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各种气候的分布和特点
世界气候带的分布特征
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划分的关键是确定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的界限。但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这是因为自然界所有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都是渐变的,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至于气候类型分布图上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分的,实际上是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带。目前气候带的划分通常以等温线为依据,而气候带内气候类型的划分通常考虑降水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在气候学中,通常用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带的界限。一般最热月平均气温10?以等温线作为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最冷月温度为18?等温线是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温带跨越纬度最广,高低纬度温差大,习惯上在温带内进一步划分亚寒带和亚热带。前者是温带向寒带的过渡带,后者是热带的过渡带。在每个气候区内,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平衡分布,进一步划分各种气候类型。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中可以看出,虽然各大洲气候类型的排列组合复杂多样,但地带性规律的印记依然清晰可见。从赤道到极地,各种气候类型基本都用纬度代替。
在大陆的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气候的地带性尤为明显,因为在这两个纬度地区,冷暖矛盾处于相对稳定和恒定的状态。前者接受更多的阳光和太阳的热量,暖空气是主要矛盾,全年高温,夏长无冬;后者接受阳光和热量少,冷空气是主要矛盾,全年气温低,冬长无夏。因此,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各种气候类型按纬度由北向南交替,多呈带状分布,有的甚至自东向西横贯大陆。如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低纬度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极地冰盖气候、极地长寒气候、高纬度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等,都是具有明显地带性的气候类型。
气候分类有很多种,各有利弊。中国气候学家在Schaller的动态气候分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将全球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原气候,并在每个纬度带又分为若干气候类型。
(一)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纬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这些系统的季节性运动导致了降水的季节性变化。
陆地上的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带。由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半干旱五种气候类型组成。除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度以内外,其他气候类型均出现在南北纬25度以内。具体来说,陆地低纬度气候区包括:
1.赤道多雨气候
又称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北纬5-10°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地处低纬度,赤道气团的源头,同时又处于赤道低压区,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交汇上升,对流性降雨较多。全年夏季,各月平均气温25-28℃,日较差略大于年较差。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最小月降水量60毫米以上,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2.热带干湿季节气候
又称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气候区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左右,也可达25°左右。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北部和南非高原、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河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澳大利亚北部。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节。旱季,受信风控制,热带大陆气团盛行,干燥少雨;雨季受赤道低压区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动时,潮湿多雨。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壤。
3.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致在南北纬15-30之间。典型的热带干旱气候区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中西部的沙漠和南美洲西海岸的阿塔卡马沙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热带大陆气团盛行,气候干热。例如,世界上的“热极”和“干极”都出现在这种类型的地区。非洲索马里半岛北部的柏培拉,曾记录到63℃的极端最高气温,成为世界“热极”;南美洲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年平均降雨量接近0(阿利卡市测得为0.7毫米),在1845至1936的91年间从不下雨,被称为世界“干极”。至于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在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季干旱气候区过渡。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壤。
4.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在太阳高度角较大的季节,赤道槽向北延伸至北纬30°左右,加上海陆热力因素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形成热低压。此时,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也就是夏季风盛行,由于强降水形成了雨季。在太阳高度角较小的季节,赤道槽南移,加上海陆热力差异,次大陆西北部发展出弱高压。此时盛行东北季风,即冬季风,因降水少而导致千季分明。此外,有些地区还可以细分为凉季和热季。该地区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 500-2 000 mm,甚至更多。
5.热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北纬10-25°信风带的大陆东海岸和热带海洋的几个岛屿,包括中美洲东海岸和西印度群岛,南美洲巴西高原东海岸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以东,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海,太平洋夏威夷群岛。这些地区位于信风的迎风海岸,热带海洋气团常年盛行。再加上登陆后遇到沿海山地信风上升,所以形成了具有海洋特征的高温多雨气候。这里形成的植被土壤类型与赤道多雨气候相同,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2)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呈非周期性变化,降水呈季节性变化。陆地中纬度气候区是冷暖气流相互竞争的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季节性和非周期性变化显著。根据热量情况,陆地上的中纬度气候带可分为温带和亚热带。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严重,在大陆东西两侧和大陆内部往往有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表现为干湿带,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区域分异。
1.陆地温带气候
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 ~ 60 N的区域,南半球温带面积不大,因为只有一小块陆地延伸到40° N以南,由于海洋分裂的影响,温带地区有明显的东西向分化。一般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两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在北纬35°至55°之间的北美东部和欧亚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部,即欧亚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部和北美100° W以东约40°至60 N的区域。这种气候的温度和降水与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风向和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从成因上看,其冬季寒冷干燥不是大陆季风造成的,而是海洋吹来的深厚西风,发生了大陆变性,所以温度低,降水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季雨的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显著。
(2)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北纬40-60°的大陆西部,包括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和南部、欧洲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北美和加拿大科迪勒拉山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以西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这里常年盛行西风带和温带海洋气团,暖流沿海岸通过,形成了冬暖夏凉、年变幅小、全年多降水、秋冬季雨量稍多的气候特征。另外,这里雨天多,云多,日照少。
(3)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35-55° N附近的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东部的秦岭-淮河线以北、朝鲜半岛、日本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南部。气候成因类似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南北温差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温暖炎热多雨,南北温差小。此外,四季分明和显著的天气非周期性变化也是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由于上述温带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以湿润为主(我国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半湿润),温带阔叶林景观(我国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森林和草原景观)普遍发育,但也存在一定差异。东亚的阔叶树种比欧洲多,有蒙古栎、辽东栎和槭、椴树、桦树等杂树。在西欧,往往形成由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橡树林等。北美的阔叶林景观(包括五大湖南部,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以美国山毛榉和糖枫为主。彩色棕壤和灰棕壤主要发育在整个温带湿润阔叶林带,褐土和黑土主要发育在半湿润森林草原带。
(4)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又称温带沙漠和温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洲的腹地,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草原。亚洲和北美的这种气候带远离大海,深入内陆,群山和高原环绕,潮湿的海洋空气很难到达。温带大陆气团常年盛行,形成了冬季酷暑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一般来说,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250-500毫米,南美洲这种气候区位于大陆西风带的东海岸,是西风带的雨影区,西海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西风过山后下沉,绝热暖干多雨,沿海有寒流,所以空气稳定,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植被稀疏,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
2.陆地亚热带气候
陆地亚热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度至40度之间的地区。由于副热带高压和海陆位置,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海岸属亚热带夏季干燥气候(地中海气候);它们之间是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1)亚热带湿润气候
主要分布在北美东部25°-35° N地带,南美巴西高原东南边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潘帕斯草原以东。此外,在非洲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东南沿海也有分布,但面积较小。其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一年内降水分布也比季风气候区均匀。这些地区在纬度和海陆位置上与东亚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陆东岸)相似,但由于大陆面积和邻近海洋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后者突出,所以没有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2)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亚热带东亚地区,主要包括中国东部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地区、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冬夏两季不同的海陆温度引起的气压配置变化是造成该地区气候的主要原因。冬季亚洲大陆受高气压控制,从陆地向海洋吹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受低压控制,从海洋吹东南风到陆地,也就是夏季风,降水较多。
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要植被,对应的土壤类型有红壤和黄壤。
(3)亚热带夏季干燥气候
又称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度的大陆西海岸。地中海地区的夏季干旱气候范围最大,特征最明显。此外,还包括美国西南部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亚热带大陆西海岸的行星风系呈正态分布,这里的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区和西风区的季节交替控制。夏季,本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干热;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那里温带海洋气团盛行,气旋活跃,降水量高。因此,炎热干燥的夏季和温和多雨的冬季是地中海气候的主要特征。该类型气候带主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带,以常绿灌木林和棕壤为主。
(4)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内部,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和南美洲的格兰查科。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内陆远离大海或被山脉阻隔,潮湿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又地处亚热带,所以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过渡的类型。这里的植被属于荒漠草原,通常有旱生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浅棕壤。
(3)陆地高纬度气候
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括北半球北纬50 '以北的亚寒带,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北冰洋和南极冰盖分别是冰川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来源,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分别是亚洲和北美极地大陆气团的来源。在冰气团与极地气团相遇的冰锋上,有一个气旋自西向东移动。这里气温低,包括世界冷极和北半球冷极。主要气候类型有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冷气候和极地冰盖气候。几个气候带的特征是:
1.亚刚性大陆性气候
又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一般分布在北纬50°至70°之间,大陆西海岸在北纬60°至70°之间,包括北亚大部、北欧、北美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中北部。这里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是极地大陆气团的来源。冬天,冰气团入侵的机会很多;在温暖的季节,热带大陆气团也可以穿透。气候特点是大陆性强,冬季漫长寒冷,暖季短暂,年温差高,降水少,暖季集中,蒸发弱,属于寒冷潮湿的环境。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5438年6月+10月平均气温-50℃,绝对最低气温-73℃,是北半球的冷极。Vilho Jansk的绝对年温差达到65,438+0,065,438+0.8℃,是年温差最高的地方。
2.极地长期寒冷气候
又称苔原气候,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北冰洋的海岸和岛屿上,纬度大致在70°到75 N之间,已经在北极圈之内,因此昼夜极端现象明显。气候特点是全年冬季,一年中只有65,438+0-4个月的月平均气温为0-IO ~ C,降水稀少,多属于冰川前沿的降水,多为雪,云量多,蒸发弱。
3.极地冰盖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北冰洋和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地区。这里纬度最高,昼夜最长可持续半年。多年受极地高压控制,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来源。一年四季都很冷,降水很少,暴风雪很常见。由于长年累月的积累,形成了巨大的冰盖。南极地区是世界的冷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洲,而北极地区是冰盖和浮冰的海洋。
(4)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和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随地形的海拔高度垂直变化,形成了垂直的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即同一山地或高原由于内部坡向、高度和位置的差异,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
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气候和所有的自然现象一样,它的分布和变化不是混沌的,而是有异有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综合考虑形成气候的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构成气候差异的基本矛盾,即冷暖矛盾、干湿矛盾、高压低压矛盾,并结合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可以简化和概括复杂的世界气候,划分几种气候类型。纬度和海陆位置相同,因而在全球大气环流中处于相同位置的区域,往往属于同一气候类型,气候类型之间的具体界限受制于地形等因素。所谓世界气候分布规律,直接体现在各种气候类型的排列组合上。气候形成的主导因素,即地球表面太阳光热分布不均衡造成的热差,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导致气候类型按纬度变化的总趋势,这就是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规律——地带性。另一方面,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气候的地带性,造成了同一纬度带的西海岸、内陆和东海岸的差异,以及地形条件不同造成的差异,这就是世界气候分布的非地带性。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个世界气候格局分布就是它们对立统一的产物。
(一)、气候的地带性
根据获得的太阳光和热量的多少,地球表面分为五个基本气候带: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在各大洲赤道两侧,向南向北延伸约5-10,如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一些岛屿。属于赤道多雨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无季节变化,月平均气温25-28?日较差略大于年较差;年降水量2000 mm以上,最小雨月降水量也在60 mm以上,多雷雨。湿热的气候非常有利于植物生长,树种多样,层次感强,四季常青。
赤道多雨气候带两侧,大致为北纬15°以南,属于热带干湿季气候(又称稀树草原气候),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这种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位移密切相关。
以北半球为例。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地处东北信风区,热带大陆气团盛行,气候干燥。夏天,阳光直射北半球,信风也随之向北移动。在赤道低压的控制下,赤道海面吹来西南风,降水明显增加。因此气候明显分为干、暖季,年降水量约为1000mm;该带仍具有低纬带高温的特点,但年内气温略高于赤道。
多雨的气候。由于水分条件的限制,树木逐渐稀疏,形成稀树草原景观,随着纬度的增加,逐渐被草原所取代。在潮湿的季节,到处都生长着生长茂密、树木稀疏的高草和灌木;旱季来了,土壤龟裂,草黄了,树也落叶了。
在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之外,大致在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到达大陆西海岸,南北纬平均位置约为15-30,属于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又称热带沙漠气候),在非洲北部、亚洲西南部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热带干旱气候分布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热带大陆气团盛行,气流下沉,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干热。气温相当高,这个气候类型区出现了世界“热极”(利比亚阿齐齐亚绝对最高气温58),但白天热,晚上凉,日温差特别大。极端降水
罕见,一年不到200毫米,而且变异性很大,甚至多年不下雨,一年的降水量往往集中在几场突发的暴雨中;万里常年万里无云,日照强烈,蒸发强烈,进一步加剧了气候的干燥。热带半干旱气候的主要特点是雨季短,年降水量可增加到500 mm,分布在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季干旱气候区过渡。前者短雨季出现在夏季,其成因与热带干湿季相似;后者短暂的雨季发生在冬季,气温没有前者高,类似亚热带夏季,气候干燥。
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岛、北极群岛和南极大陆,它具有极地冰盖气候。整个冬天都处于长夜状态。夏天虽然是永昼,但阳光斜射,获得的热量弱,所以气温常年在冰点以下。南极极附近曾观测到-94.5的绝对最低温度,是世界上的“冷极”。地面覆盖着厚厚的冰,而且有许多冷风暴,使植物难以生长。
在冰盖气候的南面,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北缘有一个极地冻土气候带(也叫苔原气候)。它的特点是冬天漫长寒冷,夏天短暂凉爽。月平均气温一年中只有2-3个月在冰点以上,但不超过10。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以积雪为主,地面为多年冻土。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级植物还能生长。
紧挨着极地长冷气候区的是亚寒带大陆气候区(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50°至70 N之间横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这里的冬天依然漫长寒冷,但夏天却相当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最高可达18-20,尤其是年较差。年降水量增加到300—600毫米,多为夏季雨水,由于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松树、柏树和杉木等针叶树适合生长。
与世界其他大陆相比,非洲轮廓单一,地面无起伏,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区,所以体现了气候的地带性,气候类型以纬度代替,排列几乎对称。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处于高纬度地区,土地辽阔,气候地带性明显。气候类型由北向南依次变化,特别是极地长冷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呈带状分布,横跨大陆东西两侧。
第二,气候的非地带性
海陆分布和海陆气温、气压、风向、降水的季节变化,造成了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基本区别,特别是在中纬度地区,同一气候带内可以明显区分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气候:西海岸、内陆和东海岸。海洋性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暖夏凉,秋季气温高于春季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小,一年中冷月最多和最热的月份出现较晚(如北半球温带地区冷月最多在2月,最热的月份在8月);湿度大,云多,降水丰富,季节分布均匀,冬季雨水多。大陆性气候的主要特征与海洋性气候大致相反:冬冷夏热,春季气温高于秋季气温,气温日较差大于年较差,一年中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较早(如北半球温带最冷月在65438+10月,最热月在7月);湿度低,云少,降水少,集中在夏季。
海洋气候和大陆气候在世界各大洲的分布也呈现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所有受海洋气团影响的地区都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所有受大陆气团影响的地区都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因此,从海洋到内陆,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而大陆性逐渐增强。但实际情况更复杂,这尤其体现在沿海气候差异上。大陆的东海岸和西海岸都靠近海洋,但气候完全不同,有的是大陆性气候,有的是海洋性气候,有的是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混合或过渡。这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引起的海风的方向和背面决定的,沿海洋流的性质和地形因素也有很大影响。其次,就纬度带而言,如上所述,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特别是在赤道多雨气候、极地长冷气候和极地冰盖气候分布范围内,冷暖矛盾处于相对稳定和恒定的状态,所以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反差并不明显,东西海岸的气候差异也不大。在中纬度地区,冷暖空气经常处于斗争和转换状态,气温和降水的季节性和非周期性变化非常明显,陆地面积特别广阔(北半球),所以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对比显著,尤其是大陆性气候,大陆东西海岸差异显著。
欧亚大陆西海岸,北纬40°以上地区常年处于西风带,受海洋气团影响较深。沿海有暖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日温差在全年范围内较小。全年都有降水,尤其是秋冬季节。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在山的迎风面可达2000-3000mm以上。这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植物生长茂盛,树木封闭,遍布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在40-30° N地区,由于副热带高压。
带的季节位移冬季在西风带,盛行极地海洋气团,温和湿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控制,热带大陆气团盛行,干热;年降水量约750mm,70%以上集中在冬季。这是一种亚热带干燥的夏季气候(又称地中海气候),冬季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夏季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对应的植被类型是硬叶常绿乔木和各种灌木。30 N以南地区,常年处于信风区,东北风从大陆吹向大海,气候极其干燥,沙漠直达大海。这是沿海热带干旱气候,和同纬度的内陆热差不多。
干旱气候的区别在于沿海有寒流,所以夏天没那么热。全年范围小,雾日多,相对湿度高,有时称为热带雾漠气候。
上述气候类型分布在地球各大洲西海岸相应的纬度上,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夏季干燥气候—热带干燥气候的顺序变化,在高纬度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连,在低纬度与热带干湿季气候相连。但是,由于地形的影响,它们的分布范围差别很大。比如美洲大陆西部,庞大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脉系纵贯南北,使得大陆西海岸的气候类型分布在一条狭窄的地带,范围有限。欧亚大陆西部,地势平坦,海岸曲折,海风可深入内陆,有地中海水体,所以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亚热带夏季干燥气候分布广泛。北非和西澳没有巨大的地形屏障,西海岸的热带干旱气候与内陆热带干旱气候融为一体。
在欧亚大陆东海岸,冬季夏风方向和洋流的分布与同纬度的西海岸形成明显对比,因此温度、降水及其季节分布完全不同。北纬40°以北地区,冬季由于大陆高压的存在,吹西北、北风,极地大陆气团盛行,寒流沿海岸通过,因此寒冷干燥,气候为大陆性;夏季大陆气温高,气压低,可以吸引海洋东南风登陆,造成降水较多。这说明大陆东部与同纬度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西部差异很大。
40-30° N地区风向、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同纬度西部地区相似,但由于地处亚热带纬度,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气候特征以冬季凉爽干燥、夏季湿热为主,与同纬度西部地区明显不同。30 N以南地区位于信风带东岸,常年迎海风,沿岸有暖流通过,所以气温高,降水充沛,季节分布比较均匀,但夏季雨水较多,具有低纬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与同纬度西岸的热带干旱气候正好相反。
由于每个大陆的面积有宽有窄,陆地和海洋因素对大陆东海岸气候的影响是不同的。欧亚大陆东部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海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特别大。在季节性高低压的控制下,冬季夏风风向、风力、温度和降水变化显著,形成了特殊的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