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简历
民国16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三)下午,一个书生模样的老人,穿着中国的衣服,鼻子上戴着深度近视眼镜,雇了一辆黄包车,从清华出发去颐和园。我买了票,进了公园。我走到了排云殿西边的鱼藻亭。面对昆明湖,我若有所思,但态度异常平静。我还从口袋里掏出烟盒,拿了根烟,抽到了极致,然后跳进了湖里!园丁听到有人落水,就跑去救他,但两分钟内他就死了。
在他去世的时候,他在内裤里发现了一张他写给第三个儿子振明的纸。纸张被浸湿了,但字迹完好无损。这封遗书全文如下:
“五十年,只欠一死,经过这世道变迁,不耻下问。我死后会作为棺材葬在清华大学。不能回南方,也可以暂时住在城里。你哥不用哀恸,因为路堵了,运河一直没出去。书籍可以托付给陈五尔先生。家人要照顾自己,不能回南方。虽然我没有财产,也没给你留下什么,但我谨慎勤奋,也不会饿死。五月二父。”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中国近代具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1903以来,在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校任教,教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
1907起任教育部图书馆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歌词研究,著有《曲律》、《宋元戏曲考证》、《任剑花刺》等。他重视小说和戏曲在文学中的地位,营造了研究戏曲史的氛围,在当时的文艺界影响很大。辛亥革命后,他把自己当成了清朝的老人。到晚年,王国维还没有剪掉作为时代象征的辫子。
从1913转向经学和史学研究,专攻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和古史地理学。他致力于古器物、甲骨文、齐鲁泥印、汉魏碑刻、汉晋简牍、敦煌唐经、西北地理、殷、周、秦汉、蒙古史的考证,做了大量的研究。他治史严谨,考据细腻,忠实尽责,不带偏见,主张利用地下史料查阅历史文献,比前代能做出更多的贡献,在史学界有影响。
1923年春,当时溥仪的小朝廷要在国内选一个学识渊博的秀才,王国维被云升推荐进京担任荀皇帝溥仪(五品)的南书房。
次年冬天,冯玉祥“逼宫”事件发生,王国维结束了“走南书房”的工作。胡适、顾颉刚等人邀请他担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拒绝了,只当了教授。清华学人以其渊博的学识、扎实的学风、科学的研究方法、朴实的生活,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当时,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的“教授”。
从65438年到0927年,他在颐和园投水自尽,给中国的知识分子留下了深深的颤栗和遗憾,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
当时有清朝元老把王国维比作忠心耿耿,投水汨罗自尽的屈原。清史稿还为他立了忠义传。一向对人褒贬不一的鲁迅先生,认为“可以算是研究国学的人物”(热风,音译不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