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的简历和生平
全国解放后,他的父母被调到云南工作,张一个人在重庆读书。只要有一点空隙,他就溜出校门逛书店,大部分时间看课外书,对船舶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张闫冰在他考上大学时的随笔《我的理想》中写道:“我将来要造船,让我造的许多大船周游世界。”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和理想,在1955年,当时不满21岁的张选择去前苏联留学时,郑重地在第一志愿栏写下了“造船”二字,在第二志愿栏写下了“造船”二字,在第三志愿栏写下了“造船”三字。1960张在前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造船系深造5年后回国,投身造船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造船“神话”,树立了一个又一个造船里程碑。
1965是法国交通部大西洋造船厂的主管。1969担任向阳红5号总设计师,成功协调解决了增加续航力、压载、抗台风等重大技术难题,开展了我国历史上首次大洋调查,经受住了强台风的考验,圆满完成了任务;在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首次全飞行试验中,该舰被选为特遣队的旗舰。1979该船获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71—1979设计了13000吨级远洋测量船“向阳红10”,创造性地解决了测量船特殊的抗风能力、海洋测量船工作的稳性和耐波性要求与抗台风、大功率收发的电磁兼容性之间的尖锐矛盾。1980年该船获得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总体设计一等奖,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主持设计了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解决了影响该船快速性和耐波性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其指标超过美国同类型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加了中国第八次南极科考,提出了中国破冰船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首次完成了南极综合科技考察两型破冰船的研究论证和方案设计。
1984 165438+10月20日,由张设计的“10”从上海港起航,开始了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向阳红10”远洋科考船是中华民族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极地科考船,为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立和首次南极科考的圆满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1991年11月至1992年4月,中国第八次南极科考期间,时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七院708研究所研究员的张与另外三名船舶专家乘坐“极地”号考察船前往南极。他们克服晕船呕吐等不良反应,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在整个航程中对船舶进行各种科学考察,特别是在冰山众多、险象环生的南极海冰区,为我国远洋考察船的合理改造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
中国第一艘极地科考船“向阳红10”和第一艘全电力推进船“中国巡视83”的总设计师和研制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他是我国海洋科考船研究设计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权威专家,为我国船舶和海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3 65438+2月,张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派遣,率专家组赴乌克兰赫尔松造船厂,对破冰船“雪龙号”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技术监督验收,圆满完成了“雪龙号”船的购买和监造工作。后来,他主持了“雪龙”号破冰船大型直升机平台、多学科考察实验室、船员住宿等重大技术的更新改造工程,使中国第一艘具有先进导航设备、续航能力达2万海里、满载排水量达2.2万吨的极地航行“雪龙”号破冰船跃居世界极地考察船前列。自1994年中国12南极科考以来,破冰船“雪龙”号已圆满完成8次南极科考和2次北极科考,累计航程36万公里,为中国航海史上多项之首。
在长期的船舶研究和设计中,张参与和主持了50多种类型的船舶设计工作。特别是由他担任总设计师设计建造的多型船,在国内都是首次自主研发,不仅结构复杂、技术难度高,而且风险也很大。但成果均取得圆满成功,创造性地解决了海洋调查船的特殊抗风标定、海洋调查工作与抗台风对船舶稳性和耐波性的尖锐矛盾、大功率短波收发的电磁兼容、船上大型直升机的组合模块化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祖国船舶的研究事业。张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30多项奖励。1995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8月2日8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