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记》全诗及作者简介。
暮春时节,长安城内处处歌舞,落花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在皇家园林的柳树上。
黄昏时分,汉官发烛,轻烟散入五侯府中。
晚春的长安,絮花满天飞,寒食节的风吹着御花园的树枝。夜幕降临时,宫殿里忙着分发蜡烛,浓烟滚滚涌入王公贵族的家中。
[欣赏]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冬季至日后105天和清明节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照习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的,故名寒食。由于节日在晚春,景色宜人,寒食自唐至宋已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说:“寒食是人间唯一的节日。”(邵雍)唐朝的制度。到了清明节,皇帝宣布要把榆树柳的火作为奖赏送给身边的大臣,以示感谢。事实上,唐代诗人窦恕曾写过一首名为《寒食节生火》的诗:“感恩光明与小官,华灯初上惊春。电影跟着大使,星光照耀路人。幸因榆柳暖,草穷。”可以用韩逸的这首诗来借鉴。这首诗只注重冷食场面的描写,不涉及任何评论。第一句展现了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天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仅语言新颖,而且充满美感;而且两个字都有尹平阳平的变调,和谐悦耳。所到之处,“飞花”不仅描绘了五彩缤纷的春天,还准确地展现了春末寒食的景象。暮春时节,柳絮在东风中翩翩起舞,留下无数的红花。说“处处”而不是“处处”,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语气,表达效果更强。《春城花满天飞》讲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讲的是帝都风光。由于整个长安春意盎然,熙熙攘攘,皇宫的景象可想而知。和第一句一样,这里不是直接写春游的盛况,而是无限风光吹“御柳”的一个镜头。当时的习俗是寒食节把柳树折进门,所以我特别写了柳树。同时也照顾到了“以榆柳之火赠近臣”的意思。如果说一两句是对长安冷食风光的概括描述,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个概括场景中的特殊场景。对联场景有一段时间,一段写白天,三段写夜晚,“夕阳”是转折点。世界各地的寒食节都是禁火的,只有“特七街燃烛”(元稹《连昌宫词》)例外。除了宫中,你的近侍也可以获得此恩。“夕阳”这句话讲的就是这种情况,而且还是一个意象。写“传”字给火,既表示动态,又表示一一给,可见封建等级森严。“轻烟散处”一词形象地描绘了一幅中国官员骑马传烛的画面。虽然没有写一匹马,也没有写一个人,但淡淡的烟雾袅袅,诉说着所有的消息,让人闻到了蜡烛烟的味道,听到了马蹄声,仿佛活在人间。同时自然会给人一种联想,体验更多的寓意。首先,各地风景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的蜡烛是独一无二的,本身就包含了特权的含义。再者,最先享受这种特权的是“五侯”家族。让人想起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精于政事,政治日益腐败,如同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明显带有讽刺意味。难怪吴乔说:“唐朝之亡,因宦官执兵,实乃祖宗所授。德宗建中初,此诗仅以‘五侯’二字理解,唐诗连春秋。”据《孟梦诗艺》记载,唐德宗曾经很欣赏韩觉诗的这首诗,并因此给了这位失意多年的诗人“驾医识圣旨”的显赫地位。当时因为江淮刺史也叫韩逸,所以德宗手书了这首诗,并批道:“以此韩逸”,一时成为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这首诗虽然只是描写,但作者的本意不一定是嘲讽,但他捕捉到的形象非常典型,比作品更让读者有所感悟。因为作者没有刻意追求深度,而是沉浸在触及自己的形象和情感中,所以写诗,使诗更加含蓄,充满情感,高于很多刻意讽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