学科,以及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同样,粤港澳大湾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区位优势、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合作办学项目要明确办学定位,将地方发展需求与高校特色和优势资源相匹配,推进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既追求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又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是判断合作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南方日报记者龚春辉

协调员:罗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