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的由来?

黄历,也被称为皇历,是一种基于中国农历的日历,有许多文字表明一天的好运或厄运。相传为轩辕黄帝所创,故称黄历,民间亦俗称“通书”。但由于《通书》中的“书”字与“输”字谐音,又因忌讳而称之为童生。公历的主要内容是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一天的吉凶,十二生肖的运气等等。

黄历的历史和发展;

1,唐朝

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政府开始印刷日历。据史料记载,唐朝九年(公元835年),有一本用木板刻的旧历书。在这些刻历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了大量关于银行禁忌的东西。但这种丰富的回避内容,因为成本因素的考虑,在卖钞人的简历中并没有看到。

官历在唐代相当流行,甚至被私人反复印制。比如文宗时,汉人印制的私历,在每年司天泰颁布明年的新历之前,都是在市场上出售的,所以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尝到了禁私历的滋味。

因为历书是皇帝颁布历法的工具,所以人们也称之为“皇历”。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中国最早的帝王历书,一份是唐僖宗四年(公元877年)的印刷历书,一份是唐僖宗二年(882年)的印刷历书。这本历书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刻本历书之一,也是极为珍贵的早期雕版历书。不幸的是,两人都已逃往国外,现藏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

2.宋朝

现存最早使用北宋年号的历法是敦煌出版的唐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钞(编号S612)。这种历法除了一般历法之外,前面还有国忌、新学年和神真形十二年,以及推混血儿。

北宋司印历之初,由姓侯的人出售,但由于价格昂贵,所谓的小历都是汉人私自印制,每册只收一两元钱。宗申熙宁四年(1071),实行新法的王安石禁止私印私售小历,政府印制大历,以每本几百元的高价出售。

3.元朝

以元文宗历元年(1328)为例。在那一年,全国范围内销售的官方印刷日历(古人通常称为“日历日”)超过三百万份。平均而言,在家庭部的税务登记册中,每四个家庭就有一份官方印制的日历。这绝对是当年世界上最畅销的单行本。而且政府卖日历的收入高达全国岁币的千分之五!

所以在政治和经济的考量下,难怪元法会对私自印制、贩卖历法的人施以相当严厉的惩罚,其规定说:“检举私自制作历法者,赏银一百两。”如果没有官方的日历来打印这封信,那就和私人日历一样了,作者会辩称这是违反制度的。"

4.明朝

在明代出版的黄历封面上,印着一个告示,声称每本黄历都必须加盖秦的印章,否则将被视为私历。如果海盗被抓,将处以斩首的重罚,举报人将获得520两银子的奖励。

5.清朝

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无法及时获得当年的官方历法,私人历法的出现并未被禁止。在逐利的吸引下,也为了满足大家对技艺的高要求,汉族民间艺人一直在私下编纂年度通书,不仅涵盖了公历的形式,还增加了很多与趋吉避凶有关的规矩和内容。

清乾隆十六年(1751),法馆终于顺应社会现实,决定允许汉人抄录黄历官印,不必加盖秦印章。根据这项新法律,出版黄历不再违法。而很多选人也开始出版自己的年度百科全书,标上自己的名字或者馆号,积极争夺这个广阔的市场。

于是,历书发生了很大的演变,历法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记载日期、枝杈、二十四节气表及相关注释外,还印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世界各国国旗、各种对联、感谢贴、呈文诉苦、汉族民间偏方、张天师治病技巧等。一本历书成了一部小百科全书。有人开玩笑说,一个年鉴在手可以“做不求人的一切”。

嘉庆二年(1797),以舒同积成堂为例,不仅畅销南方沿海地区,还远销海外。

然而,历书中的占星内容经常被批评为迷信。基督教太平天国颁布的黄历,删除所有禁忌,只标明节气和星期日;清朝宣彤年间颁布的黄历,也禁止公布禁忌、冲煞、方位、流年、传统年龄;日据时期台湾的黄历只有“宜”而无“讳”;台湾光复后,全部恢复。

6.民国时期

历书被改革为“阴阳万用书”。孙中山先生提出用西历,也就是现在的公历。于是,阳历被加入到黄历中。

古代历书由秦发行,民国以后由五术和选日师发行。当地的算命先生可以把大厅的号码挂起来,单独公布,或者把版权作为公共和私人机构的礼物出售。

私人书店也开始印刷帝国日历。有人借用轩辕帝的“黄”字,将“皇历”改名为“黄历”,也叫“宪法之书”,然后由轩辕帝创制了《演义》。但其实这只是后人的杜撰。

7.当代的

几千年来,历书一直是中国汉族人中最畅销的书!没有被时代淘汰的迹象。甚至到了民国以后,在科学主义的冲击下,一般的书还继续出版,这真的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异。例如,台湾省每年大约印刷五六百万份黄历。约三分之二的台省历书、通书,号称是继承了二百年前洪超、福建的“积成堂”通书;港人气的源头是广东“崇道堂”罗传烈的舒同。

很多现代人对公历有很深的依赖。学者认为,黄历几千年的流行反映了中国人生活的不确定性。总的来说,这本书包含了许多与吉凶或生活习俗有关的内容。虽然在每个时代都是朴实无华的通俗刊物,但中国人对择吉观念的信仰,长期以来制约着社会上的许多活动(如造地、丧葬庆典,甚至选举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