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继元简历
一、考试作文,你教了我什么?
从小我就学会了在自己的特长一栏里填写“写作”。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从小就开始在考场上写“战无不胜”的作文。小学读了很多初中的“优秀作文”,初中读了很多高中的“优秀作文”。我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知道写作的模式。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我也学会了让语言变得优美。所以,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漂亮。我熟练地整理了一段又一段的材料,甚至在中考的时候,我凭借着自己的强势作文模式,获得了全市语文最高分。当时太骄傲了,没去想通过这些作文能学到什么。
漫长的中学时期,我花了六年时间在考场上学习写作文。我比较熟悉“名言+材料+论据”的模式。分数取决于谁的故事更“有哲理”,谁的文笔更优美。选词造句的能力,总是可以通过多读书来理解的。而富含“哲学”的材料,总能在一些哲学、玄学的速读大纲中找到。我们要做的就是做个搬运工,最多也就是做个缝纫工,修修补补,写篇文章。我们误解了哲学和“阮颜宣元,积智峻青”。读完高中,很多人对所谓的“文学”完全失去了信心。我们还没来得及入门真正的文学,已经失去了最起码的敬畏;没有敬畏,兴趣就更不用说了。回顾考场上的作文,其实只教会了我三件事:第一,避免“剑走偏锋”和“标新立异”。第二,“速记材料”“不求解答”是恰当的。第三,以“辞”为体,以“思”为用。
在百度上输入“考试作文例题”四个字,立刻显示103000个结果。所谓的例子,就是让人以此为例,参照写作的意思。经常在公交车上听到这样的对话。学生甲:“老师今天又布置了一篇作文。”学生B:“网上搜一下,都有了。反正我们写的肯定不如他们。”我总是很吃惊。我们的语言,什么时候到了这样的境地!以前从来没想过,哪里可以用文章来形容?复制思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但现在学生写作文,往往连思路都不抄,直接拿别人的文章来用。偷文学是优雅的偷,但遗憾的是,学生可能不会通过模式化的语言偷到任何东西。就算你在考场上练就了一手好作文,那又如何?
当我们走出象牙塔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在这个考场上,我们从来没有真正从写作中学到什么。在电子邮件普及的今天,很多学生连信都不会写,更不用说借条、合同、通知、海报、邀请函、简历了。中学语文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缺点。还记得我讲应用文的时候,老师很自然的跳过了。原因很简单:不高考?我们应该谈些什么?我们之前从来没有做过大纲之外的事情,但是大纲最多只能把我们引向大学,并不能承诺把我们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甚至不能把我们塑造成一个有基本应用文写作能力的人。中文让我们迷失了方向。
模式化作文的另一大弊端是,学生写的是“万物和谐”。高考作文的模式多少禁锢了我们,让“形式大于内容”成为通病。经历过那个“黑色六月”的同学,可能要花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摆脱高考作文的写作模式;更可能的是,他们再也不想提钢笔了。看来“诗以情为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第一,现在的老师不鼓励学生在考场上写诗;第二,就算写出来,这首诗也要为高考服务。
考场上的作文教给我的东西,可能太深奥了,我现在都理解不了...
第二,语文书,我们别无选择。
高中的时候,每天晚上在语文课本前总会生出一些感触。当时很多同学说,为什么非要学这些课文?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我们的汉语学习有时符合“高大全”标准。很多外国人承认中国的高中生很优秀。什么是“牛逼”?就是所谓的什么都懂的“文学常识”。俄国人来了,我们可以跟他们聊聊托尔斯泰和契诃夫。当日本人来的时候,你可以和他们谈论川端康成和夏目。英国人来了,可以多聊聊莎士比亚;可惜我们古人来不了,不然可以从诗经开始。但好像一切都是走马观花,都是来来去去,等到高三再来车轮战前复习,一遍又一遍的读经文。
其实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体裁进行选读教学呢?曾经在新民晚报上看过一幅漫画。当许多孩子一起走进学校时,他们的头被各种抽象的图形所代表,包括圆形、正方形、菱形和三角形。但是当他们走出校门的时候,所有孩子的头都变圆了。画家的想法很简单。他想讽刺现在学校教育的高度认同。我们从小到大用的都是同一本教材,即使是最多样化的语言,阅读项目都有规定,甚至考试中的答案都有明确的扣分标准。当年很多人问:在中国,雪融化的时候,为什么只能是水?而不是变成春天?我们中国人答不上来,只好一笑置之。每个学生对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欣赏标准,填鸭式教学对学生无益。学生通过被灌输相同的文学常识做出相同的回答,最后通过一篇相同的论文判断自己未来的立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多少人对文学的热爱?有多少人开始讨厌文学?答案不言而喻。
据说浙江高中有选修课教学模式,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幸事。学生有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文知识模块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只是在很多同学眼里,选修课的分量还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在一个繁忙的高中,选修课可以随意压缩。同学们都知道,高考依然主宰着他们。往往因为高考分数的差异,人生很容易被改变。但是选修课对他们的影响是隐性的,他们长期没有办法察觉。观念的转变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如果我们的教育真的能给学生一些探索兴趣的空间;让选修课不再是一种形式,而是真正能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实体。所以从长远来看,选修课的开设会让学生更有创造力,也会让他们走得更远。
第三,结论
我们认为高考囚禁了我们,题目作文囚禁了我们,语文课本囚禁了我们,填鸭式教学囚禁了我们。但我想不出更好的教学模式,可以对我们“解禁”。或许“解禁”就是这么漫长的一段路;也许我能做的就是喊两声,希望能引起“疗愈”的注意我是遵循象牙塔的固有规律长大的,我现在依然遵循着这些规律。我改变不了什么,但我还是要说,我的地方是一个涂着红漆的鸟笼。外面想进来,里面想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