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个人简介?
他十岁时失去了父亲。中国很多作家、政治家的“启蒙老师”都是守寡的母亲,茅盾就是被母亲养大的。在北大读完预科后,无力继续深造,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式小说月刊,成为文学研究会首席评论家。这个时候。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备中国* * *,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后,他从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自己的处女作《蚀》(幻灭、动摇、追求)和《虹》,于是拿起了小说家的笔。这种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就了他对文学的时代概括和整个社会视野,他早期作品的主题也是取自于此。他在左联时期写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堡》、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游历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出版了《腐蚀》、《霜叶红如二月花》、《锻炼》、《清明节前后》等小说。文艺界庆祝他的五十岁生日,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部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他很难一下子创作出来。在“史无前例”的日月里,我被批判,被拉到一边。稍微稳定之后,我又偷偷写了《霜叶红如二月花》的“续集”和回忆录《我走过的路》。1981年过去了。
茅盾的笔名
茅盾、朱轩、方笔、志敬、蒲老、兴田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茅盾的一生
1896 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其父沈永熙,清末秀才,精通中医。他是一位思想开放的改革家,非常重视新学。除了声、光、化学、电学、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他还喜欢传播具有进步思想的社会科学著作。我的母亲,陈爱珠,是一个文科,有远见,性格坚强的女人。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他接受了母亲传授的文史地理知识。茅盾说,“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得更早。小学之前在家里和私塾学过。8岁进入乌镇立志小学,后转入知才高级小学,成为学校第一届学生。在这里,他不仅阅读了语文、修养、算术方面的教材,还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当时在普通保守主义者眼里,孩子是被禁止看小说等“闲书”的,但茅盾得到了知情家长的允许。《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都是他此时最爱看的书。从茅盾从小学时代的随笔可以看出,当时他表现出忧国忧民、强身祛邪的思想。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1909考入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中学,191秋季转入嘉兴中学。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烈欢迎革命,成为革命的义务宣传员。在学校,茅盾和几个同学对一个不受欢迎的教务主管发起攻击,被学校开除。于是转学到杭州安定中学读书,在那里毕业。在中学生活中,虽然有些老师给茅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引导,但整个学习氛围是陈旧的。“不读秦汉以下的书,骈文才是正宗文章,诗歌要学建安七子;.....公差给清华疏匡(《我的中学及以后》)。这一切,曾经给了茅盾古典文学的素养,但在他的记忆里,更多的是平凡、灰色、令人窒息。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看小说了。古典小说启发了他的文学思维,同时也在他的创作风格上显现出印记。
1913年,茅盾考入北大预科第一班。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我开始打工谋生。1965438+200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我开始修改英语系的英语函授论文,然后和别人合作翻译书籍。就这样,“衣食住行”的原文翻译出来了。不久,他去中文系写《中国寓言》,还参与了《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茅盾开始负责《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流专栏的编辑工作。此时,他先后写出了《小说新潮流宣言》、《新旧文学平等讨论》、《现在一个作家的责任是什么?”等,揭示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观。同年6月165438+10月,茅盾接手,彻底革新《小说月报》;2月底,65438+联系了郑振铎、、叶、周作人等。,并于6月成立“文学研究会”,1921。当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据不完全统计,在1921这一年,茅盾共出版了约130种译本。他以充沛的精力投身于文学革命。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创新不满,茅盾辞去了杂志主编的职务,调到中文系。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1921年初,茅盾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国成立,他成为中国最早的党员之一。1922后以《小说月报》编辑为掩护,做中共中央联络员。期间,他还在党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和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6月,和郑振铎创办《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关闭。8月,作为职工代表,我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惠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建国民党左翼上海党部。1925年底,茅盾、云当选为左翼国民党上海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我留在广州,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当秘书,在毛泽东当代部长。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回到上海。
1926年底,北伐军占领武汉,建立国民政府。茅盾到武汉,先在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当教官。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总编辑。从4月到7月,他为该杂志写了30多篇社论和评论。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造反。茅盾离开武汉参加南昌起义。到达九江后,他被堵在路上,经牯岭返回上海。这时,他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写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1927年9月,出版《幻灭》,1928年6月,先后完成《摇》和《追》的创作,即《蚀》三部曲。同年7月,他离开上海前往日本,先住在东京,后搬到京都。在日本期间,他写了长篇小说《虹》(未完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诗。以及《杂项神话》、《西方文学通论》、《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阅读倪焕之等的论文。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翼联盟”的执行秘书。此后,茅盾和鲁迅一直在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1931年,为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鲁迅、茅盾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1932年2月,向世界发表《上海文艺界书》、《日军进攻上海屠杀人民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茅盾等8位作家发起“为暴死的小林遗属募捐”;7月,他致电南京政府,要求从国际总工会解救被囚禁的牛兰夫妇。
1934年9月,茅盾帮助鲁迅创办《翻译》杂志,开辟了进步文学翻译的新途径。1936年2月,鲁迅、茅盾得知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向中共中央发来贺电:“人类和中国的前途,寄托在你们身上。”同年,5438年6月+10月,茅盾和众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言论自由和争取团结的言论自由宣言》,呼吁在文艺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到1937,茅盾的创作走向成熟,硕果累累。在此期间,完成了中篇小说《路》、《三面》和长篇小说《子夜》。《子夜》是一部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面貌的小说。它的发表显示了左翼文学的成就,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历史发展的里程碑。瞿秋白评价,“这是中国第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子夜与国货年》)。同时,他还完成了《林家铺》、《春蚕》、《秋收》、《董灿》等优秀短篇小说的创作。翻译了丹·秦客的《文凭》和吉洪诺夫的《战争》;此外,还在《申报·自由谈》、《太白》、《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散文、文学短文和作家研究专著。
1937抗战初期,参加《王久日报》工作,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盾当选理事。4月,由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为包利编辑副刊《林炎》,在港重新发行。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哪里跑?”),就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65438年2月,应杜重远之邀,经海防、昆明前往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1939三月到新疆。在新疆大学教书。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当选主席。公元1940年,新疆统治者盛蔡氏变得越来越反动。茅盾被迫于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和Xi安,于5月底到达延安。在延安期间,他在鲁迅文艺学院和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在《中国文化》、《大众文艺》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5438年6月+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担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这时,优秀散文《山水谈》、《白杨礼赞》的创作相继完成。1941“皖南事变”后,国统区政治逆流日益严重,茅盾等一大批进步文化界人士离开重庆前往香港。5月,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茅盾任编委;并在本刊连载小说《腐蚀》,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编《笔谈》,7期。65438年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攻占香港。在中国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茅盾离开香港前往桂林。在桂林的九个月里,我写了《霜叶红如二月花》、《劫后余生》等长篇作品。1942结束去重庆。从8月1943开始,长篇《去岗位》陆续发表(未完成);1945年第一部剧《清明前后》创作完成,9月在重庆上演。今年6月,进步文艺界举行了纪念茅盾创作活动25周年的庆祝活动,推出了茅盾文学奖征文。
抗战胜利后,茅盾于1946年3月离开重庆,途经广州、香港,5月到达上海。《文联》杂志主编;参加呼吁和平和争取民主的活动。在港期间,他发表了“要走和平民主路线”、“认清国情”等演讲。6月,他和上海文化界的进步人士一起呼吁和平,发表了给江主席、马歇尔和各党派的一封信。7月,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后,茅盾等人呼吁国际人权保护协会揭露国民党的罪行。5438年6月+10月,沈钧儒、茅盾发表《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文章。同年,出版了翻译的苏联小说集《人民永垂不朽》、《共青团的儿子》和《苏联卫国战争短篇小说集》。同年年底,茅盾夫妇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离开上海赴苏联访问。《游素日记》发布于6月1947。4月,他从苏联回到上海。这次访问,我写了两本书,《苏联访谈录》和《苏联杂谈》。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更加残酷地实行法西斯统治。茅盾在1947年底被迫再次赴港。
1948年5月,茅盾等人发表《致国内文化同仁的一封信》。同年6月,茅盾和香港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号召海内外同胞团结起来,推动新政治协商会议早日召开。7月参加《小说月报》编辑工作,9月任香港重新发行的《文汇报·文艺周刊》总编辑。小说《锻炼》在这本杂志上连载,除了写一些短篇小说,还完成了《脱险杂记》。同年年底,应中国邀请,茅盾夫妇离开香港,经大连、沈阳,于1949年2月和平解放后抵达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7月,茅盾出席中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国统区的文艺在反动派的压迫下挣扎发展》的报告。会上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并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严峻考验中,茅盾始终站在党和革命人民一边。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中国第四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新中国成立后,茅盾的作品有《宣传集》、《宣传续集》、《夜读偶集》、《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的诗》(包括建国前部分)。晚年,他身患疾病,仍致力于写回忆录。
茅盾著作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包括:《茅盾作品集》10卷集、《脱险杂记》、《论茅盾创作》、《茅盾文艺随笔》、《茅盾文学批评随笔》、《茅盾翻译选集》、《世界文学名著杂记》、《神话学》、《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以来出版的40卷本《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作品。
1981 3月27日,茅盾在北京病逝。临死前,他恳切地向党提出:“如果我被追认为中国的一员,那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誉。”根据茅盾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中国* * *,党龄1921年。他用自己的积蓄设立了一个文学奖(后命名为“茅盾文学奖”),奖励优秀的小说创作。
主要工作
《子夜》于1933年出版,震惊中国文坛。瞿秋白称这一年为“子夜年”,可见其影响力之大。这部小说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赵之间的尖锐矛盾为主线,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图景:工人罢工、农民暴动、被反动当局镇压和破坏的革命运动、帝国主义掮客的活动、民族中小工业的兼并、公债市场上惊心动魄的斗争、各种地主的行动以及资本主义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茅盾的代表作《子夜》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子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1981写的一部小说。第一版出版于1933,引起强烈反响。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在未来1933年的文学史上,毫无疑问《子夜》的出版会被记载。”《子夜》和《国货年》的历史发展印证了瞿秋白的预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还被翻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语言,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日本著名文学研究者新田一郎在推荐20世纪世界文学十大名著时,选择了子夜。他认为这是堪比普鲁斯特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杰作。
茅盾的小说以其对社会生活的全景观察而闻名。《子夜》的舞台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作家没有截取一条小巷或一个街角,而是以俯视的视角展现了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华客厅,光怪陆离的夜总会,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尖叫的大火,诗人教授的高谈阔论,女士先生们的悲情爱情,所有这些都组合成了《子夜》的情节。同时,通过一些细节,作家触及了农村的场景和中原正在进行的战争,进一步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的意图:“大规模地描述中国的社会现象”,“全面地表现1930年动荡的中国。”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和“全面”的描写,并不是生活片段的随意拼凑。他精心的结构和周密的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和性格发展的历史,触动了其他多重线索,使整篇文章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方向向纵深推进。最后,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更多的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沦为殖民地。”茅盾几乎是抱着写历史的态度写小说的。《子夜》的情节嵌入了1930年5月至7月的真实历史时空。小说中描写的债券交易、蒋与之间的战争等场景,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史实。《子夜》将这种非虚构的话语引入小说,与虚构的话语融为一体,应该说是一种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实验。《子夜》的史诗性无疑得益于“诗”与“史”的巧妙调整与结合。
《子夜》整体布局史诗,但细节描写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细微而颤抖的涟漪。早在30年代,吴宓先生就指出了这一特点,并大加赞赏,说《子夜》“笔法优美,充满美感,笔触不可控制”。极其难能可贵的是,它的微妙之处可以还原和变化。”茅盾认为吴宓的评论确实很欣赏“作者的别出心裁”。
《蚀》描写了大革命前后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动态。《林氏铺子》以林老板经营的小店的兴衰为主线,从多方面描述了林老板与整个社会的关系,阐释了林老板小店破产是整个工商业共同前途的重要思想。《春蚕》通过农民老鲍彤家蚕桑丰收,生活更加艰难的事实,明确告诉人们,农民真正的出路是在丰收之外寻找。和《子夜》一样,林家普和《春蚕》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社会分析小说。长期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青少年学习的范文。《林家小店》和《子夜》也被拍成电影,在中国广大城乡引起强烈反响。
新奇的意义
近年来,学界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分析小说的开创者。这个流派起源于19世纪的法俄现实主义小说,并与中国古典世界小说相结合。从《霜叶红如二月花》续集中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份写于上世纪70年代、未经最后修改的草稿,明显充满了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和人物服饰的描写,透露出旧叙事系的笔趣。茅盾代表了整整一代人的小说,直到80年代现代主义先锋小说的兴起,更加个人化的新一代叙事风靡全球。茅盾在本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扮演着这位“新兴”作家的角色,这并不奇怪。绕过茅盾是不可能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提升到不可逾越的高度也是不可能的。另外,每一代人的文学传承都是“积累”。如果下一代只轰炸上一代,采取革命、革命、革命的“阿q”方式,最后你会发现,熊瞎子砍的玉米只有一穗,我们永远要为ABC付出获取现代知识的昂贵“学费”。其实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和评论并没有一扫现代主义的一切!现代派对现实主义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今天我们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会感受到他们的“寓言”结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等小说的基本要素依然鲜活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不会完全消失。这就是茅盾小说的意义。
茅盾先生的代表作
小说:
子夜续集,月食三部曲,糜烂,彩虹,锻炼,霜叶红如二月花,霜叶红如二月花,多边形关系。
短篇小说:
奖励,创作,春蚕,大鼻子的故事,林家普,色盲,诗与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海藻繁盛,小女巫,烟云和哪里有遗嘱。
散文:
对杨树的赞美,卖豆腐、人造丝的哨子,对全运会的印象,在车上的一瞥,在鞭炮声中,谈论月亮,在雾中的偶然笔记和大地上的山川。
论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的遗愿设立的,旨在鼓励优秀小说的创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它是中国最高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以人物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小说最高文学奖之一。茅盾文学奖是由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捐出他的25万元稿费设立的,在中国文坛有很大影响。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1981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成立。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这个奖项的目的是介绍和赞扬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加第一次评选但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次及以后的评选中仍可获奖。第一次评选是在1982,评选范围限定在1977到1981年的小说。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