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曾希圣在去淮河救灾的路上睡着了,醒来生气:我是来享受的吗?
对于安徽省委书记的人选,中央曾经思考过。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满怀信心地说:
毛主席的建议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异口同声地说:
不久,曾希圣正式赴皖担任省委书记。
在曾希圣去安徽之前,安徽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省份。由于生产水平落后,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明清以来,安徽省被称为“乞丐之地”,这个名字不是外人强加的,而是当地人自己唱的。
安徽位于淮河中游,在过去的历史上一直被称为“恶河”。两三年一遇的洪水几乎在当地形成了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以至于民间流传着一句话:
对于老一辈安徽人来说,那场洪水是最难忘的记忆。每次洪水来的时候,无数的人和动物被淹,两岸的农田也被收割。没有食物吃的灾民不得不去很远的地方沿街乞讨。
曾希圣在战争年代领导了安徽的革命,他对那里的环境并不陌生。在曾希圣的心中,他一直有一个愿望,要彻底根治淮河水患,让安徽成为鱼米之乡。
曾希圣是湖南兴宁人,家境是书香门第。值得一提的是,曾希圣的哥哥曾中生曾经是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1920年秋,曾希圣考入湖南第三师范,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考入黄埔四期,参加北伐。
曾希圣于1922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于1927加入。
值得一提的是,当曾希圣参加中国* * *,国共合作第一次破裂。大革命失败期间,蒋介石于四月十二日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于七月十五日在武汉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许多* * *成员和革命群众相继被杀害。曾希圣能够选择在这个时候加入中国* * *无疑表明了他坚定的革命意志。
大革命失败后,曾希圣在范仲秀和刘震年那里当过兵。
1930年冬,曾希圣调任中共中央军委侦察科长,负责无线电侦察和联络工作。当时党组织的电台人才非常缺乏。为了充实人才,曾希圣在上海法租界举办了我党最早的地下无线电技术训练班。为了掩人耳目,曾希圣还特意做了一个“福利电气公司”的牌子。
尽管仅仅两个月后,这个无线电技术培训班就被敌人摧毁,大部分学员被捕,党中央还是肯定了曾希圣的贡献。当时,曾希圣还与国民党军第六军军长李明浩取得了联系,获得了许多有用的情报,甚至获得了一张军用地图。
周恩来也赞扬了曾希圣:
顾兵变后,化装成公司职员,来到闽西苏区,在宁都红军总部见到了毛泽东。
我们一见面,毛泽东就笑着调侃:
毛泽东的一席话,说得曾希圣一头雾水,他哪里知道,毛主席口中所说的贤先生,是邓小平的学名,等到毛主席微笑着向他解释后,曾希圣很谦虚地说:
突然大笑起来。
曾希圣到达中央苏区后,首先担任红军总司令部调查部部长。当时中革军委正在实施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卫生部下属部门的创建。考虑到曾希圣在上海从事情报调查工作,他决定将曾希圣调到总参谋部下属的中央军委二局工作。接替郭华若为二局局长。
当时总参谋部下设三个局,还有一个供应部,是由原来的部门改名而来的。三局分别主管作战、情报和通信,依次称为一局、二局、三局,曾希圣主管情报工作。其中著名的龙潭三杰钱壮飞,曾是曾希圣的副手。
曾希圣担任二局局长后,主要负责以无线电探测为主的情报工作。
当时红军中无线电人才匮乏。考虑到无线电探测信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曾希圣向中央建议建立一所无线电学校。经中央批准,在瑞金开办了无线电学校,为党和军队培养了大批无线电人才。
曾希圣带领二局多次破译国民党军队的情报,挽救了红军的生命。
1934 65438+2月初,中央红军湘桂边境渡江,计划前往湘西与二十六军兵团会合。正是曾希圣领导的二局,及时破译了国民党军队在湘西、湘南大量集结的情报。毛主席决定不去湘西,进军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
红军四渡赤水,熟练地渡过金沙江后,毛主席用兵如神,甩掉了敌人的追兵。在这一过程中,他非常依赖曾希圣破译的情报,连国民党军队都感到迷惑不解。有些人甚至觉得:
为了让二局充分了解中央的战略布局,毛主席作了专门指示:
后来,毛主席高度评价了曾希圣领导的二局的工作:
那么,被称为“红色条规之父”的曾希圣是如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毛主席派到安徽的呢?
事实上,在1940年,曾希圣来到了安徽。1941皖南事变后,曾希圣受党组织命令,带领安徽无为县地方游击武装与新四军会合。
党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后,决定以活跃在皖江地区的游击队组成新四军第七师,张鼎丞任第七师师长,曾希圣任政治委员。然而,实际上,张鼎丞还没有到任,曾希圣可以说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虽然号称师,但当时新四军第七师下属只有一个十九旅和一个独立团,全师只有1.900人。但到了抗战结束,第七师发展到2万多人,地方武装7100多人。
在新四军各师中,七师并不是以战斗力强悍著称。虽然有与敌伪的小规模战斗,但没有大的战争。
七师在曾希圣领导下,坚持隐蔽发展,主力跃进淮西、鄂东建立根据地,内部游击队被打成碎片。曾希圣开辟皖江抗日根据地后,带领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争取了一大批同情我党新四军的商人到渝、大后方和江浙做中介生意,还派出主力在长江沿岸设立关卡,对商船征税。还做起了与敌占区交换粮盐换取武器的生意,以至于到抗战结束,敌人不敢随意入侵皖江革命根据地。
七师不仅自己发够了,还向新四军全军输送了给养。从1942到1945,七师向军五师交付现金5300余万元。当时新四军第七师每个士兵每月津贴为10元,居全军之首,所以第七师一直是“富七”
1949年3月,曾希圣调任第三野战军皖北区委书记(省级)、皖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如果你不离开军队,凭借曾希圣的立功表现,你可以在1955获得授予头衔时的军衔。
曾希圣自抗日战争中期以来一直在安徽,对当地的民生有着深刻的了解。
在700多年的历史中,淮河常年泛滥,源于宋代邵熙五年(1194)攻陷淮河,导致淮河水系彻底破坏。以淮河为入海口,由于黄河从上游冲下的大量泥沙,淮河河床逐年加大,淮河流经的地区成为黄河洪水的重灾区。
1931年淮河流域大洪水,淹没了皖北20多个县,致使皖北家家户户沦为乞丐。1938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为了阻止日军进攻武汉,下令开凿花园口。虽然为保卫武汉争取了时间,但洪水也淹没了河南、皖北、苏北40%的地区。
到新中国成立时,淮河已成为最难治理的河流。
1949年8月,淮河两岸遭遇严重水灾。1950年夏,淮河洪水再次爆发,淹没淮北20多个县,淮南7个县。990万人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无处可吃,无处可穿。
尽管中共中央迅速成立了华东抗洪指挥部,并调集了大量物资援助灾区,但仅过了不到半个月,毛主席就在皖北的桌案上发出紧急电文,电文说:
一向视老百姓为生命的毛主席,看了报告中的电报,忍不住哭了。他对身边的秘书田家英说:
曾希圣深知淮河洪水的严峻形势。早在1949年6月,曾希圣就向中央报告,提出鄂豫皖三省共同治理淮河。但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成立,淮河泛滥了几百年,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因此,此事被暂时搁置。
建国后,党中央毛主席下决心治理淮河,第二年淮河又发了洪水。曾希圣伤心欲绝,于1950年8月致电中共中央,再次提出根治淮河的主张,得到中央响应。任命曾希圣为淮河治理委员会副主任。
曾希圣就任安徽省委书记之前,虽然治淮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几百年积累的疾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除的,安徽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党中央提名曾希圣挂职安徽,也是对他寄予厚望。他认为自己在皖北期间有很多治理地方的经验,一定能改善当地的农业状况。
曾希圣上任后,对安徽的天文、地理、人文、水情、农业等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他想:
安徽本身就是农业大省。要发展农业,必须从水利工程入手,而安徽治水的关键在于淮河的治理。
1952年65438+10月,由淮河整治委员会设计的佛子岭水库正式开始破土动工。在曾希圣的关怀下,历经两年10个月,佛子岭水库正式成为淮河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拦蓄了渭河大量洪水,对渭河两岸的灌溉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65438-0953年,曾希圣根据安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种避灾”的方法,改变夏秋两季的收获比例,扩大夏作面积,改种高产作物和抗水性作物。
短短几年间,安徽的水患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
但在1954年夏天,由于大气环流异常,雨带停滞在长江流域,几个月都没有消散。自5月份降雨以来,7月份一直未停,但淠河上游、淮北、王家坝至正阳关一带防汛压力大增。虽然建国以来安徽各地兴建了各种水利工程,
洪灾期间,曾希圣一直处于防灾第一线,夜以继日地到处巡查。
一天,曾希圣听说芜湖市中心的水位已经过了二楼,马上就担心起来。他乘船到芜湖市委,听取了市委有关成员的汇报,准备马不停蹄地赶往安庆。
到达安庆后,曾希圣顾不上休息,立即奔赴一线大堤,指挥工人加快护堤速度。就在这时,传来消息,淮河水位告急,曾希圣不顾自身安危,开着电瓶车来到淮河一线,观看滔天浊浪。曾希圣立即联系有关部门,赶赴灾区,准备亲自到第一线指挥抗洪救灾。
但是到前线去,转移飞船过来需要一些时间。自洪水以来,曾希圣已经有两三天没有好好休息了,等待船只抵达缺口。曾希圣的眼皮忍不住打架了。身边的工作人员看他困得不行,就劝他先休息一下。考虑到船要过来一会儿,曾希圣决定休息一会儿。睡觉前,曾希圣反复告诉他周围的人: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船来了,秘书正要叫,一个工作人员赶紧拦住了。
就在这群人乘船离开后,曾希圣醒来了。当他得知船到了,工作人员没有叫醒他,他立刻非常生气:
累了,曾希圣起身去前线。他不仅从身边的人那里了解灾情,还亲自到一线视察。
当得知还有20万人挤在罗明山上,两天没有粮食,心急如焚的曾希圣立即与中央联系,请求派飞机空投救灾物资。在拥挤的罗明遇难者山上,一名孕妇安全顺利地生下了孩子,人们都说:
通过曾希圣的治理,安徽的农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1955年,安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1529万吨,比国家计划高出258.4万吨。此外,自1955以来,曾希圣已先后将100多家企业和工厂从上海迁至安徽。曾希圣不仅致力于开发当地资源,还积极引进工厂和企业,为安徽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连毛主席都称赞:
1960 10,山东发生饥荒,中央特命曾希圣为山东省第一书记兼济南军区政委,扭转山东困难局面。
1961年2月,曾希圣在蚌埠召集各省市市委书记开会,提出了酝酿已久的农业生产体制改革的设想。
看着会上餐桌上的两碗萝卜、两碗白菜、两小碟酸菜和三粒米饭,曾希圣难过地说:
十多年来,曾希圣在安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安徽的农业生产多次刷新纪录。曾希圣在安徽最早启动了中国的农业改革,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曾希圣提出的“责任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推广,使广大农村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彻底走上了富裕的道路。