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该如何面对就业问题?

我好不容易招到大学生,应聘各种奇招。

主持人的话:招聘季又来了,候选人纷纷出奇招。近日有消息称,一名女学生邀请自己的北大“男友”帮忙推荐简历。之所以引用这个“男朋友”,是因为这只是女孩从网上认识的“应聘对象”。两人约定,一旦用人单位对“男朋友”的简历表示出强烈兴趣,将适时强力推荐“女朋友”。

作为“女朋友”,她负责帮“男朋友”留下来吃饭。如何看待这样的招聘战术?你吸引招聘人员的绝妙计划是什么?

男朋友也会推荐我的简历。

□何小姐23岁应届毕业生。

我想我能理解这个女孩在做什么。现在找工作的竞争很激烈。看看每次招聘会的姿势就知道了。你得排队等一两个小时才能进去。进场后,各热门应聘单位前投简历的队伍也是浩如烟海。所以找个伴侣让他帮你写简历很正常。如果你的另一半足够熟悉,他自然会帮你在收简历的人面前美言几句。

男朋友,今年研究生毕业,会帮我投简历,也会代替我现场回答一些问题,试图证明我适合这个职位。我觉得我和那个女生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们是真正的男女朋友,帮助是发自内心的。而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希望能赢得一次面试机会。虽然那个女孩的行为不诚实,但我相信她不是故意骗人的。

我和男朋友互相帮忙投简历,增加了我们进入复试的机会,也增加了我们自己找工作的信心。想到还有一个人在帮你一起投票就容易多了。而且投简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层层笔试和面试,这些都得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其实要想申请成功,大部分还是要自己考。所以我相信,要被淘汰的自然会被淘汰,求职过程基本是公平的。如果那个女生不如别人,最后会被淘汰。如果她赢了,和他雇的男朋友没关系。

让考官记住我有一招。

□丁毅,23岁的毕业生

找工作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招聘者记住你也是一门学问。新闻里提到的那个女同学让假男友自荐。虽然可以理解,但不值得提倡。我的方式是强调我的名字,让考官记住你。

说到歌手王蓉,大家都会哼两句:“我不是黄蓉,我不懂武功,我只想要靖哥哥的完美爱情。”一首《我不是黄蓉》让大家想起了新人王蓉。流行乐坛新人很多,只有记住他们,才能打开市场。这个方法被很多人复制过。《吴克群》、《我很张含韵》、《陈豪》等音乐专辑都在名字上玩功夫,最后红极一时。

说了半天,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在很多场合,重要的是被记住。几分钟的展示能包含多少吸引眼球的内容?多花点时间在你的名字上,等面试结束,考官对你的名字只有一些印象。这不是稳操胜券吗?

这个道理,我一直在不断论证它的可行性。最后几个月,学校学生会改选,召开学生代表大会补票。每个候选人只有一分钟的发言时间。一个小女孩这样介绍自己:“我叫刘晓莉,不叫吴小莉。”演讲结束后,我重复了一遍“我的名字是刘晓莉,不是吴小莉”。很多人对她印象特别深刻,把她的名字圈了出来。

面临找工作,我也不失时机的使用了这个方法。我叫丁毅,如果我能找到一个比我名字笔画少的名字,我会抛一个问题给面试官。面试官微笑的那一刻,我知道他们用最少的笔画记住了我的名字丁一。被人记住,我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诚实是申请的必要条件。

□Julia n26岁外企HR

有些毕业生为了获得面试机会,会在简历中加入不属于自己的荣誉、头衔、经历。即使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我们也肯定不会聘用他。用北大的“男朋友”做噱头给简历加分也是不诚信的。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上的,能力是没有用的。

我觉得要想增加自己的竞争实力,让自己的简历在这么多人中“跳出来”,不妨自己写一封老师和专家的推荐信,附在简历里。这些有一定社会经验和地位的老师的推荐,比一个北大的“男朋友”还要厉害。而如果能说服这样的学长充当自己的参考,自己的能力也是值得关注的。

灵活推荐

□云韵27岁医生

“应用宝合伙人”网络招聘引人关注,是因为它是当前招聘模式中的新兵。男女朋友是互利的;申请人的简历没有造假;招聘方也是自愿“把专业不对口的“女朋友”的简历往左边挪”。如果把看事情的标准从“对错”变成“合法不合法”,招募“应用合伙人”是合理合法的

事实上,在招聘会上,招聘人员对候选人一无所知。这时候第三方“男朋友”的强力推荐,自然增加了双方招聘人员的信心。所以,比招聘会更好的招聘人才的方式是推荐,尤其是“教师推荐制”。弟弟拿着导师的推荐信找到了合适的公司。“应聘合伙人”的弹性推荐,是招聘方式转型期特有的现象,合情合理,不必大惊小怪。

不要动脑子。

□周小姐,26岁的公司职员。

毕业生为了能够多投一份简历,会不遗余力地用牙齿武装自己,这一点我自己求职时就已经深刻体会到了。就业压力大,毕业生无奈做出这个决定。看到这个新闻,我仿佛回想起去年自己升职的艰难日子。招聘会上,很多摊位只有几个空缺,却收到了上百份简历。客气点说,他们会把一堆堆简历寄回单位筛选,而有的单位会直接当着你的面退回或者扔到一边,显然一点机会都没有。招聘会结束,往往会有满地的简历,是很多同学为了推销自己而精心制作的。我们能做什么?

于是,很多同学脑子都很小,如何让招聘单位给自己一个入门的机会。同学简历进去了,赶紧自荐当老师;有的直接在简历封面印上名校、三好学生、学生干部等关键词,让招聘人员一目了然;有的采取蘑菇战术,用自己的金口玉言说服招聘人员把简历从淘汰的那堆拿到精选的那堆。一场招聘会简直就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斗智斗勇。想要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不去想一些事情真的不行。不管是直的还是弯的,都能引起招聘单位的注意,拿到最初的准考证就是首战告捷。

但是那个女同学为了得到“北大男朋友”的推荐,居然捏造了一个虚构的男朋友来冒充,这明显就是作弊,玩这样的手段是被人看不起的。想留住别人的眼光,靠自己的真本事。靠这一招本身就是不自信,欺骗暴露了不诚实的一面。这样的人如何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