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名师?

1,陶行知绝对可以称为当今教师的楷模!!他说的:带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其他答案里的名人,大部分都是因为学识才被记住的!!而真正名垂青史的也只有陶行知,因为他是最多的老师!!!(以下是他的详细传记:/view/46132.htm?fr=ala0_1_1)

在建议一些老师的文章时,可以写“陶行知”“蔡元培”!!!他们的生活简介如下,还有其他名人的!!希望能帮到你!!!

1,陶行知:

五四运动后,从事群众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学校。

1931年春,陶氏回到上海,担任《申报》综合管理办公室顾问,对《申报》当时的创新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8年8月,陶氏回国时路过香港,倡议成立“中华业余学校”,倡导香港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孩子们建立了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孩子。

1946年7月25日因脑溢血去世,享年55岁。

“为一件大事而来,做一件大事;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陶行知

2.蔡元培

出生和死亡1868 ~1940年

当今父母的事迹喜欢让孩子学这学那,希望“全面发展”。当然,爸爸妈妈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有时候有点太急了。早在100年前,为中国现代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蔡元培就提出了许多类似的思想。他认为孩子从婴儿期就应该受到“美”的影响,上幼儿园就应该通过舞蹈、歌唱、手工等活动来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美。至于学语文和数学,也要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而不是只教枯燥的语法和算法。哈哈,如果现在的教育都遵循这个思路。

3.孔子

551出生前和死亡前~ 479年死亡前

谁是中国最著名的老师?不用说,自然是孔这个“至圣之师”了。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教育上。他教了许多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学生。相传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出类拔萃者72人。那时候有钱人家的孩子才有资格上学,孔子自学让穷人家的孩子也有书读。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比如他坚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而我们经常听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都是孔子说的。

4.荀子

生卒年约313至约238年前。

荀子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教育家。他认为学习对人很重要,老师的教育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成长。他还认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认为学生的成绩可以超过老师。看了老夫子的教学,你有信心超过你自己的老师吗?

5.严复

出生和死亡1854 ~1921年

我们现在都是读完幼儿园小学,然后上中学大学。那么这个系统是谁提出来的呢?是严复;在旧社会,女孩是不允许上学的。谁敦促妇女解放,去上学,参加社会活动?也是严复。

在我们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候,伟大的教育家严复提倡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知识,而我们只需要看看自己枯燥难懂的知识。我们不应该总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更多地解释它。不过严复老师最先进的地方在于,他提倡老师在课堂上用英语授课。看来他也很重视英语学习。

6.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华子,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11)十月初九,卒于1948,12,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学家。原籍浙江绍兴。

因为三代人都定居扬州,毕业于当时扬州的江苏八中,在扬州当老师,所以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的祖父朱泽宇,本名于,因继承朱家而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审判官10余年。我爸爸的名字叫洪钧,他的字是小坡。他娶了周,是个秀才。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从东海到邵伯镇,属扬州府。两年后,全家迁居扬州城,定居扬州。65438年至0948年,朱自清因反对美国政府的援日政策,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运动。他当时已经患有肺病,最后在50岁时死于贫困。

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他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对这种古城生活的感受是微妙而复杂的。大概是生活太单调了,所以他后来说,童年的记忆里只剩下一个“单薄的影子”,“就像被洪水冲走了一样,孤独得令人震撼!”然而,在漫长而曲折的人生旅途中,童年毕竟是第一个“驿站”。

朱自清作品27种,共计约654.38+0.9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学批评、学术研究等。大部分收入是明凯书店1953出版的朱自清文集四卷。从65438年到0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收集、整理并出版了六册朱自清全集。虽然朱自清在五四以后才开始写新诗,但1923发表的《桨影灯影下的秦淮河》显示了他在散文创作上的才华。从此,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28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著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记叙文和抒情散文。他的作品主题可以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书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的代价——七毛钱》、《白人——上帝的最爱》、《执行政府大屠杀》。二是以背影、儿女、丧女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人情关系,人情味很浓。第三,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一组抒情小品,如《绿》、《春》、《船桨灯影下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他的代表作。后两种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好的,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他的散文朴实细致,明朗阴郁,以语言精炼、文笔优美著称,充满真情实感。

6号曾纪芝曾纪芝(1872 ~ 1942)重庆人,教育家。清光绪三十年(1904),赴东京弘文书院求学。回国后创办了八仙中学和昭武小学,并于191和1915两次在四川省担任督学。蜀军政府成立后,任秘书处编制局局长,八仙中学最后三任校长,1927创办八仙女子中学并任校长,1928创办赣江中学,1933任四川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著有《陆》等诗。第七名鲁迅

7.鲁迅(1881 . 9 . 25—1936.10.19),原名周章寿(后改名周树人),名虞山,后改为育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出生,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以小说、散文为主,代表作品有:《小说》、《彷徨》、《新故事》等。、随笔、朝花夕拾(原名《往事追忆》)、随笔、野草、随笔、坟墓、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三闲。

数十部鲁迅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祝福》、《阿q正传》等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和纪念馆。同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5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受众。

8.老子

李洱(约580年前——500年后)(生于陈赓石矛,西周末年二月十五日),又名老聃,后人称“老子”。汉族,楚国(今属河南鹿邑县)古县李湘曲仁里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1981年怀孕,从腋下生下他。老子天生白眉白胡子,所以叫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图书管理员(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孔子周游世界的时候,去洛邑问老子。晚年,老子乘青牛西行,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写了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经》,或简称《老子》,或《老子五千篇》)。在道教中,老子是老先生的第十八个化身。

根据传说,老子调教了函谷关的总指挥官伊Xi。此后,我向西去了昆吾(今陕西省Xi市周至县)。看到这里的山川(钟南山天御河)和山峰的起伏,我在这里停下来,为这座建筑造了草来练习取经。流传至今,被称为楼观台。它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并载有历代文人和诗人的300多块砚台。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羽化后葬在离这里八公里的西楼关,还有现存的老子墓。

《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老子哲学和古希腊哲学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大源头,老子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称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由庄子传承下来,与儒家以及后来的佛教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王座上的老先生”;从《神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有1000多种外文版本,是中国翻译数量最多的书。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理想的政治境界是“邻国相视,鸡犬之声相闻,民不往来,至死方休。”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进化,这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同时具有“独而不变,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一书包含了很多朴素的辩证观点,如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道之运动”,可以由对立转化,“正为奇,反复为妖”,“祸为福,福为隐”。他还认为世间万物是“有”与“无”的统一,“有与无”是基础,“世间万物皆因有而生,因无而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补”;“人民的饥饿和粮食税一样多”;“人民死得轻,却靠它生存”;“人不怕死,你为什么怕死?”。他的理论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内容主要见于《老子》一书。他的哲学思想和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仅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9.孙武

孙武(约535-约470),本名长庆,被后人尊为长孙,齐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曾祖父和祖父在齐国都很有名。他从小就喜欢研究孙子兵法,积累了很多经验。18岁时,因为齐国内乱,觉得自己没用了,离开齐国投奔吴国。

广饶孙武祥之孙的祖先是之子陈万,姓桂,姓陈。陈立的弟弟陈恒公的小儿子林杀了,自立为庄公。所以,陈万不能替陈医生出头。庄公死了,他的弟弟杵臼被任命为宣公。在弓玄二十一年,他杀了他的王子于寇。和宇寇交朋友,就不怕灾难,也怕自己。齐桓公久闻陈纨之才,欲封其为卿。陈万以“征途大臣不宜担任高位”为由婉言谢绝。齐桓公后来任命陈万为巩峥(主管各种工作)。陈万定居齐国后,封陈为田,故又称田万。田湾的第五个孙天舒(孙子的爷爷)原是齐国大夫,在对莒国的战争中立下战功,于是给了乐安的封号,同时给他改姓“孙”。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史称“四姓之乱”),孙子离开齐国,来到南方的吴国,隐居在吴国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潜心研究兵法。在吴,孙子认识了伍子胥。据《吴越春秋合吕传》记载,南方新崛起的吴国君主合吕欲攻楚争霸,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大将。伍子胥经常和吴王谈论军事。他曾向吴王推荐说,孙子“精通兵法,有鬼神之机,有藏天地之奇。自从他写了13篇关于孙子兵法的文章后,世人就再也不知道他的能力了。如果你是真正的将军,虽天下无敌,又如何谈得上楚!”伍子胥七次向吴王推荐孙武,吴王让伍子胥去看望他的孙子。

孙子拜见吴王,献上十三部兵法书。吴王看到后,赞不绝口。据有关记载,为了考察孙子的带兵能力,吴王挑选了180名宫女接受孙子的训练。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孙子“武功教打麦琪”的故事。在吴王宫操练之后,吴王任命他的孙子为将军。从此,孙子和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保障国家,发展军事实力。公元前506年冬,吴以孙子、伍子胥为将军,出兵攻楚。孙子采取“迂回进攻,奇袭”的战术,溯淮河以西,从淮河平原翻越大别山,长驱千里进入楚境,直抵汉水,在白苴(今湖北汉川北)重创楚军。然后五战五胜,一举攻占了楚国的都城。白驹之战后,楚国大大削弱,而吴国却获得了巨大的威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吴国不仅成了南方的强国,连北方的强国如齐国、晋国都怕吴国。至于孙子的历史贡献,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孙子传吴起,西破楚,北入郢、、晋,成为著名诸侯,孙子强大。”

. 10,墨子

墨子于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公元前479年-公元前381年),一个生于鲁阳(今河南鲁山),另一个生于鲁国(今滕州)。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创始人。墨学创立,墨子代代相传。主要内容包括兼爱、互不侵犯、尚贤、尚同、节俭、节俭、不乐、志、鬼、祸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俭、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卓越之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相日池墨、祥符墨、邓玲墨。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以和当时的能工巧匠鲁班相提并论。他自称是“我的人”,被称为“穿布的人”。墨子曾在宋代做过医生,自夸“上层无事,下层无农难”。他是一个同情“农工之人”的学者。墨子曾学孔子之术,赞尧、舜大禹,学诗、书、春秋等儒家经典。但后来逐渐厌倦了儒家复杂的礼乐,最终放弃儒家,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在代表新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兴起之前,墨家是先秦时期与儒家对立的最大学派,并列“显学”。

墨子的一生活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招募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群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人”,所有墨家成员被称为“墨家”。他们必须听从巨人的指引,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不离不弃”,也就是说至死不退。

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墨子广泛接受弟子,弟子一般达到数百人,形成了庞大的墨家队伍。墨子游历甚广,东至齐、鲁,北至郑、魏,南至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