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龙的艺术成就

初学人物画,70年代师从先生学习山水、书法、花鸟。

陈加玲最初学习人物画。20世纪80年代,他开始吸收中国古代壁画和外国水彩画的技法。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践,他创造了具有中国哲学、印象主义、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特点的现代中国画新流派。

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成名的一代画家中,陈家龙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人。贾玲先生在画坛崭露头角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按二十出头就能办个展的标准),但他却能在十几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表现出青年才俊的敏感和超前意识,完成了从技法到观念的巨大飞跃,确立了强烈的个性,成为90年代初上海现代中国水墨画派,在当时确实是相当前卫的画家。陈先生的钢笔问题也是业内人士非常感兴趣的。如果第一次看到陈老师的作品,可能也会好奇。那些斑驳诡异的线条和透明的墨(色)块真的是用笔的结果吗?如果用笔画,是怎么操作的?按陈老师自己的说法,他的画都是用笔画的,但具体的画法多种多样,走、守、漏、透、走,就是让水、色彩自然流动;保持,保持到一定程度,不要让它流动(以上两种方法类似于岭南画派两高一陈的画法);漏,让上面的颜色穿过纸的背面,漏到下一层宣纸上;透明的,或者两张纸,或者两个背面。陈老师认为他的技法并不深奥,而是充分挖掘了宣纸的潜力。有些人可能会搞,但是如果不去管,每个人都会搞。恰当地组织色彩是他的成功。但如果以传统笔墨的标准来要求,陈老师用笔的自然性难免有工艺之嫌。所以难免有人批评陈老师。听到这些言论,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哥伦布完成大航海后,西班牙王室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宴会上,有人发难,以为只是一个新大陆,只要经过那条水道,就会发现它一无所有。这被哥伦布船长听到了,于是他悄悄地拿了一个鸡蛋,让在场的显贵们试着把它竖起来。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哥伦布微笑着,拿起鸡蛋,在桌子上敲了敲。底部的蛋壳破了,鸡蛋自然立了起来。所有在场的人哄堂大笑。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些人嘲笑它。这没什么,哥伦布回答道,但是先生,你为什么不那样做呢?哥伦布的反问也适合那些对陈老师的成功不满的人——评论里有负面意见是正常的,甚至是可喜的,但如果闻起来有酸葡萄的味道,就会让人心情不好。

继承潘天寿的中国式构图理论,再加上别出心裁(有时很自由)的绘画方法,陈老师的画面不同于同龄人以坚持传统为目的使用古典技法,更不同于年轻画家以改造中国画为目的使用激进的西化手法,自然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再加上陈老师是一个用意多于用笔的画家(陈老师在各种场合多次评价过自己),所以他的中国画创作就更加神秘了。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更深入地了解陈先生的创作动机和思想动态,笔者曾在武康路幽静的陈郁与贾玲先生进行了一次交谈,得以问出一些我心中的疑问,受益匪浅。陈先生的住处像想象中一样一尘不染。所谓一尘不染,我指的不仅仅是表面,而是顶楼的地形、家具的位置安排、室内的光线、四面墙上的装饰所传达出的光与静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笔者和主持人展开了对话。因为陈老师是浙美毕业的,肯定受过非常严格的基础训练。我们聊的第一个话题是关于陈老师在浙美(现中国美术学院)的岁月。2007年,著名画家、对新时期中国画坛有较大影响的新海派水墨领军人物陈家龙教授迎来了他的70岁寿辰。2007年8月19日至2007年8月26日,中国美术馆举办“凌边——陈家龙作品展”,全面总结了他40多年的艺术生涯。

陈家龙教授1963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潘天寿先生。65438-0963任教于上海美术学院,65438-0983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世纪70年代,我跟随先生学习山水画和书法。作品曾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并在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荷兰及中国、香港、台湾省举办个展和群展。

改革开放后,陈家龙教授经过艰苦探索和锐意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静、高、静、抒情风格。他的作品融合了个性、民族性和时代感,对海派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由他主要策划建立的上海半岛美术馆和“凌瑶”陶瓷工作室,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推动艺术创新,声名远播海外,成为海派艺术精神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